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

风景园林论坛

从Garden,Landscape Garden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

——西方风景园林观念中的中国文化因子

From Garden, Landscape Garde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Chinese Culture Factor in the West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吴静子 /

WU Jing-zi

王其亨 /

WANG Qi-heng

赵大鹏 /

ZHAO Da-peng

摘 要: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逐渐发展而日臻成熟,学术界对于该词演变发展

的过程和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但是对于它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却鲜为人知。通过对Landscape一词

的历史沿革与从Garden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发现当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自然观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促进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样一门综合

性学科的发展。

关 键 词:

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式园林;文化因子

文章编号:

1000-6664(2015)02-0079-05

中图分类号:

TU 98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4-03-18;

修回日期:

2015-01-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ety science,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n inter-discipline,

is becoming mature. While the term's research about the process of the term's evolution and relat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has never

stopped, there is few people kn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m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landscape

and the evolution's process from the word

garde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the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ature and ways

of thinking, so as to promote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China,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ch an integrated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garden; landscape garden; culture factor

1 Landscape的历史沿革

Landscape

一词最早见于文献是1598年,由荷兰画家创造

[1]

,意

思是“大地的一片区域或是一片地带”(Region, tract of land)。1712

年被英国著名散文家J. 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引入英

[2]

。含义为“描述大地景色的图画”(A picture depicting scenery of

land)

②[3]

Landscape的词义从地理学的地域、区域含义转为风景画的含义,

追根溯源,是受到东方山水画的影响。

13世纪末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欧洲各国,带

来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垄断了东方贸易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已引

入东方文化,并使之在欧洲得到大范围传播。16世纪初,佛兰德斯风景

画家约赫阿姆·帕蒂尼尔(Joachim Patinir,1480—1524)、意大利画家

尼科洛·德尔·阿巴特(Niccolò dell'Abbate,1509或1512—1571)

[4]

均被认为可能受中国艺术的影响。早先的艺术家——不管是佛兰德尔的、

德国的、还是意大利的——都把他所最了解或在旅行中看到的风景记下

来,并以这些写生为基础,作为圣经或神话故事背景

[5]

。例如《剑桥艺术

史》指出,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对风景、自然现象所作的素描数不胜数(达·芬奇画

过很多的草稿,而真正成画的又很少。存至今的不超过15幅)。他的作品

《岩间圣母》很容易让人们想起画家所说的“自然造就的千变万化的神

奇形象”

[6]

。其中《岩间圣母》《蒙娜·丽莎》的背景画有云雾缭绕的巉

崖,与中国北宋山水画尤其是郭熙(郭熙:中国北宋时代画家、绘画理论

① Landscape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耳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含义接近,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

域等相关。

②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英语中的Landscape及其主要异体字Landskipe约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来自荷兰语的Landschap,主要受荷兰风景绘画的影响而作为一种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

语,之后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A view or vista of natural scenery)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

79

风景园林论坛

家。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11世纪中期至12世纪初,享年80岁以上)。

作品的气氛和构图十分相似

[7]

。1515年德国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所作的素描中,与2个柱子相连的便有这种具有中国陶瓷特

征的花瓶。一件是宋元时代的青花瓷器,另一件细长的瓷壶看来是明代景

德镇生产的白瓷,反映出当时著名欧洲画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兴趣

[7]

。文

艺复兴后期(17世纪早期)的绘画,作为背景的风景已经出现在传统的肖像

画等作品中

在意大利以外,早在中世纪,尼德兰

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欧洲北方的

国际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前期,尼德兰的贸易和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建设极为迅速。市民们在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获得了相对的独立

性;另外,通过皇家联姻和协议,完成了初步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这个

城市的长足发展,已成为欧洲唯一可以与意大利相提并论的先进地区。

16世纪末,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海外殖民迅速扩张,荷兰

也从中受益,由于具有优良的造船技术和水手,17世纪初成为海上霸主,

迅速建立起殖民航运霸权,在印度和中国台湾省都建立了自己的据点

[8]

