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精选分享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敦煌艺术虽然表现的是佛教的内容和思想,但其中很⼤程度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古代⼈民的社会⽣产、⽣活、⽂化、艺术,这对我们今天的继承和研究是⼀笔宝贵的彩富。
⼩编在书本中精选了华盖、背光、地毯、桌围、桌帘图案中部分精彩的图案与⼤家分享。
敦煌图案除了设计精美华丽,颜⾊搭配在今天看来依旧让⼈直呼:⾼级!
在艺术创作中,想把中国⾊彩⽤得⾼级,建议⼤家可以从研究敦煌图案的⾊彩搭配技巧开始。
华盖图案
在中国传统⽂化中,华盖⼀向与皇族或名位有关。上古神话传说描述,黄帝与蚩尤⼤战时,有五⾊云⽓和⾦枝⽟叶形成花状之物现于黄帝顶上,称为华盖。
故⽽后世帝王⽤的车盖亦称华盖,⼜叫宝盖、天盖。在出战时,战车的顶部多插⼀顶华盖;在皇族及贵⼈出⾏时,也会以⼀顶或多顶华盖随⾏。
在印度⽂化中,华盖亦代表权位。这种传统后来影响到佛教,故华盖成为宗教权威的象征。如来佛之塔须以⼗三顶华盖装饰,⽽辟⽀弗之塔则以七盖饰之。在佛教早期的画像中,有时不绘出佛陀⾝相,⽽以⾜印、法座、菩提树、华盖表⽰佛陀圣⾝。此外,西藏及印度佛塔主顶饰上,⼀律有⼗三个圆环,也是来表达⼗三顶华盖之意。
佛法中的华盖象征着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痛及恶缘,表⽰佛法令众⽣清凉。
由于敦煌莫⾼窟壁画是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因此壁画中保存了⼤量对华盖的描绘。
华盖图案作为敦煌图案艺术的⼀个部分,⾃⾝有着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历代在华盖上运⽤各种材质的不同使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并始终与壁画的整体凤格保持⼀致。
西夏第97窟
西夏第206窟
西夏榆林窟第2窟
五代第61窟
五代第220窟
中唐西千佛洞
中唐第237窟
中唐第231窟
中唐第158窟
中唐第154窟
中唐第112窟
晚唐第196窟
晚唐第196窟
晚唐第14窟
晚唐第14窟
晚唐第14窟
背光图案
背光图案指的是敦煌壁画中绘于佛、菩萨、弟⼦头后和⾝后及佛教故事画中的国王、长⽼头后的圆形图案。
背光有单层、多层、圆形、椭圆形、桃形等形状。背光的装饰表⽰佛、菩萨⾝放祥瑞的光环,在佛教术语中称为“常光相”。背光⼜分为头光,⾝光⼆种。
早期(北朝时期)背光的图案主要以多层次不同造型和⾊彩的⽕焰纹组成,间有忍冬纹,直接表现“光明”的寓意。
⽕焰形象具有向⼟升腾的动感,变化丰富,组织紧凑。隋代背光图案早期继承北朝的结构,但除⽕焰纹外,内层⼜加绘忍冬和卷草纹边饰。另外,以⽩⾊、⿊⾊圆点、圆圈组成的⼩花纹样,也成为隋代背光装饰图案的纹饰特点。⾊彩以⽯青和灰绿为主调,并开始出现局部的⾦⾊缀。
唐代的背光除了保留外圈绘⽕焰纹外,有的只有头光上⽅顶尖绘少许⽕焰纹,有的⽕焰纹完全消失,多以团花、宝相花、卷草、⽯榴、葡萄、禽鸟纹样组成背光图案、造型组织多样化,⾊彩丰富华丽。
中晚期(中晚唐、五代、宋)的佛光图案从结构到形象、⾊彩都变得相对简单和程式化,初、盛唐时期盛⾏的团花、卷草纹样全然不见、代之以主要以⼉何形组合的背光图案,如云头纹、三⾓纹、具⽴体
感的回形纹、卷曲的带状纹等。⾊彩以⼟黄、中黄为主,纹样勾勒上红线。
背光图案因所装饰的佛、菩萨、弟⼦等⼈物⾝份等级不同,图案的繁简也不⼀样。其中佛的背光最华丽、⽤以表现佛的地位尊贵。
唐代佛头光多⽤桃形莲瓣纹和团花组合,佛背光多⽤卷草纹;菩萨头光多⽤卷草纹和“⼀整⼆破”式团花或桃形莲瓣纹:弟⼦背光多⽤团花。这些纹样的分别运⽤有助于区分⼈物的不同⾝份和地位。
背光图案按照图案构成的法则来归类,应属于圆形适合图案。尤其是唐代的背光图案,外形均为正圆形。⼀般是把⼀个正圆形划分为四、六、⼋、⼗⼆等份,纹样按⼗字或⽶字形结构由中⼼向外呈放射形分布,⼗字形或⽶字形结构由花茎和叶⼦⾃然形成,有机地保持结构的均衡,布局稳中有变。
