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热水器服务电话-公司餐厅设计

六平米相声网
2023年4月6日发(作者:二套房贷款首付最低多少)

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言变异及其幽默效果分析

夏美华

【摘要】相声和小品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两种曲艺艺术品种,其语

言独具特色,或辛辣讽刺,或夸张诙谐,幽默风趣。语言变异是相声、小品创造幽

默效果的重要手段。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言变异形式主要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

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体变异和语用变异。%Cross-talksandsketchesare

epopularwith

awiderangeofaudiencesaroundthecountryduetotheirhumorous

gevariationisaveryimportantmeansofcreatinghumor

s-talksandsketches,variousformsoflanguagevariation,

includingphoneticvariation,lexicalvariation,grammarvariation,semantic

variation,stylisticvariationandpragmaticvariation,areappliedtorealize

humoreffect.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6页(P68-73)

【关键词】相声;小品语言;语言变异;幽默效果

【作者】夏美华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声和小品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两种曲艺艺术。其语言独具特色,或

辛辣讽刺,或夸张诙谐,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而“所谓的语言幽默,即由语

言的各种要素的各种变异使用而创造的幽默”[1]63,语言要素的变异是创造幽默

效果的重要手段。分析归纳相声小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幽默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语言变异以及语言幽默的本质。

“幽默”一词,是由英语音译而来。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却很难给它

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对于幽默的生成机制,叔本华提出“乖讹说”,认为“笑这

一现象,它也是以直观的和抽象的认识不吻合为根据的”,“实在的客体总是在某

一方面通过概念来思维的,笑的产生每次都是由于突然发觉这客体和概念两者不相

吻合。除此之外,笑再无其他根源;笑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2]。与乖

讹说有联系又有重大影响的另一种理论是鲁迅的“理性倒错说”,认为幽默“从理

性的倒错感而生”,“这种理性的倒错就是指一切与人们的习惯习俗、常情常理相

悖谬的东西,表现这种悖谬的东西,就是制造幽默的主要艺术手段”[3]。而语言变异

往往就可以产生这种“理性的倒错感”和“悖谬”,从而产生幽默。语言变异

(languagevariation)是“指由于语言交际语境的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口语

或书面语时产生的语言差异,表现在语音、词语、句子结构、语体等方面”[4]。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语言体系,但是语言是不断

变化和发展的,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为不同的目的偏离这一常规体系,创造性

地或违反常规地使用语言,这种超脱和违背常规的语言形式即为语言变异,往往能

创造幽默效果。胡范铸先生曾说过“语言幽默氛围得以成功地在话语中得到动态显

现,最根本地源于其超常规(即‘变异’)的语言结构方式,即在辩证的制约下,

突破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和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变格运用语言材料,

造成不能仅按字面来理解的话语”[1]88。“所有的超常规的语言组合结构都是语

言幽默氛围的骨架”[1]89。幽默的本质在于对语言常规的出人意料的违反。

幽默可以分为两类,即通过语言系统实现的语言幽默以及通过表情、行为等身体语

言实现的情景幽默[5]。语言变异所产生的幽默属于语言幽默,语言变异是相声、

小品等艺术语言中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语言变异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突出某种

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语言变异让表达更具创意、更丰富。

本文要探讨的是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言变异及其幽默效果,通过归纳分析近年央

视春晚相声、小品节目中的语言,本文总结出幽默效果可以通过语音、词汇、语法、

语义、语体、语用等多种形式的变异产生。

一、语音变异

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音变异主要表现在同音字(词)、谐音、押韵以及特殊重音、

停顿的使用上。

(一)同音字(词)和谐音的使用

甲:嗨嗨嗨,回家腻去。

乙:嘿,我们俩在这说话,碍着你什么事了?