从此,荷兰成为商业贸易的主体性国家,首府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

中心,亚洲与欧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大批中国丝绸、瓷器、漆器、壁

纸、绘画等商品源舶运往荷兰,再由阿姆斯特丹转卖到欧洲各地,文艺复

兴运动的重心也随之从意大利转到荷兰。中国美术的热潮从荷兰兴起,扩

展到整个欧洲

英国的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1668

年出任英国大使后曾长驻荷兰,他倾心园林艺术,1683年发表《论崇高

的美》一文,曾热情推介他在中国工艺品中看到的中国园林:……中国

园林使人赏心悦目,但又看不出刻意的安排和布置。……这种东方人看

作最高境界的“无序之美”

,凡是观赏过中国的屏风画和瓷器上装饰画

的人,都会有所感受

[7]

。这些工艺品或画作中展现的中国山水、建筑与园

林,也同在这时期映入欧洲人的眼帘。通过商品,中国文明甚至影响到欧

洲人的生活习俗和时尚

[9]

受中国山水风景画独特的水墨画情调及其表现的自然风光之美的影

响,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人和现世思想的冲击,自然风景在具有自

由和创作环境的荷兰,得到充分尊重和表现,促使荷兰地区16世纪中后

期到17世纪出现了大批风景画家,形成写实的风景画派,真实再现自然

的荷兰风景画也在17世纪上半叶诞生,自此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个专

门画种。先是德国,随后是英国艺术家,都追随荷兰的榜样

[10]

。荷兰语

Landschap从土地、乡间和地域等原始意义,演变成为区别于海景画和

肖像画等画种的陆地自然风景画

[11]

由此可见,英语中的Landscape一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国

山水文化的影响

2 Garden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发展历程

2.1 从Garden到Landscape garden

Garden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是用来描述建筑周围生长花木、水

果和蔬菜的园子

或造园活动

[12]

。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欧洲早

期的花园为规则式的

。中世纪之后相继出现的一些主要的园林流派,有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Renaissance garden)、法国规则式园林(Formal

garden)和英国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和法国规则式园林延续了欧洲早期园林的规划思想,崇尚人工美,强调几

何的构图形式。直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出现,这一切才发生转变。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展,中国思想在欧洲的影响更加广泛而

深入,孔子学说的影响尤其突出。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vid

Hume,1711—1776)曾说:“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

论的信徒。

”意思是,英国自然神论

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颇有不谋而

合之处。17—18世纪的欧洲自然神论思想者渐渐发展成一支相当庞大

的队伍,推崇“自然之道”(order of nature),“顺天而行”(按自然逻

辑做事),把宗教放在任何人凭着理性都能建立的真理之上

[13]

。他们崇

奉自然、倡导理性的自由思想。这种对自然主义的崇拜也为欧洲“自然

① 值得指出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都缺乏对自然的审美和认识。而至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权至上,使人们“把山、泉、湖沼、树林、森林看成为恶魔所造”,更谈不上对自然风景的关注、

欣赏和审美。直到接触东方文化,这一切才有所改变。

② 尼德兰(The Netherlands,荷:Nederland),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中世纪初期,尼德兰是法兰克人王国的

一部分,法兰克人王国分裂后,它分属于德意志皇帝和法兰西国王。16世纪初叶后,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795年后,成为法国统治下的荷兰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

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转引自百度百科。

③ 在荷兰,从1602年东印度公司建立开始,在法国,开始于马萨林主教执政的年代。马萨林(Mazarin,1602—1661)原为意大利人,1634年作为教皇特使赴巴黎,1639年加入法国国籍,1643年继黎塞留之后首任宰

相。马萨林是一位收藏家,1649年的首次拍卖中,有他收藏的许多东方艺术品,包括漆器、瓷器和纺织品等。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几幅屏风画送人,屏风画在中国绘画传入欧洲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屏风画主题主

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

④ 即英文中的“Sharawaggi”或“Sharawadgi”一词。这个词是坦布尔杜撰的,后文中所说的“不规则之美”也同这个词相对应。这个词也许还有“千变万化”“诗情画意”等含义,在18世纪对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有

很大影响。

⑤ 约为16与17世纪之交,荷兰语Landschap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一词;然而,同属日耳曼语系l的德语Landschaft继续保持了原始的含义,仍是指一

个社区的环境。在使用上,通常指小的行政地理区划,即地方行政体,如村、镇、乡等行政体,类似英文的word(行政区、选区)。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

Landscaft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来,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形成了此词的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含义,而这也正与Landscape这个词在现代“包含地面上一切可见的地域特征”的含

