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潜伏”的隐性心理教育资源——教室文化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教育家杜威说:“要想改变学生,必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学
生也被改变了”。作为小学生在校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教室,无疑
又是所有学习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设置教室的文化氛围应引
起高度关注。教室文化,则是指小学生在以教室为主要空间,在共同的
学习生活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营造教室文化,就是营造无
声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教室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教室文化的好坏,
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
人格的形成。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学校环境,也离不开教
室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教室环境关系更为密切。教室文化,是小
学校园中独特的风景,是时尚、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
小学生文明的窗口。
一、教室文化的概念
教室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指教室的社会环境,是教室的独特风格、氛
围和内在气质,这是教室的灵魂、魅力所在;二指教室的自然环境,是
教室的物质基础和外在美观,是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的展示。其中最根
本的应是“人”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教室文化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环
境、氛围。环境对人的成长作用历来为教育家们所重视。所谓“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桔生于淮
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等等说的都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常常说,
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大熔炉”,都是指学校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
的教育和熏陶作用。一个积极向上、激励奋进的环境,其育人作用是相
当巨大的。教室文化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
毋庸置疑,良好的教室文化,对于小学生个人具有满足自尊,调节情绪,
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同时,集体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与帮助,另
外,教室文化对个人具有模式标准化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室群体比较和
睦、优雅、积极向上,对生活在其中的同学,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美丽、整洁的教室,能给人以充满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感受,可以愉悦
身心;适宜的采光和照明,可以减少身心的疲劳,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
率,减轻紧张和焦虑;环境色彩的巧妙设计,可以创造恰当的气氛,调
节情绪。反之,不良的自然环境容易产生恶劣、不快的心境,影响活动
的兴趣和效率。因此,只有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向上的精神风
貌、完整的组织体系、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时,即形成良好的集体之时,
才能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才能迈向学校管理科学化的轨道。
二、教室文化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教室文化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特殊的影响力。
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
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善良美德。教室是小学学校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
教室文化体现的是教室这个小群体的精神风貌,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气
氛。它相对于校风来说是某一特定环境的小气候。教室这个小群体与学
校群体一样对小学生个性的确立和人格的成熟有着重要作用。教室是学
生聚集的地方,年龄相仿的同学不仅在一起学习,而且经历共同的生活,
彼此平等,可以自由交流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
解,从而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学校是知识的海洋,教室同样也应是知
识的海洋,体现知识化。一个人置身于其中,能随时随地学到新知识,
新学问。任何人进了教室就能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
的信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探求学问,追求真理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
新时期学生追求高雅、雅致,在教室文化上,同样也体现一种高于社会
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一字一画、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要给人以美
的感受和熏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雅致的气质;在
学校教育管理手段的干预以及小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参与之下,教室
往往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学生群体行为有礼有节,遵守纪律,而不是
杂乱无章、自由散漫,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一致;
小学生正处于少年,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活
力。作为一群生龙活虎的小学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现出一派活跃、生动、
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教室氛围。围绕教室文化建设,学生课余生活色
彩斑斓,文体活动和各项知识竞赛丰富多彩。诸如教室联谊制度的建立,
“教室杯”各类球赛,文娱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学生
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示青春气息。另外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
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激励小学生奋发进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造热情。当然,粗俗、低级、自由散漫、杂乱无章、毫无生
机的教室文化氛围也会使人产生压抑、烦躁、紧张和对立,对集体缺乏
感情,心理上有受挫感,不求上进,影响学习和活动效率等等。
2、教室文化有助于满足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经过了“心理断乳期”,小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开
始走向学校与社会、生活空间扩大,在心理上渴望被人理解,追求友谊,
渴望与人交往。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又存在心理闭锁性,常
常处在矛盾中,觉得空虚困惑、孤单寂寞、精神焦虑。同在一室的学生
彼此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和娱乐,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真诚相
待,宽松友好的氛围会使小学生感到心情舒畅。尤其在遇到失意、挫伤
的情况下,精力和情感能得到正当宣泄和代偿。此时,就更加需要在我
们的教室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教室群体能
锻炼个人的交往能力,能满足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获得友情的支持等,增强力量感,促进人际交往,有
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室文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
教室成员朝夕相处,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纪校规、教室管理制度等的
约束外,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动规则,如语言习
惯、消费结构、作息时间、教室及其成员的外观形象,也即教室成员的
行为趋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约定俗成,就具有相当大的制约力。如果
违反规则,就会被同学排斥,视为异端。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
教室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