甲:当然碍着我了。

乙:那我今儿还就碍着你了,怎么着吧。我就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

(爱)你,我碍(爱)你。

甲:听见了吧,姑娘。

丙:你口味真重。

——2013春晚小品《想跳就跳》

对话中,因为“妨碍”的“碍”与“爱”同音,从而使得“我碍你”听起来如同

“我爱你”,又因为年轻人乙的说话对象甲是一个老太太并且乙的女朋友丙也在旁

边听着,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误会冲突,令观众发笑。

而通过对同音字(词)或谐音字(词)的歧解,听话人故意曲解说话人的本意,也

能产生幽默效果。

甲:我这个人那,怕乱,想清静清静。

乙:啥意思呀,我们素不相识,初次见面你就要跟我亲近亲近?

甲:清静!真是相由心生,你人是微缩的,心还是猥琐的。

——2013春晚小品《想跳就跳》

以上对话中,听话人将“清静(qingjing)”歧解成读音相近的“亲近(qin

jin)”,违背常规,出人意料而引人发笑。而“微缩”和“猥琐”的连用,因其

读音相近而意义截然不同,造成了形式与意义的冲突,让人印象深刻。

(二)押韵的使用

押韵指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语段听起来铿锵有力。

押韵是相声、小品中常用的语言技巧,能让语段朗朗上口,饶有趣味。

甲:这笔钱,我爸靠它养老,我妈靠它社保,我儿靠它高考,全家靠它温饱,如果

要是丢了,我爸不能养老,我妈不能社保,我儿不能高考,全家不能温饱,我还得

像牛一样贪黑起早,多拉快跑。

——2011春晚小品《还钱》

上述例子中,说话人强调了“这笔钱”的重要性,加点的字都押相同的“ao”韵,

前后句子连贯,说起来富有韵律,流畅上口,生动风趣。

(三)特殊重音、停顿的使用

相声、小品语言是以口头方式呈现的,口语中对词语重音、停顿的不同处理会产生

不同的意义。特殊重音和特殊停顿是相声、小品语言中常见的两种语音变异,说话

人违背惯常的重音、停顿规则,表达出人意料的意思,从而达到特定的幽默效果。

甲:你俩多高?

乙:我一米八(吧)。

丙:我一米八一。

甲:你俩就差一厘米呀。(问乙)你有一米八吗?

乙:我一米吧。

——2013春晚小品《大城小事》

上述对话中,身高不高的说话人乙对“一米”做了不同的重音处理,弱读的情况下

让听话人觉得是“一米八”,而重读的情况下意思则截然不同,前后的差异对比令

观众轰然大笑。而下面的对话则体现了特殊停顿的使用所造成的突兀感和幽默效果。

甲:大哥,看房吗?70年大产权优惠促销,买一平送一瓶——汽水。

乙:帅哥,您看看这个,200平米大别墅,买一套送一套——煎饼。

——2013春晚小品《大城小事》

该例子中,由于“一瓶”和“汽水”之间非常规的长停顿,观众听到“买一平送一

瓶”的时候会按常理理解成是“买一平米送一平米”,而片刻之后“汽水”一词的

出现,打破了观众的常规预期,令观众失笑。

二、词汇变异

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词汇变异主要表现在新造词、临时造词、旧词新意、词汇歧义、

仿拟等的使用上。

(一)新造词和临时造词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的变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词汇的变化上,每一时期都

有新造词的出现,许多新造词往往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行。当前借助网络、

电视等各种媒体,新造词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流行(词)

语。作为一种流行现象,“流行(词)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

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6],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新面貌、新事物或

者人们的新心态、新看法。流行(词)语往往具有时代性、幽默性和时尚性等特点。

相声、小品经常会创造性地使用当前的一些流行词(语),既体现时代特色,又能

引人发笑。比如2013央视春晚小品《你摊上事儿了》使用了“伪娘”、“亲”、

“点击率”、“走你”等网络流行的新造词,时尚而风趣。

除了新造词(流行词)的使用,相声、小品还喜欢突破常规,临时造词,制造幽默

效果。下面对话中,人们一听“人均GDG”自然而然会认为说话人口误将“GDP”

说成“GDG”,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GDG”是说话人临时造的一个缩略词,

令人莞尔。

甲:我希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均GDG能够达到……

乙:你先等等,什么叫GDG呀?