义相一致。

⑥ 从欧洲最初的果园、菜园、花园到后来的庄园、公园,都是造园活动的产物,与中国园林从苑囿开始发展的历史相似。Garden经过长期发展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内涵,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园林”的界定接近,

所以后来也将“garden”一词直接译为“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理论塑造地形或筑山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路径及建筑物等所形成的优美环境和游憩境域。

⑦ 从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公元前2034年)埃及出现种植果木、蔬菜和葡萄的实用园,与此同时,出现了供奉太阳神的神庙和崇拜祖先的金字塔陵园,成为古埃及园林形成的标志。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给文艺

复兴运动以曙光和力量。古希腊园林艺术和情趣,也对后来的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西方园林朝着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均衡的方向发展。古罗马帝国在公元前190年征服了希腊后全盘接受了希腊文化。罗

马在学习希腊的建筑、雕塑和园林艺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园林文化。古罗马园林可以分为宫苑园林、别墅庄园园林、中庭式园林和公共园林四大类型。其中的别墅庄园园林充满田园牧歌的情趣,并成为之后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园林模仿的对象

[19]

⑧ 大卫·休谟《论迷信与宗教款热》,见《论文与随笔》(

Treatises and Sketches

,1760,1:131)。转引自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8。

⑨ 自然神论(deism)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deus,“神”的意思。17世纪英国思想家L. 赫尔伯特(Edward Herbert,1583—1648)被誉为“英国自然神论之父”。著名代表有英国思想家安东尼·艾希礼库珀(Anthony

Ashley-Cooper,1671—1713)、J. 托兰德(Toland John,1670—1722)等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

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80

LA Forum

2

13

图1 捷斯威克平面图

(Charles Bridgeman 的版画,

伯灵顿勋爵)

图2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冷枚《避暑山庄图》

[14]

(绢本,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马国贤,铜版画《避

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7]

(大英博物馆收藏)

美”

审美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基于这种审美方式的中国园林艺术,在18世纪初也引起了欧

洲人极大的兴趣。与此相应,1718—1725年间在欧洲出现了“貌似风景

式”新风格的第一批园林。艾迪生在《旁观者》(1712年6月25日)上发表

的有关园林的文章中,强调自然状态较之精巧的人工造作更有其宏伟和庄

严之处,并对其所了解的中国园林与其所熟悉的英国园林分别进行了描述

和对比,进一步阐明他“自然状态胜于人工造作”的观点

[13]

。诗人蒲伯

(Alexander Pope,1688—1744)在1713年给《监护者》写了一篇著名

的文章。他高度赞扬“不加装饰的自然所具有的亲切纯朴之美”。而且

又在给罗伯特·迪格比(Robert Digby,1654—1677)的书信中提到“不

规则之美”

一词——这一切都表现了中国可能是他灵感的源泉

[13]

。大约

是在1718年末,蒲伯将他在特威肯那姆(Twichenham)的一所几何式花

园,按照自由风格建造,修筑天然的风景,成为西方开创和经营自然风

景式园林的第一人。1725年,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85—1748)为

伯灵顿勋爵

(Richard Boyle,3rd Earl of BurlingtonLord Burlington,

1695—1753)在捷斯威克(Chis Wick)盖的别墅设计花园,他对庭园中的

流水山石予以富有想象力的布置,变化多样,令人称奇,带来了一种“富

于理性的自然情趣”

[7]

(图1)。

中国园林的不规则设计由于旅行家们的描述而众所周知,却缺乏可资

借鉴的图像资料

[4]

,直到马国贤(Matteo Ripa,1692—1745)神父作为传

教士被罗马教廷传信部派往北京,才使这种现状得到改观。马国贤1724

年9月返回意大利时途经伦敦。此前,他曾在1712—1714年间奉康熙皇

帝钦命,根据宫廷画家沈崳创作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木版画,用欧

洲的铜版画技艺雕印,成为中国的第一批铜版画。携有版画印本的马国

贤,在伦敦受到伯灵顿勋爵非常友好的接待,聚集于伯灵顿勋爵的捷斯威

克府(Chiswick house)中的一批朋友

,曾得以研究和讨论这组“热河景

画”(图2、3)。学者们认为,这组现藏大英博物馆东方古迹部的铜版画,

标志着英国园林风格发展中的基点

18世纪中叶自然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在英国流行起来,

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肯特在斯道维设计的一座“象征性园林”,内布满标

志符号和文化信息;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为肯特公爵(Duke of Kent)设计的邱园(Kew Garden)。除

