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梁辉)

(最新)武汉市黄陂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有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有四个同学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去测量一块衣柜的玻璃,他们所测量的结果中正确的是(A.118.7cm B.1187.5cm C.118.753cm D.118.75cm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3.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骏马奔腾D.枯叶飘落4.(江苏南通)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5.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上长为120m的斜度,到达坡顶,接着又以速返回,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11.0m/s B.11.5m/s C.10.5m/s D.10.9m/s

6.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12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7.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A.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前额上听声音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D.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8.一些青年演员经常演出模仿秀节目,模仿如:刘德华、费翔、刀郎等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演员们主要是模仿了明星歌声的()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9.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440次.有

C.声音的音色不同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1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炮竹声;⑥山间小溪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38℃和40℃的病A.①②③④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12.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6℃.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38℃,39℃B.37℃,40℃C.38℃,40℃D.39℃,39℃13.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D.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这水滴是熔化形成的1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物态变化是()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凝华C.凝固和液化D.汽化和升华15.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二、非选择题16.(1)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长度的是米.”,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s.cm.一个女生跑400cm,测量的时间如图所示,所用时间为17.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和,这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原理.”,诗中两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18.(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响鼓需要重锤敲”这说明声源振动的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2)“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特征,“轻声细语”主要是描述声音的特征.,1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1)(甲/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乙车运动的路程,乙车到达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不相同).600m处所用时间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20.当人们洗手后,将双手放在自动干手机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快速,因为这样加快手附近,并了.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21.小明所在的小组,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1)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为减小实验误差,便于准确计时还需要有一个.(2)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理由是:.C

22.在学习声现象的相关知识时,有同学提出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是不是有关呢?小华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右边是一个去掉底的玻璃瓶,它的底部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后用橡皮筋扎牢.左边为一只点燃的蜡烛.(1)声音的响度与和有关.(2)利用法,在假定拍塑料薄膜的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多次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烛焰的.完成表中的内容.探究内容“声音是否具有能量”“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3cm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做法现象结论拍塑料膜烛焰摆动,通过改变小孔距23.下面是小明同学所在的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情况.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2)除了图C(装置)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D所示,其读数为(3)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或.(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5)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6)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填“吸”或“放”)热.实验中你一定还有其它的发现,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24.“十一”期间,小明一家驾小轿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1)经过某个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标志牌,如图甲所示,那么小明家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匀速运动,从标志牌到京珠高速信阳入口最快需要多长时间?9:40进入京珠高速,行驶里程表显示的里程是56632km,于10:52驶出京珠(2)小明家的小车于上午高速,行驶里程表显示的里程是56777km,结合图乙所示的标志牌,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汽车有无超速现象?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有四个同学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去测量一块衣柜的玻璃,他们所测量的结果中正确的是(A.118.7cm B.1187.5cm C.118.753cm D.118.75cm

【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选择.【解答】解:A、118.7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A错误;B、1187.5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B错误;C、118.753cm=1187.53mm,测量结果准确到0.1mm,故C错误;D、118.75 cm=1187.5mm,测量结果准确到mm,故D正确.故选D.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长度的估测.【分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掌握估测法: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解答】解:A、人步行的速度为1.1m/s左右,5m/s应该是骑自行车的速度.故A不符合实际;B、一只新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C、人的正常体温为37℃,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一张纸的厚度在0.1mm以下.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3.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骏马奔腾D.枯叶飘落【考点】机械运动.【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解答】解:A、行星的转动中,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B、鲜花怒放,是细胞分裂的结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骏马奔腾,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枯叶飘落,树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江苏南通)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解答】解:(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故选B.5.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上长为120m的斜度,到达坡顶,接着又以速返回,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11.0m/s B.11.5m/s C.10.5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求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D.10.9m/s

求出平均速度.s=2×120m=240m,=12s,=10s,12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解答】解:汽车在上下坡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上坡所用的时间,由下坡所用的时间,由v=v=可得:t1=可得:t2===t=12s+10s=22s,汽车在上下坡过程中的总时间,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10.9m/s.故选D.6.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通过s﹣t图象知,如果路程和时间比值一定,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时间变化,但是路程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从图上读出经过6s,甲乙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3)从图上读出经过5s,甲乙的路程.【解答】解:A、由s﹣t图象知,时间变大,但是甲车路程不变,甲车处于静止状态;乙车路程也随时间的A错.变大而变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乙车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故B、甲车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B错.C、由图象知,经过6s,甲在10m处,乙在12m处,甲乙相距D、由图象知,经过5s,乙在10m处,甲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故故选C.7.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12m﹣10m=2m.故C正确.D错误.