背光作为圆形适合图案,⼀般由多种纹样混合组成、纹样的组合形式变化多样;有以莲花瓣纹为主,配以云头如意纹组成的;有以叶形纹组成的;有以卷草纹,⼀整⼆破团花纹组成的。有时⼏种纹样合成⼀种新的复合纹样,纹样之间层层套叠相联,层次极其繁复华丽;有的是将同⼀纹样作环形联结成圆形适合纹,纹饰组合疏密有致,成为⼀个完整⽣动⽽有规律的圆形图案。
背光图案是圆形适合图案的创作范例。从敦煌背光图案的分析和赏鉴中,可获得许多在圆形适合图案在构成、造型、⾊彩诸⽅⾯的装饰⼿法。中国古代图案设计家的独具匠⼼,对我们今天的图案创新与教学也有很⼤的启⽰。
五代第36窟
五代第36窟
五代第36窟
隋第404窟
初唐第334窟
初唐第220窟
盛唐第444窟
盛唐第328窟
地毯图案
唐代⼤诗⼈⽩居易在《红线毯》⼀诗中有对当时地毯的⽣动描述:
“彩丝茸茸⾹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踏上歌舞来,绣袜罗裙随步没”这也正是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场⾯。
唐代的地毯从⽤材上来分,有丝毯,如上述的红线毯;更多的是⽑毯,主要产于北⽅、西北⼀带,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陇西道的西川毡、原州的覆鞍毡、宁州的五⾊覆鞍毡、汾州的鞍⾯毡等。
因此、在位于西北的敦煌⽯窟壁画中出现⼤量地毯、鞍垫的形象描绘,当是唐代社会⽣产情况的真实反映,也是当时⽑织⼯艺兴旺发达的反映。
从整理出的部分敦煌地毯图案分析唐代地毯图案特⾊,从纹样内容上分类主要有⼉何纹、⼩花纹、团花纹、宝相花纹。⼉何纹中⼜有三⾓纹、⽅格纹、锁⼦甲纹、连珠纹等。
从纹样组织布局上来看,⼀幅地毯主要由毯⼼花纹与周围边饰花纹两部分构成。
初唐、盛唐时期,毯⼼花纹采⽤造型规整、交替变化丰富的⼉何纹样作为装饰主体,毯⼼外边饰部位较窄。中唐、晚唐时期,毯⼼多采⽤散点式排列的五瓣圆形⼩花作为装饰,边饰部分逐渐增宽、多为破式或⼆破式半团花⼆⽅连续纹样。
晚唐时还出现了以当时盛⾏的茶花纹为题材的毯⼼图案,以多朵茶花纹连缀成圆形花环、构成⼤团花,再以散点式结构排列,装饰效果更加丰富。
从图案⾊彩来看,地毯图案⾊彩套⾊不多,但分布均匀,穿插得当,⾊彩的循环交错使⽤产⽣了既复杂华丽⼜整体统⼀的⾊彩效果。
初唐、盛唐时期,⾊调相对明朗富丽;中唐、晚唐时期、⾊调变得更加素雅沉静。
西夏第409窟
五代榆林窟第16窟
五代第206窟
盛唐第172窟
盛唐第320窟
桌围、桌帘图案
桌帘和桌围是铺设在供桌之上的装饰织物,其图案⼤多为左右对称式的⼀簇花卉纹样,间有云朵、飞鸟、蝴蝶穿插其间,风格⾃然⽣动,宛如幅花鸟⼩品。其装饰⼿法与同时期的乐器、⾦银器、铜镜上的图案如出辙,反映了唐代⽇常⽣活⽤品的图案装饰风格。由于图案描绘细致⼊微、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分辨出当时的桌围、桌帘采⽤了多种染织⼯艺,如织花、印花、刺绣,还有当时很流⾏的⽊版夹缬等。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印染织绣⼯艺补充了形象的资料。
五代第100窟
五代第98窟
五代第98窟
敦煌图案是敦煌⽯窟艺术的⼀个重要组成分,它装饰于建筑(⽯窟本体及其⽊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也具有⾃⾝的独⽴形态。
图案与壁画、塑像、建筑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壁画就不完整,塑像就不算完成,整个⽯窟艺术就缺乏⼀个完整体。
图案同整个⽯窟艺术⼀样,都是朝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各处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声明:转载此⽂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更多推荐

图案,纹样,背光,装饰,敦煌,圆形,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