了英国,法国、德国也先后在18世纪初出现了模仿中国的园林。法国学

者认为,它是受中国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并称之为“英中式园林”

[15]

显而易见,自然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受到中国园林艺术

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

2.2 从Landscape garden 到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中国的造园艺术引起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Landsape

garden的产生,然而,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毕竟有所不同。

勃朗(Lancelot Brown,1715—1783)曾被称为“自然风景式造园艺

术之王”,其园林作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成片的树林,而建筑物

则是被忽视的元素,甚至不许出现。在他的园林里,甚至园林外目力所及

① 自然美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即“自然的人化”。所谓“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自然美的研究是一项相当复

杂的课题,同西方比较,我国传统文化在关于人与自然、人文美与自然美,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时间上的造诣方面,千百年来,凝聚了众多人民和贤哲的深沉智慧,形成独特体系。

② 即英文中的“Sharawaggi”或“Sharawadgi”一词。这个词是坦布尔杜撰的,后文中所说的“不规则之美”也同这个词相对应。这个词也许还有“千变万化”“诗情画意”等含义,在18世纪对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有

很大影响。

③ 伯灵顿勋爵指第三代伯灵顿勋爵理查德·波义耳(Richard Boyle)。英国伯灵顿建筑学派的创立者。转引自参考文献[7]:P114。

④ 邱治平在法国举办的展览《华夏西渐——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时期园林中的中国影像》。

⑤ 马国贤当时可能与威廉·肯特也见过面。在这之后,如上文所述,1725年,威廉肯特开始为伯灵顿勋爵在捷斯威克(Chis Wick)盖的别墅设计花园,整个花园的设计都是充满自然情趣的。

⑥ 巴希尔·格拉伊:《柏林敦王宫和马国贤修士的中国版画》,载《大英博物馆季刊》第22卷,第1-2期,第196页。转引自(法)乔治·洛埃尔(Gerges Loehr):《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园林风靡欧洲》。

⑦ 18世纪中叶,田园诗人兼庭园理论家和造园家申斯通(W.S henstone)第一次使用了“Landscape-Gardener”这个名称表示风景园造园家。后来,职业造园家雷普顿(Humphrey Repton)、司各特(Walter Scott)、吉

尔平(William Gilpin)相继出版的造园书籍使得“Landscape Gardening”越发流行开来。“Landscape-Garden”用来表示按自然风景画构图方式创造的庭园,Landscape Gardening则指这种园林创造活动。

81

风景园林论坛

Meason,1769—1832)首次运用“Landsape architecture”这个

词来描述环境美化设计家的创作工作。梅森出生于英格兰,热衷艺术

史,1828年曾出版《意大利杰出画家笔下的风景建筑艺术》(

O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Great Painters of Italy

),书中主要介

绍意大利画家笔下风景画中的建筑。梅森在他所著这本书的很多实例中,

都展现了在长满绿色植物的乡村中的意大利建筑。他勉力从事着风景建筑

的研究,探索在风景中运用建筑与构筑物进行创作的方法。书中首次提

到“Landsape architecture”一词,反映出梅森已经意识到Landsape

图4 圆明园以建筑为主的

“景”:唐岱、沈源绘,绢本

设色,乾隆九年《圆明园

四十景图咏·方壶胜境》

[14]

gardening这种造园方式的缺失,意识到建筑在风景画中的重要性,而这

恰恰又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中“景”的精髓。

如前所述,在荷兰风景画的影响下,德国、英国的画家经过自己的

努力,促进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和完善,意大利画家也不例外。这样,梅

的范围里,也不能有村庄和农舍;原有的都要搬到看不见的地方。他还不

许建筑物旁有菜园、杂物院、下房、马厩、车库等,得把它们弄到远离建

筑物的地方,并用树丛遮挡

[16]

18世纪中叶推行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英国也很有影响。他提出口号

“回到自然去”,认为花园和人都是自然中的疵点,既没有人也没有花园

的地方才像是自然。他笔下的爱丽舍园(I’Elysés de Clarens)是一个肥

沃的荒岛,没人居住、照料,也没人干扰,“免于人类的污染”。

对比之下,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人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1702—1768)作为供奉清王朝的杰出画家,对中国造园艺术感受较深,