A.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前额上听声音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D.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考点】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分析】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解答】解:A.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前额上听声音,声音通过前额、头骨传给听觉神经,属于骨传导,符合题意;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声音,声音通过空气、手指传入人耳,不符合题意;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子的声音,声音通过桌子传播,不符合题意;D.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8.一些青年演员经常演出模仿秀节目,模仿如:刘德华、费翔、刀郎等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演员们主要是模仿了明星歌声的()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看,演员们主要是模仿了明星歌声的音色.故选D.9.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C.声音的音色不同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考点】音调;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是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首先计算频率,然后判断音调.【解答】解: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蜜蜂载花蜜飞行频率小于不载花蜜飞行频率,蜜蜂载花蜜飞行音调低于不载花蜜飞行音调.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是根据蜜蜂的音调来判断的.故选A.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解答】解:A、因为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交谈,说明真空中不能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琴弦绷紧的音调高,松弛的音调低,不断用手指改变对小提琴琴弦的控制,是用手指改变琴弦的松紧,从而可以控制琴弦的音调,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B超是利用超声来工作的,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炮竹声;⑥山间小溪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⑤ C.①④⑤【考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D.①②④⑤【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解答】解: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是机器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属于噪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是人们喜欢听到的,不属于噪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让人听起来感到心情舒畅,不属于噪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是机器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属于噪声;⑤婚庆时的炮竹声,可以烘托喜庆的气氛,但对于周围的居民来讲会产生明显的干扰,属于噪声;⑥山间小溪的流水声,让人听起来感到心情舒畅,不属于噪声.综上所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①④⑤.故选C.12.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38℃,39℃B.37℃,40℃【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36℃.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D.39℃,39℃38℃和40℃的病C.38℃,40℃【分析】体温计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有一个缩口,这个缩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银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必须靠甩才行.因此,用未甩过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解答】解:用示数为36℃的体温计测体温38℃的病人时,液泡内的水银膨胀,可使液柱上升,达到38℃;此时继续测量40℃的病人的体温,液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40℃.故选C.13.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白气”是液态水“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D.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这水滴是熔化形成的【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分析】“白气”指的是小液滴,属于液态;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解答】解:A、壶嘴上方“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的液态水,该选项说法正确;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水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这些水滴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盘子液化而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1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要物态变化是()?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凝华C.凝固和液化D.汽化和升华【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从熔化、凝华、凝固、液化的定义进行判断.【解答】解:A、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冰的形成属于凝固;雪的形成属于凝华.故A错误;B、凝固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冰的形成属于凝固;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雪花的形成是凝华过程.故B正确;C、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C错误;而雪的形成属于凝华.故北方的冬天气温比较低,水结成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D错误.D、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故故选:B.15.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以及它们的成因.【解答】解: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选C

二、非选择题16.(1)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101.5s.生跑400cm,测量的时间如图所示,所用时间为2.20cm.一个女【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分析】(1)①任何待测物理量的测量结果都应该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因此必须规定它的单位;②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2)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1)①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②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2)由图知:①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方法是正确的;m;A刻度尺的使用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被测部分,所以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2cm对齐,估读为3.20cm,所以木块的边长为L=3.20cm﹣1.00cm=2.20cm;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2”2”和“之间,偏向“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5min=9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11.5s,即秒表的读数为90s+11.5s=101.5s.指针在11.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故答案为:(1)规定单位;基本单位;(2)2.20;101.5.17.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诗中两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地面(或两岸、青山),这运用了物理学中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解答】解:(1)“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2)“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3)同一个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答案为:船、地面(或两岸、青山)、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18.(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响鼓需要重锤敲”这说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2)“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特征,“轻声细语”主要是描述声音的响度特征.【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音色.【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其大小与距离声音的距离和振幅的大小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解答】解:(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由于响度的大小有振幅有关,所以“响鼓需要重锤敲”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2)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轻声细语”是指说话声音小,即声音的响度小;故答案为:(1)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2)音色;响度.1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

