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器清洗方法图解-木工花架酒柜隔断图片

两会货币政策前瞻: 降准降息概率仍在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国内瓷砖十大名牌排行榜)

两会货币政策前瞻: 降准降息概率仍在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各界关注已久的经济政策和目标将陆续揭晓。

货币政策方面,关于货币政策定调及M2、社融目标增速是市场关注焦点。

市场人士预期,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考虑到经济恢复增长,

风险和防通胀的权重会有所上升,实际操作中年内仍有降准的可能。此外,结构

性货币政策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

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量化指标方面,M2社融增速仍需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但由于今年经济

将恢复增长,宏观杠杆率会保持相对稳定。

侧重结构性发力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

从紧。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

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

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总量政策方面,央行

分别于去年1月、7月各降息10BP当前一年期MLF7天逆回购利率分别为2.75%

2.0%,相比2021年末降低20BP。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央行去年4月、12月两次

降准,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

结构性工具方面,央行去年先后推出至少8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

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

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2000亿技改再贷款、

2000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值得注意的是PSL时隔三年后在2022年重启。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12月末中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

6.44万亿,相比6月末新增1万多亿元,占同期基础货币余额的18%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

域支持力度。精准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支持特定领域,有力意

味着货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

在此背景下,市场预期今年货币政策仍将定调为稳健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

发挥重要作用。华福证券的一份研报称,今年将会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大年:

“精准”意味更多会以定向政策扶持特定行业,预计今年MLFLPR的利率或保

持整体稳定,但会有类似定向降准、PSL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

今年129日,央行公告称,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

具: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

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6

月末。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组首席分析师胡玉玮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

结构性政策发力。未来央行对总量型工具的运用将保持审慎,多通过定向操作而

不是总量操作,继续发挥好结构性工具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双碳”等重点

领域的“精准滴灌”作用将是主要政策导向。

在去年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提示通胀风险后,今年1月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

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考虑到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扩张、“工资—物价”螺旋

效应等因素,海外通胀仍将高位运行。我国经济已高度国际化,每年需大量进口

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国际高通胀容易通过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向国内传导,

对此要高度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

胡玉玮称,去年四季度开始,央行的政策导向发生较大改变。市场数次降准

预期落空,MLFLPR利率保持稳定,DR007中枢缓步抬升等信号均表明央行对

今年经济回稳向好保持信心,政策重心开始由稳增长向防通胀和防风险方向偏移。

不过,今年美联储加息节奏有所放缓,再考虑到今年CPI可能不会突破3%

货币政策总量宽松操作仍有一定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经济复苏初期,宽松政策不会轻易退出,

若后续金融数据“企业强居民弱”、“政府强私人弱”的结构性问题仍未改善,

房地产修复未看到明显拐点,不排除MLF降息的可能性。此外,为避免传统的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效,后续降准、降息的时机需更好把握,全年降准有0.5个百

分点的空间。

宏观杠杆率将保持相对稳定

当前市场担忧通胀风险的一个原因重要原因在于,M2社融增速大幅均高于

GDP名义增速。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M2增速处于

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滞后效应。

一般而言,M2增速与GDP增速、赤字率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要的量

化指标。2016年开始,社融增速目标首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M2和社融

增速目标均为13%2017年二者目标下调至12%

此后,M2和社融增速未设置具体数量目标:2018年为“保持广义货币M2

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为“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增速相匹配”,2020年为“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

2022年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换言之,M2和社融的锚定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央行解读称,过去在高速

增长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实际增速围绕潜在增速波动,因此设定M2

的数字目标是可行的。但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增速有下降趋势,

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实际值来设定M2的数字目标,就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

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

分析来看,前述锚定方式本质上将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机制内嵌进了货币政策

中间目标之中。换言之,M2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M2/GDP的数

值基本不变,也就意味着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央行在去年2月发表的文章《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中回顾过往

称,2018-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 8.3%平均增速大致

相当,实现了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了“货币锚”,既

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有效防范了宏观金

融风险。

2022年由于实际经济增速连续低于潜在增速,央行加大了货币政策逆周期

调节力度,当年M2和社融增速分别为11.8%9.6%,明显高于名义GDP 6%左右

的增速,宏观杠杆率也出现明显上升。

国家金融发展与实验室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共上升了

10.4个百分点,2021年末的262.8%升至273.2%四个季度的涨幅分别为4.5

4.61.00.3个百分点。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市场预计,这一定调将会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得到延续,但由于经济增速恢复,今年宏观杠杆率会保持相对稳定。

“近3年的杠杆率增长幅度还是较大的,主要是受到经济增速下行因素的影

响。稳定宏观杠杆率的关键在于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债务规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

会带动宏观杠杆率的上升,但随着经济增长重新回归到潜在产出水平,未来的杠

杆率将会企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表示。

浙江一线品牌防盗门-马赛克怎么去掉

两会货币政策前瞻: 降准降息概率仍在

更多推荐

2022降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