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发(作者:古淳)

哥特小说简述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哥特小说简述辽宁师范大学/关敏【摘要】哥特小说是黑暗和恐怖的代名词。不论是幽暗的古堡,破败的自然景象,性格扭曲的主人公,还是离奇可怕的故事情节,都给人的感官和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回环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本文将对哥特小说作简要概述,从哥特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哥特小说兴起的经过;并以《厄舍古屋的倒塌》——这一经典的哥特短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其中的哥特元素及其艺术表现形式,深刻感受哥特小说的魅力。【关键词】哥特小说 产生 发展 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一、哥特小说的产生哥特小说(Gothic Fiction)诞生于18世纪后半叶,它的产生与英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带有暴力或者悬疑的成分,有时甚至会牵涉到超自然的灵力。追逃、凶杀、邪灵附体是哥特小说常见的元素,小说的场景大多设置在中世纪的古堡、荒郊野外的废宅以及都市中的穷街陋巷等远离光明的场所,借以营造恐怖而神秘的气氛。哥特小说中的“哥特”(Gothic)一词,最初指的是哥特人——日耳曼人的分支。公元5世纪,哥特人曾攻陷罗马城,盛极一时。然而,其内部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加上东罗马帝国的连续追击,哥特民族迅速衰落,最终消逝于滚滚历史之中。哥特人野蛮彪悍,使得古代文明的象征——罗马帝国山河破碎,因此这个入侵文明世界的北方蛮族在欧洲人的文化意识中被定格为古典文明的颠覆者,是“原始”、“野蛮”、“血腥”、“粗鄙”的象征。“哥特”一词也被赋予了黑暗、蛮夷、与主流文化对立的文化含义。12世纪开始,“哥特”一词与建筑联系在一起,重回人们的视野。中世纪的欧洲弥漫着浓重的天主教气氛,至高无上的神权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为了与上帝的精神形成契合,欧洲的教堂出现了新的建筑风格:为了无限地接近上帝,人们将教堂建得高耸入云,古罗马式的厚重的圆顶建筑只得被肋拱、飞扶壁托起的尖顶建筑取代;骨感的建筑外壁让人望而生畏;光线透过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气氛,一幅幅玻璃花窗生动地再现了圣经故事,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然而在捍卫传统者看来,这些建筑造型轻浮,震撼心灵,是对庄重简约的罗马建筑的挑战。如同哥特人颠覆了罗马帝国,这些建筑颠覆了古典传统,因此被命名为“哥特建筑”。尽管哥特建筑遭到了部分守旧者的贬抑,它依然成为欧洲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不仅用于教堂的修建,也运用于贵族庄园等世俗建筑,因此中古世纪的欧洲留下了一大批哥特风格的古堡。“哥特”一词随着哥特建筑的普及进入了英国文化词汇。最初,哥特小说家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幽深的修道院、宫殿以及古堡之中,这与哥特建筑的空间表征特点不无关系。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发表于1764年的英国,其作者是哥特小说的鼻祖——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这部作品见证了建筑上的哥特风格如何迁移到文学领域。据说,沃波尔的宅邸——草莓山庄就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建筑,也被看作是奥特朗托城堡的原型。由此可见,哥特建筑在哥特文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故事赖以存在的氛围主导。浪漫主义思潮对哥特小说影响颇大。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作者应遵从内心感受,抒发自身强烈的情感,甚至借用超自然的意象,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形成了与古典主义美学、现实主义文风相对立的风格。因此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哥特小说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它秉承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借助繁复、夸张、缺乏对称的哥特建筑,营造出离奇怪诞、阴暗恐怖的故事氛围,它承载着强烈的非古典主义美学精神,代表了新兴的浪漫主义思潮对新古典主义的反驳。二、哥特小说的发展历程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是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复仇故事。176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读者的热烈追捧。18世纪末,哥特小说才发展为一个广泛认可的流派,半个多世纪内出现了一系列哥特小说经典文本:克拉拉·里夫的《老男爵》(1777)、贝克福德的《瓦塞克》(1786)、拉德克里夫的《尤道弗的神秘》(1794)、刘易斯的《修道士》(1796)、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马特林的《漂泊者梅尔莫斯》(1820)等。18世纪90年代的文坛无可争议地成了哥特小说的时代。然而随着作家盲目追随潮流,小说质量日渐下滑,不仅语言粗制滥造,情节雷同,还出出现大量暴力血腥的场面,哥特小说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经历了19世纪初的创作低潮,哥特小说很快找到了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契合点。这个时期的作品有:描写复仇故事的《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侦探小说《白衣女人》(威尔基·柯林斯)、关于双重人格的《化身博士》(罗伯特·斯蒂文

森)、关于吸血鬼故事的《德拉库拉》(布拉姆·斯托克)。同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出现了大量有鲜明美国特征的文学作品,浪漫主义在这片领土展现光辉。最有名的要数埃德加·爱伦·坡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和诗歌;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布朗先生》、《牧师的黑面纱》;赫尔曼·-