(1)甲(甲/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600m处所用时间(2)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乙车到达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相同/不相同).【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分析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甲乙两车的运动状态;10s两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600m所用的时间大小即可;(2)从图上得出相关数据比较前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解答】解:(1)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不变,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小车在做变速运动;(2)由图可知,前10s甲通过的路程30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0m,所以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由图可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由图可知,在4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120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v=s乙=1200m,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根据故答案为:(1)甲车;(2)大于;大于;相同.可知,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20.当人们洗手后,将双手放在自动干手机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因为这样加快手附近空气流动速度,并提高了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1)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2)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解答】解: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暖风,这样暖风提高手上水分的温度同时加快水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手上水分的蒸发.故答案为:蒸发;空气流动速度;提高;温度.21.小明所在的小组,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1)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秒表;为减小实验误差,便于准确计时还需要有一个金属片.(2)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BC段的时间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理由是:因为0;小车通过AC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1)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数据,进而可知所需器材;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使小车运动的路程相等;(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3)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4)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解答】解:(1)根据v=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图中已经有了刻度尺,则还需要的是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秒表;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v=知,平均速度会0;小车通过(3)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偏小.(4)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故答案为:(1)秒表;金属片;(2)40.0;25.0;(3)小;A到C的过程中通过(4)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BC段的时间.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点时的速度不22.在学习声现象的相关知识时,有同学提出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是不是有关呢?小华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右边是一个去掉底的玻璃瓶,它的底部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后用橡皮筋扎牢.左边为一只点燃的蜡烛.(1)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利用控制变量法,在假定拍塑料薄膜的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多次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改变小孔距烛焰的探究内容小孔距烛焰的距离做法现象结论距离.完成表中的内容.“声音是否具有能量”3cm

拍塑料膜烛焰摆动声音具有能量“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3cm烛焰摆动幅度不同声能与响度有关”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料膜【考点】声与能量.【分析】(1)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解:(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此外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在假定拍塑料薄膜的力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通过改变小孔距烛焰的距离,观察烛焰摆动的幅度,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拍塑料膜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控制距离不变,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料膜,使塑料膜振幅不同,观察到烛焰摆动幅度不同,这说明声能与响度有关.3cm;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故答案为:(1)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2)控制变量;距离;声音具有能量;料膜;烛焰摆动幅度不同;声能与响度有关.

23.下面是小明同学所在的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情况.(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2)除了图C(装置)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D所示,其读数为38℃.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3)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减少水量或提高初温.(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5)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6)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填“吸”或“放”)热.实验中你一定还有其它的发现,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气压越低,沸点越低.【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分析】(1)①②温度计的使用与注意事项: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放入液体中应稍待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要放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液柱的凹液面最低部相平或与凸液面最顶部相平.(2)由于该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所以需要秒表;(3)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而后读出示数来即可;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根据低,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4)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需要给烧杯加盖.(5)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液面处破裂;(6)水沸腾时必须要不断吸热,而其温度会保持不变,这也是沸腾的基本特点.【解答】解:(1)由图1知:A图中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B图中读数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2)由于该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所以需要秒表;38℃;根据Q=cm△t知,水的比热一定,加热时间长(3)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就是吸收的热量多,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也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为加快水的沸腾可以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偏高的水等;(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减少热量损失;(5)据沸腾的现象可知,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最后释放水蒸气;(6)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据实验过程可知,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2)秒表;(3)38℃;减少水量;提高初温;(4)减少热量的损失;(5)气泡;上升;(6)吸;气压越低,沸点越低.24.“十一”期间,小明一家驾小轿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1)经过某个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标志牌,如图甲所示,那么小明家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匀速运动,从标志牌到京珠高速信阳入口最快需要多长时间?9:40进入京珠高速,行驶里程表显示的里程是56632km,于10:52驶出京珠(2)小明家的小车于上午高速,行驶里程表显示的里程是56777km,结合图乙所示的标志牌,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汽车有无超速现象?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交通标志牌“60”是限低速的标志,其意义是速度不得低于60km/h;标志牌上“100”是指小轿车30km;已知车速不得超过100km/h;“京珠高速信阳入口3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京珠高速信阳入口还有行驶的路程与最大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推导式(2)已知汽车的行驶时间和到行驶路程,根据公式【解答】解:(1)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为由v=t==,可得汽车最短时间:=0.3h;100km/h,t=可求最短时间;v=,求出汽车的实际行驶速度.=10:52﹣9:40=1h12min=1.2h,(2)汽车行驶时间为t′行驶路程s′=56777km﹣56632km=145km,车速:v′==≈120km/h>100km/h,0.3h;(2)小明家汽车有超速现象.可见,小明家汽车有超速现象.答:(1)从标示牌到京珠高速信阳入口最快需要

(最新)武汉市黄陂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有答案)

更多推荐

声音,运动,时间,测量,需要,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