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空气洁净技术
1.空气洁净处理的对象为( )。
A.大气尘 B.对室内环境控制产生影响的污染物质
C.工业尘 D.沉降尘
2.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其热环境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设置( )。
A.局部送风 B.局部排风
C.全面通风 D.全面排风
3.洁净室的排风系统设计中防室外空气倒灌措施不宜采用( )。
A.调节阀 B.止回阀
C.密闭阀 D.中效过滤器
4.可吸入颗粒物指( )。
A.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0.5μm的颗粒物
B.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μm的颗粒物
C.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5μm的颗粒物
D.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5.生物洁净室净化空调机组应采用( )加湿。
A.离心喷雾 B.干蒸汽
C.水膜 D.喷淋
6.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 )。
A.应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气量计算
B.应按消除有害物质所需的空气量计算
C.应按分别消除有害物质、余热或余湿所需的空气量之和计算
D.应按分别消除有害物质、余热、余湿所需的空气量之和计算
7.我国洁净室室内发尘量是以( )计算的。
A.每平方米发尘量地板面积 B.每人每分钟发尘量
C.单位容积发尘量 D.各尘源发尘量之和
8.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除设局部排风外,宜在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设计( )。
A.不应大于每小时1次换气 B.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C.不应大于每小时2次换气 D.不应小于每小时2次换气
9.较大型的洁净厂房的新风宜采用( )处理系统,以( )。
A.分散,便于不同级别洁净室的调节
B.分散,利于洁净室控制
C.集中,避免室外状态变化对室内的干扰
D.集中,节约空调能耗
10.下列说法中不完整的为( )。
A.为了防止大量热、蒸汽或有害物质向人员活动区散发,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必须从总体规划、工艺、建筑和通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措施
B.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宜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并应采取密闭、隔离和负压操作措施
C.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在排放前,必须采取通风净化措施
D.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时,应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11.空气洁净度要求为1~4级时,应采用(
)。
A.乱流 B.水平单向流
C.垂直单向流 D.置换流
12.由于净化空调系统( ),其风机宜采取变频措施。
A.是变风量系统 B.是变新风系统
C.风压高漏风大 D.阻力变化大
13.高效过滤器安装前需进行外观检查和仪器检漏,应在( ),在现场拆开包装并进行安装。
A.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安装后
B.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进行全面清扫前
C.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全面清扫和系统连续试车2h以上
D.洁净室及净化空调系统全面清扫和系统连续试车12h以上
14.整个净化空调系统通常采用( )级空气过滤。
A.1 B.2
C.3 D.4
15.净化空调系统应在新风口设置( )过滤,应在系统的正压段设置( )过滤,应在系统的末端或尽量靠近末端设置( )过滤。
A.粗效、中效、高效 B.高效、中效、粗效
C.中效、粗效、高效 D.粗效、高效、中效
16.下列说法中不完整的是( )。
A.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必须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B.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需向外排放的,应设置除尘、吸收等净化设施
C.各种锅炉、炉窑、冶炼等装置排放的烟气,必须设有除尘、净化设施
D.含有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原料、成品、中间产品等贮存设施,应有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
17.确定洁净室的洁净度级别不应考虑( )。
A.控制粒径 B.挥发处的状态