通过对圆明园身临其境的体验和细致描写,已经接触到了中国园林的一个

重要原理:以或大或小的“景”作为布局的基本单位,而“景”往往以建

筑为主体

[16]

(图4)。

和王致诚一样,18世纪威廉·钱伯斯也注意到建筑物在中国园林里的

重要作用,注意到他们同园林的协调一致。他说,中国园林里建筑物的样式

和风格也配合喜悦的、恐怖的和令人惊讶的“景”。他描写了中国园林里多

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建筑物,说他们主要是用在令人喜悦的景里的

[16]

由此可见,与中国古典园林比较,英中式园林内建筑很少,即使有也

多以废墟形式出现,功能以游赏为主,如渥尔波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所说,建筑如同自然里的伤疤,而非中国古典园林以“山

居”为理想居住模式。对园林中建筑物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成为中国园林

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重要区别。因此,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花

园多由画家和诗人设计,而建筑师基本不参与。

到19世纪,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

“Landsape gardening”联盟和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人员都积极地投

入其中。1828年英国风景建筑艺术的组织者G. L. 梅森(Gilbert Laing

森很有可能通过意大利画家的风景画作品而对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看到建筑在园林“景”中的重要性,从而对自然风景式园

林Landscape garden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诞生了今人熟悉的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

后来,英格兰园林学家J. C. 卢顿(John Claudius Loudon,1783—

1843)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提法也极力推崇,促成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欧洲的风景园林界开始广泛流行。

此外,分析“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词源可知,

“Architecture”一词本意是匠人头领的全部知识,包括设计本领,后来

才演变成兼指建筑物和其他实体构筑物

[17]

。也就是说,Architecture一词

除了具有建筑学、建筑风格这类与建筑相关的含义外,还可以用来描述各

种类型的设计活动,具有比“建筑学”更为广阔的设计学

的含义,更富创

造性。在现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艺术与

设计的科学,也是陆地上自然与人工元素的集合,它所运用的材料包括土

壤、水、植被和构筑物;旨在为人类营造多样性用途空间和居住环境

[18]

事实上,卢顿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词组包含的内涵,

远远超越艺术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园林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他申说了这个

观点,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比Landscape gardening更适合用于

描述风景、园艺以及城市的创作工作。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原则最早的倡导

者之一弗雷德里克·洛·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

1903)很有可能也是通过卢顿的宣传

而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

词有所了解,并成为第一个称自己为Landscape architect的专业人士。

后来“Landscape architect”被用来作为环境美化设计师的专称。

奥姆斯特德在19世纪后半叶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公园的创作与设计,

结合考虑了周围自然和公园的城市和社区建设方式,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炼升

① Architecture(源自希腊

άρχιτέκτων–arkhitekton

άρχι-chief

;和

τέκτων

,具有“建造者,木匠,石匠”的含义)指规划,设计,施工的过程和产品,通常指建筑物和其他实体构筑物。建筑作品,即建筑物的物质形式,被看作

是文化符号和艺术作品。历史文明往往赋予幸存的建筑新的定义。Architecture,意味着:一个通用的术语来描述建筑物和其他实体构筑物;建造建筑物和其他实体构筑物设计的艺术和科学;设计建筑物和其他实体构

筑物的施工方法和风格;站在建筑师的角度,Architecture意味着打造环境设计和施工的专业服务;建筑师的设计活动包括从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到微观层面的施工细节和家具。术语“Architecture”也

被用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设计活动,并常用于描述信息技术。

② 从宏观的都市设计、风景设计到微观的构造细部和家具设计都属于设计学的范畴。

③ 如前所述,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词的发明者是梅森。卢顿正是通过他的著作《意大利杰出画家笔下的风景建筑艺术》而发现了这个新名词。之后他在《园林师杂志》(

Gardens Magazine

,1840年)上大加称

赞。经过他的宣传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提法开始被一些人接受,但当时并未在英国流行起来

[19]

。美国建筑师安德鲁·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ing,1815—1852)是卢顿思想和学说的追随者。当时他

也恰好在英国游学,所以当他返回美国之后就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传播到了北美大陆。另外,又由于他是奥姆斯特德从事园林事业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0]

