
兽医公共卫生学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栗绍文副教授
一、概述
(一)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概念
今年4月30日是世界兽医节。 2001年世界兽医协会正式设立世界兽医节,其宗旨是促进兽医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对兽医为增进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所做贡献的认识。
2005年的主题是:兽医满足社会需要。谈起兽医的职责与作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治动物疾病,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无疑,这是极其重要的。在中国,每年动物疾病给畜牧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200亿元。因此,防治动物疾病,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兽医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社会公众对其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就是兽医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作用。
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从农场到餐桌”或者说“从畜舍到餐桌(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链条上,有着生产、屠宰、加工和分销等诸多环节,兽医在生产源头、屠宰环节上起主要作用,从而为
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须知,即便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也是大问题。2002年WHO的一个专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美国每年约7600万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住院治疗,5200人死亡。在欧洲,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是将食品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防制人兽共患病,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感染。国内最近3年卫生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均居第一位。现在世界上已知存在的人兽共患病有250多种,其中对人有重要危害的人兽共患病约有90种。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日益扩大,旅游业的发达,加之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社会面临着新出现和再出现人兽共患病的问题。所谓新出现人兽共患病是指由于病原体或寄生虫的改变或进化而引起的新感染,其宿主范围、传播媒介、致病性或病毒(菌)株出现新的变化,也包括发生的过去未被认识的感染或疾病。而再出现人兽共患病是指又发生的已知疾病,但其地域范围有变动或宿主范围扩大或患病流行率显著增加。据WHO,在最近十年,感染人类的新发病有75%是由源自动物或动物产品的病原体所致。
从此可见,兽医不仅在为畜牧业的发展服务,也在为人类健康服务;动物卫生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医学实践正在从减轻病
人痛苦与恢复健康,逐步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标上来;从为个人保健发展到保障群体健康上来;从单纯保障人群健康发展到保障人群健康与生态平衡发展上来。与此同时,兽医学的概念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兽医学正在向现代兽医学改变。二者区别在于:传统兽医学偏重于畜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兽医学则注重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兼顾畜禽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会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许多是人兽共患病,人们若接触病畜禽或其产品,以及食入病畜禽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发生食源性感染。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
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物不仅通过污染空气、水源、土壤破坏生态平衡,通过呼吸、饮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进而通过高残留量的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有的环境污染物还有致畸作用从而影响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因而,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和保障养殖业发展的双重任务,推动着兽医与医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兽医公共卫生学。
What is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In 1975, VPH was defined by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s “a component of public health activities devo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veterinary skills,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to the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uman health”。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将兽医公共卫生(VPH)定义为“公共卫生活动的组成部分,其致力于应用专业兽医技能、知识和资源以求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VPH) was defined by the WHO consultation on "future trends in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held in Teramo, Italy in 1999 as "the sum of all contributions to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human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veterinary science".
1999年,WHO在意大利Teramo举行的“兽医公共卫生的未来趋势” (2002年发表)咨询会上将兽医公共卫生的意义进一步拓展,定义为“通过理解和应用兽医科学对人类体质、精神和良好社会生存环境的所有贡献的总和”。
Human health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This link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populations, and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close in developing regions where animals provide transportation, draught power, fuel and clothing as well as proteins (meat, eggs and milk). In both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owever, this can lead to a serious risk to public health with sever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 number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known as zoonoses) are transmitted from animals to humans. Veterinary medicine has a long and d
istinguished history of contributing to the maintenance and promotion of public health.
人类的健康不可避免地与动物健康和生产相联系。这种人类和动物群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在通过动物提供运输、劳力、燃料和衣服,以及作为蛋白(肉、蛋、乳)的发展中地区显得尤为紧密。不过,在发展中和工业化的国家,这可以导致对公共卫生严重的威胁和严重的经济后果。许多可传染性疾病(人兽共患病)是从动物传给人的。兽医对于维持和提高公共卫生的贡献已经有长久的而且是卓越的历史。
The core domains of VPH include the following: diagnosis, surveillan ce, epidemiology, control,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of zoonoses; foo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health aspects of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and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biomedical research; health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and production and control of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medical devices. Other VPH core domains may include management of domestic and wild
animal populations, protection of drinking-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兽医公共卫生的中心内容包括:人兽共患病的诊断、监视、流行病学、预防、控制和根除,食品保护,实验室动物设施和诊断实验室的卫生管理,生物医学研究,卫生教育与拓展,生物制品和医学设
备的生产与控制。其他内容还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群的管理,饮水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ublic health and includes various typ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that link the health triad, people-animals-environment, and all of its interactions.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组成,包括联系人类-动物-环境的各学科之间不同类型的合作及其相互作用。
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
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莱姆病、猪链球菌等新的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旧病”又卷土重来,使人们不仅重新思考人畜共患病的严重性;而二恶英事件、苏丹红事件、大肠杆菌O157中毒、瘦肉精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兽医公共卫生是以兽医学的知识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兽医公共卫生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分严峻,必须重新认识、重视并充分发挥兽医公共卫生在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防线作用,加强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方面的研究,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一)“旧的”人畜共患病发病、致死率上升