C.室外大气尘浓度 D.控制的最大浓度限值
18.洁净室的送风量是( )。
A.为保证空气洁净度的送风量
B.根据热、湿负荷计算确定的送风量
C.为保证洁净室压力控制供给的新鲜空气量
D.取前三项中的最大值
19.避免或抑制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措施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设置容器或其他设施,用以回收采样、溢流、事故、检修时排出的物料或废弃物
B.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
C.管道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
D.粉状或散装物料的贮存、装卸、筛分、运输等过程应设置抑制粉尘飞扬的设施
20.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 )上。
A.正压段 B.负压段
C.无要求 D.无压段
21.净化空调常采用( )系统,是为了( )。
A.单风机,使系统简化 B.双风机,避免系统阻力太大
C.双风机,便于系统调节 D.单风机,避免压力控制失效
2
2.在( )洁净室不宜布置洁净工作台。
A.幅流 B.乱流
C.单向流 D.任何级别
23.洁净度不低于l000级系统的空调箱体在保持1000Pa的静压下,漏风率不应大于( )。
A.0.5 B.1
C.2 D.3
24.洁净度等级6~9级应采用( )气流流型。
A.垂直单向流 B.垂直或水平单向流
C.非单向流 D.任意
25.末级高效过滤器在安装前( )检漏。
A.不需要 B.在试验室进行
C.进行抽样 D.应在现场逐台进行
26.单向流洁净室截面平均风速是指( )且在( )中必须保持的风速。
A.出风面,运行 B.工作面高度,测定
C.工作面高度,运行 D.出风面,测定
27.净化空调系统将中效空气过滤器集中设置在( )段,是因为考虑到( )。
A.负压,保护盘管不受污染
B.正压,保持洁净室正压需要
C.负压,使滤速更为均匀
D.压,防止没有过滤的污染空气渗入系统
28.通风管道穿越不燃烧体楼板处应设( )。
A.防火阀 B.调节阀
C.排烟阀 D.防火排烟阀
29.送、回风总管穿越通风空调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应设( )。
A.排烟阀 B.调节阀
C.防火阀 D.防火排烟阀
30.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机理主要是( )。
A.筛滤 B.静电
C.分子吸引 D.扩散、惯性和拦截综合效应
31.( )作为新风量取值标准是不严格的。
A.补偿室室内排风量
B.层流洁净室总送风量的2%~4%
C.保持室内正压值
D.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40m3
32.非连续运行的洁净室,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置值班送风,并应( )。
A.进行净化处理 B.进行净化空调处理
C.进行空调处理 D.将室外空气直接送人
33.空气洁净技术常用( )将大气中微粒分离出去。
A.旋风除尘器 B.静电除尘器
C.喷雾洗涤除尘器 D.空气过滤器
34.清洁环境中空气所含的各种粒径的粒子在双对数坐标上按粒径分布为( ),而且具有( )。
A.接近平行的直线,大体相同的斜率
B.对数状态分布曲线,大体相同的形状
C.左倾偏态分布曲线,大体相同的斜率
D.右倾偏态分布曲线,大体相同的形状
35.洁净度等级5级应采用的气流流型为( )。
A.垂直单向流 B.垂直或水平单向流
C.非单向流 D.任意
36.空气洁净度等级所处状态不包括( )。
A.常态 B.空态
C.静态 D.动态
37.洁净室排风系统设置阀门的要求是( )。
A.设置调节阀、止回阀或电动密闭阀
B.排风系统
吸风管段上设置电动密闭阀
C.排风系统排风管段上设置调节阀
D.排风系统排风管段上设置止回阀和调节阀
38.净化空调使用的粗效过滤器严禁采用( )过滤器。
A.玻璃纤维 B.无纺布
C.浸油 D.泡沫塑料
39.在设计吸收法净化有害气体时,下列不是强化吸收途径的是( )。
A.增加气液吸收面积 B.增加气液相对运动速度
C.采用相平衡系数小的吸收剂 D.减少供液量
40.超高效过滤器的设置位置为( )。
A.必须设置在净化空调系统的末端
B.可设置在送风管段上
C.在净化机组上
D.是房间回风口
41.净化空调系统通常将粗效过滤器设置在( ),将中效过滤器设置在
( ),将高效过滤器设置在( )。
A.新风口,系统的正压段,系统的末端或尽量靠近末端
B.系统的正压段,新风口,系统的末端或尽量靠近末端
C.新风口,系统的末端或尽量靠近末端,系统的正压段
D.系统的末端或尽量靠近末端,新风口,系统的正压段
42.洁净室压差控制原则之一是送风、回风和排风系统的启闭应连锁。正压洁净室的连锁程序为( )。
A.先启动回风机,再启动送风机和排风机
B.先启动送风机,再启动回风机和排风机
C.先启动排风机,再启动送风机和回风机
D.先启动回风机和排风机,再启动送风机
43.过滤器顶送风口的具体布置形式不包括( )。
A.出口仅设置高效过滤器的顶送风口
B.在高效过滤器的下方设有铝板网的顶送风口
C.在高效过滤器的下方设有尼龙阻尼层的顶送风口
D.在高效过滤器的下方带有扩散板的顶送风口
44.选择过滤器时,空气过滤器的处理风量应( )其额定风量。
A.大于 B.小于或等于
C.大于或等于 D.等于
45.空气过滤器的使用寿命,与容尘量成( )比,与过滤器风量成( )比,与过滤器前空气的含尘浓度成( )比。
A.正,反,反 B.正,正,反
C.反,正,正 D.反,反,正
46.洁净室(区)外窗设计应符合的要求是( )。