,所以奥姆斯特德很有可能是通过道宁和卢顿而了解到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词。

82

LA Forum

华了英国早期自然主义风景园林理论家的分析以及他们对风景的“田园

式”“如画般”品质的强调。

1844年,美国吟景诗人威廉·卡伦·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领头要求按欧洲的方式在美国纽约建一座大公

园;到1850年,纽约市决定建设这座公园,有35人提交设计方案,其中

奥姆斯特德和卡尔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1824—1895)联合设

计的“绿草地”计划胜出。奥姆斯特德当时还很年轻,曾发现康涅狄克

州(State of Connecticut)的农村迷人的景色;沃克斯是在英国受训的建

筑师,当时正和唐宁

一起工作。历时20年,搬运了上千万车泥土,广

袤340hm

2

的纽约中央公园落成,号称纽约“后花园”

[21]

。园内起伏的地

形,大片的草地,丛栽与孤植的树木,在此基础上,池塘、小溪和一些人

工水景,如瀑布、喷泉、小桥等,形成风格独特的人造自然风景园

[22]

。这

是美国第一座英中式花园,为以后的公园提供了样板,风景如画的原则在

新世界美国扎根更深了

[23]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The origin of "landscape"(维基网络百科全书:风景辞条)

[EB/OL]. .

[2] Wikipedia: The origi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维基网络百科全

书:风景园林辞条)[EB/OL]. .

[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不列颠尼卡百科全

书,风景园林辞条)[EB/OL]. .

[4] 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

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 (英)马德林·梅因斯通,罗兰·梅因斯通.剑桥艺术史二[M].钱乘

旦,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6] (英)苏珊·伍德福特,安尼·谢弗-克兰德尔,罗莎·玛丽亚·莱

茨.剑桥艺术史(一)[M].罗通秀,钱乘旦,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7] (英)M. 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译.南京:江苏美术

出版社,1998.

[8]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 黄时鉴.东西交流论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0]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 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J].中国园林,2006(6):42-45.

[1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14] 吴葱,史箴,何捷.诗拟丰标,图摹体态:清代皇家园林图咏研究

[J].建筑师,1998,12:85.

[15]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

社,2006.

[16]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而这种受到英国风景画影响形成的自然风景

园,其审美及创作方式也正是基于对东方自然美审美观照的延续。

后来,奥姆斯特德和比阿特丽克斯·法兰德(Beatrix Farrand,

1872—1959)等人于1899年创立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简称ASLA),Landscape architect

这个词才正式作为专业名称被确定下来。Landscape architect的理论研

究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包含了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侧重从生态、社

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4]

3 结语

对Landscape一词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含义的演变及相

关理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系统深入开展的课题,以上的概略解析,

仅是期望激起大家关注的引玉之砖。这些解析,尽管粗浅,却也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和古典园林对当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无论

在其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

自然观及思维方式,也通过这门新型学科产生了更强的影响,促使人们重

新发现和认识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以往有了

更大的发展。尽管时下有关当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因为不同学者之间学术观

点的不同而有所分歧,但前述历史毕竟是难以否定的。而在人与自然关系

日益紧张,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的21世纪,西方

的现代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要想为人与自然和睦共处构建生命

和情感的桥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关于人与自然、人文美与自然美

以及相关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仍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吸收

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如何深入思考理解、借鉴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

文化遗产,无疑也是当今中国相关专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7] Wikipedia: The origin of 'architecture'(维基网络百科全书:建筑

学、设计学辞条)[EB/OL]..

[18]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Garden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 Wikipedia: The origi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维基网络百科全

书:风景园林的起源) [EB/OL]. .

[20] 杨滨章.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的演变与翻译[J].中国园

林,2006(9):57.

[21] 周亘.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营建和管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704.

[22] 汤影梅.纽约中央公园[J].中国园林,1994(4):37.

[23] (英)唐纳德·雷诺兹.剑桥艺术史(三)[M].钱乘旦,译.北京:中国

青年出版社,1994.

[24] Wikipedia: The origi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维基网络百科全

书:风景园林的起源)[EB/OL]. .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吴静子/1981年生/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天

津 300072)

王其亨/1947年生/男/河南博爱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本刊顾问编委(天津 300072)

赵大鹏/1983年生/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天津规划院、愿景城市开发

与设计策划有限公司规划师(天津 300201)

① 唐宁于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风景花园书籍对美国建筑学与风景艺术影响颇大。

83


更多推荐

园林,中国,建筑,英国,设计,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