近年来, 不仅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某些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的发病也出现增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狂犬病问题,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在我国,狂犬病曾一度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但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回升较快。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狂犬病出现3次流行高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我国狂犬病报告病例高发的时期。2004年和2005年的报告发病数明显增多,分别为2651例与2571例,形成第三次流行高峰,而且呈增长趋势。2006年1~9月全国累计报告发病数为2254例,比上年同期上升29.69%。目前,全国狂犬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部分地区在若干年无疫情后,也开始出现狂犬病的病例,而且有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2006年6月下旬,云南省牟定县发生狂犬病,7 个乡镇、12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出现狂犬病疫情,43人被犬咬伤,4人被诊断为狂犬病。此外,还有40头(只)牲畜被犬咬伤。
除了狂犬病外,一度平息的血吸虫病也出现回升,并且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2004年全国共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较2003年增加了1.56%;2005年全国新发现钉螺面积1058万平方米,较2004年增加了0.44%。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人84万,比2000年增加了15万。其中急性感染人数明显增加,2003年发生了30多起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7个省报告急性感染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此外,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钉螺污染水
系可能有向北扩散的趋势。
另外,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等曾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也有回升趋势。
(二)出现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
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为代表的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地威胁着畜牧业和人类的安全。1997年和2003年香港2次发生H5N1禽流感,共有20人感染, 7人死亡,1999年和2003年香港又分别发现H9N2亚型感染人致病。2003年荷兰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使89人感染发病,1人死亡。自2003年底开始,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多个国家暴发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致使约8000万只鸡死亡或被宰杀,在给该地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使至少20人死亡(至2004年2月13日)。在我国,2004年1月27日-2月19日我国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新疆、上海等16个省市自治区、37个地市(含新疆建设兵团) 、49个县市共发生50起疫情,共有14. 31万只发病,死亡12.76万只,扑杀902万只。2005年先后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辽宁、湖北、内蒙古、安徽、湖南、山西、宁夏、云南、江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23个地市、30个县(市、区) 、57个镇、112个村发生31起疫情,另外青海候鸟1起,发病15.82万只,死亡15.12万只,扑杀2222.58万只。
此外,SARS、疯牛病、新型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猴痘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新病原体
出现或感染新的宿主,成为新的人畜共患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例如,西尼罗病毒于1937年在非洲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并因此得名,多年以来,西尼罗病毒并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1999年,西尼罗病毒在美国首次发作并致人死亡后,这种病毒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99年8月西尼罗病毒首次在西半球的美国纽约市发现,2002年和2003年美国确认的西尼罗病毒感染人数分别达4156人和9100人,死亡人数为284人和222人,同时还有大量的马、鸟和其他动物因感染西尼罗病毒而发病或死亡。 2002年我国发生SARS疫情,并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病例8476人,死亡874人;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突然发生了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感染病例206人,死亡38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兽医工作者在这次疫情的诊断和防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目前我国的食品卫生状况总的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在《食品卫生法(试行)》前的1982年,我国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为61.5%,在《食品卫生法》实施后,1994年、2000年和2002年,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2.3%、88.9%和93.4%。2005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抽检的21类食品平均合格率为87.49%,其中水果、饮料、果冻、保健食品四类的合格率达98.8%。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卫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迅速提高期,90年代中期后进入了稳步提高期,在2003年一季度还达到97.1%。虽然如此,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或其毒素造
成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我国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97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相比,我国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 1%、80. 7%和134. 1% 。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与2005年相比,2006年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减少4.03%,中毒人数减少0.86%,死亡人数减少48.56%。
在食品中毒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
除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外,养殖业的源头污染也威胁着食品的安全。其中,兽药和添加剂等禁用化学物质对食品源头的污染是主要问题,表现为经营者违法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兽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等问题。例如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36人次中毒。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700多人,死亡1人。
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即所谓的从农场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 这一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残留抗生素或其他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的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
据最近国家环保局对23个省、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80%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90%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80%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直接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调查中发现,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都建于对居民会产生环境影响的区域范围内,一些地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甚至就建在居民区内。据调查,1476个养殖场距离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 米(占我国总体规模化养殖的8%~10%左右);5834个畜禽场(占我国总体规模化养殖的30%~40%左右)距离周边居民或水源地的最近距离不超过150米。
据资料显示,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壤负荷警戒值已达0.49(以小于0.4为宜),动物养殖场排放物将成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部分地区如北京、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已经呈现出严重或接近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据测定,一个10万羽的养鸡场,年产鸡粪达3600多吨;1头猪年产粪尿约2吨,如采用水冲式清粪,1头猪的日污水排放量约30公斤。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1999年产生总量约为19亿吨,而我国各工业行业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8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山东、广东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产生量也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
根据研究估计,2000年我国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TP、TN的流失量分别为797.31万吨、580.87万吨、155.88万吨、46.76万吨和407.14万吨。
动物排泄物中,除了主要成分为含氮化合物、钙、磷、可溶性无氮物、粗纤维、矿物元素及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外,病畜和畜禽场废弃物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100余种细菌、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ml和66万个肠球菌/ml,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畜禽饲料中的一些促生长剂,如抗球虫药物、抗生素及高铜、高锰、高铅等微量元素, 饲料原料(如菜籽饼)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等均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例如,锌、铜、锰等元素在动物体内尚未充分吸收,如成年单胄动物对锌的吸收能力仅为7%〜15%,铜的吸收能力仅为5〜10%,未被吸收的都从粪中排出体外,渗入土壤而污染环境渗入土壤,当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将会引起土壤组成和性状的改变,破坏土壤原来的基本功能。
随着家畜(禽)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和其他畜牧业方式的改变、人类和动物生活环境的逐
更多推荐
兽医,动物,畜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