235 -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麦尔维尔的《白鲸》等。发展到20世纪,哥特小说不仅继承了早期哥特小说和维多利亚哥特小说的特点,而且吸收了新时代的特色,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如以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代表的美国南方哥特小说、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都市哥特小说、展现异化性关系的酷儿哥特小说和展现未来科幻世界的赛博朋克哥特小说等。三、《厄舍古屋的倒塌》之赏析每每提到哥特小说,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坡的作品在19世纪的美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是公认的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和恐怖小说大师。《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泄密的心》、《红死魔的面具》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对哥特小说作简要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埃德加·爱伦·坡最具影响力的恐怖小说之一。小说以一个来访者的视角,描写了一对孪生兄妹长期住在与世隔绝、幽暗破败的厄舍古屋里,妹妹常年身患身体僵硬症,哥哥的心灵异常脆弱敏感。之后,哥哥将妹妹活埋地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哥哥怀里,而哥哥惊吓过度,也变成一具尸体。来访者仓皇逃出,古屋在风雨中轰然倾塌。《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对恐怖场景的细腻描写。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场景的描写分为宅第外的自然环境描写与宅第内的环境描写。小说开篇就对厄舍古屋周围的自然景物作了详细的介绍。“荒凉的垣墙、空洞的眼睛一样的窗户、三五枝气味难闻的芦苇、几株枯木白花花的树干……”文中的“我”处于周遭如此荒芜破败的环境当中,恐怖意识由外及内,让“我”有一种冷彻骨髓的感觉。这如临其境的场景描写为后来恐怖故事的描写打下了铺垫。当我走进古屋,看到古屋内部“房间极高,窗子狭长,离漆黑的橡木地板老高,伸手根本触不到……墙壁上挂着深色的帷幔”,“我”不由地感到悲从中来。厄舍家族长年累月地生活在气氛压抑的古屋内,暗指出厄舍家族古怪、扭曲的性格由来,为下文恐怖情节的出现埋下伏笔。人物恐怖性格的刻画。厄舍古屋的主人罗德里克·厄舍长期受到精神错乱的折磨。“我”受邀前来,看到罗德里克时,半是同情,半是敬畏。“眼前这苍白得可怕的肤色……任我怎么努力也无法从这诡异的神情里,找出正常人的影子了。”人们常说,相由心生。如此怪异的相貌,从侧面反映出罗德里克内心的错乱和神经高度的紧张,也为下文罗德里克的恐怖行为——将病重的孪生妹妹活埋做了铺垫。罗德里克·厄舍恐怖性格的成因,可从文中看出一二。首先,厄舍家族属于一代单传,近亲通婚,因此先天的缺陷在厄舍兄妹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哥哥生来性格忧郁,多愁善感;妹妹一直患有身体局部僵硬病症。其次,不论是厄舍古屋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陈设,都沉闷压抑,弥漫着恐怖气氛,罗德里克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可见环境对人性格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再次,虽然罗德里克精神脆弱,但他是一个极富艺术修养的人。他热爱音乐,那首激越的《冯·韦伯最后的华尔兹》中的奇异变奏与夸张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罗德里克的绘画作品异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罗德里克最爱看的书籍是《美因茨教会合唱经本中追思已亡占礼前夕经》,以上均对他的糟糕精神状态雪上加霜。最后,兄妹之间热烈而变态的爱,让罗德里克最终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兄妹之间的迷之关系。罗德里克与玛德琳是孪生兄妹,二人的容貌惊人地相似。然而,兄妹二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罗德里克表现得虚弱、敏感,缺乏理性并且歇斯底里;而玛德琳虽身患恶疾,但她与病魔顽抗到底,“并没有卧倒病榻”,即使被哥哥活埋,她依然挣扎着破棺而出。他们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如同一个人性格对立的两面。兄妹二人是厄舍家族仅存的两个人,“妹妹是他在这世上的仅有的亲人,”因此,罗德里克对妹妹的情之深,爱之切。上文提到,厄舍家族世代族内通婚,由此可以推测兄妹二人间存在发生乱伦关系的可能。罗德里克明知病症与近亲结婚有关,却又无法控制对妹妹的爱,由此一来,兄妹间的变态关系引起罗德里克心中的负罪感,纠结而浓烈的情感最终导致他精神失控,将妹妹活埋地下,借以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厄舍古屋的倒塌》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却充分展现了哥特小说的元素。环境和场景描写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人物性格塑造得出神入化,小说多处埋有伏笔,统统指向最后的结局——厄舍古屋在雨夜轰然倒塌和厄舍兄妹精神的全面崩塌。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作品。四、结论“哥特”一词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哥特小说的魅力从18世纪延续至今,出现了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带有浓郁哥特风格的小说广受各国读者欢迎,说明它的发展并没有脱离时代的轨迹,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哥特小说家在汲取前人的成果之余,将新的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为“哥特小说”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是为什么“哥特小说”这一小说文类能永葆青春,深受读者喜爱。参考文献:[1]陈榕.哥特小说[J].外国文学,2012(4).[2]康华.经典爱伦坡惊悚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3]刘怡.论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的互文性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作者简介:关敏(1992.3.31-),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36 -

哥特小说简述

更多推荐

哥特,小说,建筑,古屋,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