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由于小学
生之间的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学习技能的竞争上,带有功利色彩的因素
较少,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表现为积极向上,争取优
异成绩,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这种竞争是主流,
往往成为推动全体成员追求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小学生发挥自己的
潜能,奋发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4、教室文化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教室群体由于长期互动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这种价值
观念对小学生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
的重要时期,面对面的互动给个体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的机会。由于小学生涉世未深,初出茅庐,知识经验不足,对人生、对
社会的了解还少,加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心理发展上还
未成熟,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
作为学校和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帮助,让小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比较中
去经历风雨,提高自己识别与判断能力,从而锻炼自己,为祖国、为社
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三、如何加强教室文化的营造
当我们进入一个布置整齐美观、窗明几净且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教室,
会精神抖擞,积极乐观,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
陶和滋润,并很可能成为一个“美”的人。相反,进入一个布置得杂乱
无章、毫无文化气息的、死气沉沉的教室,会使人情绪极不稳定,长期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健康成长吗?其实,在教室文化建设上需要
考虑的除了干净、合理、美观这些问题外,它值得注重的地方还是较多
的!笔者以为,教室文化营造可从形式与内涵上来突破。
(一)从外在形式上入手。
1、整体设计注重和谐匀称。营造教室文化,无论教室怎么布置,怎么
安排,但都要求“课桌椅的排列,墙壁上的贴幅,教室四角和窗台的利
用,以及整个教室的色彩,都要根据教室的面积、形状、窗向、光度以
及课桌椅的形状和班级人数等作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务使整个教室的
布置给人和谐、匀称的美感”。具体布置时,墙上的贴幅大小应与教室
的面积比例相称,教室的主色调应以教室的光度而定,绿化的面积应和
教室空余之处相宜。试想:大图片置于小教室墙上、光度不佳的教室主
色调以暗色为主、小教室摆上大堆的花,那样会产生什么效果?毫无疑
问,那会破坏整体布置的和谐,也谈不上美感。
2、局部处理注重因地制宜。局部因地制宜地布置并不排除整体的和谐
匀称,不但如此,它应还是以整体设计的和谐匀称为准则。该挂名人画
像的地方不应贴班训语录,该绿化的面积不应设计荣誉栏,该需学习信
息的地方不应刊用社会新闻,等等;也就是说,该需“红花”之处不应
用“绿叶’, 反之亦然。另则,如何利用教室的四角和窗台,墙上贴幅
的大小怎样确定,色彩怎样处理,黑板报怎样编排,等等;也要涉及到
因地制宜的问题。概括起来,局部的因地制宜事实上指的是:某地置何
物最适宜、某物以多大的幅度、怎样的色彩等形式置于何处最妥帖。
(二)从内在内涵上突破。
1、要与时俱进,凸显时代气息。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
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营造教室文化时应该注意到这点,“风声、雨
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营造教室
文化应注意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接轨、融合,如果出现了学
校教育与社会现实隔离或脱离的现象,那么这将是教育的遗憾。.
2、要注重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民族有民族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
班级应有自已的特色文化;班级的文化内秀于师生形体之中,展现于师
生的言行和教室的布置之中,二者是互为影响的。一个不能展现班级文
化,不能展现校园文化,不能展现民族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教室布置,
应该是有缺憾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艺术了。
3、要深挖内涵,注重思想核心。营造教室文化,不管形式如何,其它
内涵如何,核心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否
则,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不但聚不拢更形成不了一定的深度。
4、要因班制宜,确保主题明确。营造教室文化,内容应结合年级、班
级的特点以及学期和阶段的中心工作而定。但不论什么班级,内容都应
集中,主题必须做到明确。如班级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学习习惯及思想道
德建设,那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多些,不能详略不明、主题不清;
必要的话,还可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拟出个总标题,置于教室的醒目
之处。
营造教室文化的技巧可能远不止于以上所述,实际中,不少细节还应仔
细对待、认真注意。
美化教室环境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
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
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
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十分重视教室
环境的布置和美化。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
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
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
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作
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在具体实践中,我是这么做的:
一、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做到德育、美育、智育三兼顾。
1、教室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硬性灌输,它能创造出一个无形的、潜移
默化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和做人的心灵的“场”,它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其
影响、受到其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在教室文化的作用下,能够树立起坚定正
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举止和严谨刻苦的学风。例如:在
教室前面悬挂国旗和“勤奋刻苦、立志成才”的班训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
的积极性。在教室后面张贴“敬、竞、进、静、净”五字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形
成互敬互帮、平等竞争、积极进取、安静干净的教室文化氛围。2、教室文化对
美育的影响在于通过教室的布置,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
养。3、教室文化对智育的影响在于利用黑板报上开辟的知识天地、小测验、学
英语、每日一题等小栏目进行知识的传授,也可通过学习园地发表学生的习作,
发表学生对学习的体会、经验以及一题多解的新思维等。
二、重在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
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使教室的每一块墙
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
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因此,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
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
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又
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黑板报和墙报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
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
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美感,培养创造的
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教室的环境美了,既陶冶了师生的情操,也增强了班级的荣誉感和内聚力。“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重视美化教室环境,促进班
级的文化建设。
更多推荐
教室,文化,学生,环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