A.当洁净室(区)和人员净化用室设置外窗时,可采用单层玻璃固定窗,并有良好的气密性
B.当洁净室(区)和人员净化用室设置外窗时,可采用双层玻璃固定窗,并有良好的气密性
C.靠洁净室内一侧窗可设窗台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7.设施已建成,所有动力设施已经运行,但无生产设备、材料及人员。此时的室内环境状态称为( )。
A.空态 B.静态
C.动态 D.非运行态
48.中国标准对于高效过滤器按耐火程度
分级,如果过滤器全部材料都是不燃性的,不燃性材料应符合GB 8624中的A级,则过滤器防火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49.一般情况下,粗效、中效过滤器的联合使用不能满足( )的净化要求。
A.一般空调房间
B.使用中效空气净化系统的洁净室
C.求较高的空调房间
D.使用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洁净室
50.下列不属于单相流洁净室送风形式的是( )。
A.顶棚满布过滤器送风 B.全孔板送风
C.过滤器送风 D.对送式送风
51.室外大气尘的设计参数是根据( )来确定的。
A.各地状态 B.不同季节
C.地理条件 D.浓度量级
52.洁净厂房最大频率风向上侧有烟囱时,洁净厂房与烟囱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烟囱高度的( )。
A.10倍 B.12倍
C.1.2倍 D.1.5倍
53.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是( )。
A.空气中最大控制微粒直径
B.空气中的微粒数量
C.空气中最小控制微粒直径和微粒数量
D.空气中最小控制微粒直径
54.在风速不大的情况下,高效过滤器的阻力和风量近似成( )关系。
A.对数 B.指数
C.幂函数 D.直线
55.用于过滤大颗粒粒子及各种异物的过滤器为( )。
A.初级过滤器 B.中级过滤器
C.高效过滤器 D.亚高效过滤器
56.下列关于空气净化系统中过滤器的作用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效过滤器主要截留大微粒,对1μm以上的微粒有效
B.中效过滤器主要截留1μm以下的微粒
C.高效过滤器是洁净室末端过滤器,以实现0.5μm的各洁净级别为目的
D.亚高效过滤器不能作为洁净室末端过滤器使用,需达到一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
57.洁净室新风量的确定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作业人员健康所需新鲜空气量
B.维持静压差所需补充风量
C.补充各排风系统的排风所需新风量
D.洁净室的送风量及气流组织
58.为了避免污染空气漏入系统,中效过滤器应设置在系统的( )。
A.负压段 B.正压段
C.系统的末端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9.设置在同一洁净区的高效空气过滤器的( )宜相近。
A.容尘量 B.送风量
C.面风速 D.阻力与效率
60.洁净室与周围的空间必须维持一定的压差,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小于( )。
A.10Pa B.8Pa
C.6Pa D.5Pa
61.空气洁净度等级认证的测试时间要求为当空气洁净度等级小于等于5时,最长时间间隔为( )。
A.5月 B.6月
C.8月 D.12月
62
.若要降低某洁净室室内含尘浓度,下列处理方法综合效果最好的是( )。
A.提高出风口上过滤器的效率 B.提高回风口上过滤器的效率
C.减低室内建筑壁面的发尘量 D.提高新风过滤器的效率
63.非单向流洁净室室内应采用( )气流组织。
A.侧送侧回 B.下送上回
C.上送下回 D.中送两端回
64.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是系统风量( ),阻力( ),且变化( )。
A.大,高,大 B.小,高,大
C.大,高,小 D.大,低,大
65.如需要洁净工作台时,其宜布置在( )。
A.非单向流洁净室远离回风口处
B.非单向流洁净室靠近回风口处
C.垂直单向流洁净室内
D.水平单向流洁净室内
66.洁净室内各种设施的布置,应考虑对气流流型和空气洁净度的影响,下列选项不符合此要求的是( )。
A.单向流洁净室内不宜布置洁净工作台
B.需排风的工艺设备宜布置在洁净室下风侧
C.送风口的风速不宜过小
D.余压阀宜布置在洁净气流的下风侧
67.将尘粒从大气气溶胶中分离出来的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装置是( )。
A.静电除尘器 B.袋式除尘器
C.空气过滤器 D.淋水除尘器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B 6.A 7.C 8.B
9.C 10.D 11.C 12.D 13.D 14.C 15.A 16.A
17.C 18.D 19.A 20.B 21.D 22.C 23.B 24.C
25.D 26.C 27.D 28.A 29.C 30.D 31.B 32.B
33.D 34.A 35.B 36.A 37.A 38.C 39.D 40.A
41.A 42.B 43.D 44.B 45.A 46.B 47.A 48.A
49.D 50.C 51.D 52.B 53.B 54.D 55.A 56.C
57.C 58.B 59.D 60.D 61.B 62.D 63.C 64.A
65.B 66.C 67.C
更多推荐
系统,过滤器,空气,净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