甲:应该是什么呀?

乙:那是GDP呀。

甲:什么意思呢?

乙:国内生产总值。

甲:对呀,你说的是GDP,我说的是GDG。

乙:什么叫GDG呀?

甲:郭德纲全拼。

乙:啊!您名字的全拼那!

甲:我希望GDG幸福。

——2013春晚相声《败家子》

(二)旧词新意

除了新造词和临时造词之外,相声、小品创作者还喜欢赋予某些词汇临时新意,使

用在非常规的语境中,以期出人意料。

甲:老板最近抽风了,你说我干服务员干得好好的,就把我提拔成大堂经理了。哈

哈,一不留神我就走上仕途了。高兴,媳妇也高兴。嗬,新手机、新衣服,还亲自

买个水果篮让我给我老板送去。你说她怎么这么懂事呢。有这么个媳妇帮我,你说

我在幸福的路上不得步步高升啊,照这进度,不到四十我就能升天。你们羡慕、嫉

妒、恨我不?我怎么那么恨人呢,我都恨我自己了。

——2013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

上述例子中“抽风”、“仕途”、“升天”、“恨人”等词的使用都违反了单词惯

常的意义,赋予单词新的意义,比如“升天”原本指“死”,这里意指“步步高升

到最高级别”,常规意和新意之间的冲突让观众意外之余忍不住发笑。

(三)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主要由多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缩略词造成。

甲:我我我,去,把这钱拿出去花了。乙:老婆,算了。

甲:去,你给我出去花。

乙:哪有老婆逼着老公出去花的呢。甲:你想什么呢你。

——2010春晚小品《五十块钱》

“花”一词有多个意义,一是指“用掉(钱)”,另一是指“花天酒地”,小品中

丈夫乙收了假钱,老婆甲催促老公把假钱花了,老公将“花”解释为“花天酒地”

的“花”,对“花”一词的歧解产生了“鸡同鸭讲”的幽默效果。

而在“就你那舞跳的,那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出自小品《想跳

就跳》)以及“我是郝剑的内人,剑内”(出自小品《今天的幸福2》),这两句

话中,同形异义词“到家”(一指“回到家”,一指“达到极点”)以及缩略词

“剑内”(同“贱内”同音)的使用同样造成了词汇歧义,让观众会心一笑。

(四)仿拟

仿拟是指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

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比如下面对

话中对“三从四德”的仿拟,含讽带嘲,幽默风趣。

甲:您说的那是老的“三从四德”,他们现在又编了一个新的“三从四德”,我觉

的是对我们男性的束缚。

乙:您给说说这“三从”是……

甲:从不体贴,从不温柔,从不讲理。

乙:那这“四德”呢?

甲: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

——2013春晚相声《这事儿不赖我》

尽管此处笔者将仿拟归为“词汇变异”,但是仿拟的材料并不仅限于词汇,可以是

句子、篇章等,例如“你看你长得这么帅,帅人不计小人过”(出自小品《大城小

事》)、“与人方便不如与人方便面”(出自相声《败家子》)等。

三、语法变异

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法变异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的重复、成分的缺失、非常规搭

配等方面。

(一)句子结构的重复

同一句子结构的重复可以起强调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又能产生滑稽感。比如小品

《你摊上事儿了》中反复出现的“我告诉你啊,你摊上事了,你摊上大事了”,出

现一两遍之后,观众一听到“我告诉你啊”就忍不住发笑了。

(二)成分的缺失

句子成分的有意缺失,比如主语、宾语等的缺失,会让句子意思失之毫厘、谬以千

里,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甲:咱们家盒饭12块钱一盒,人家有10块钱一盒的我都没订。

乙:不是,12块钱我货真价实呀,四菜一汤,两个笨鸡蛋都是你妈新下的。

甲:(惊讶)

乙:哦,不不不不,都是你妈养的鸡新下的嘛。

——2012春晚小品《荆轲刺秦》

上面的对话中,乙将“下蛋”的真正主语“鸡”省略,使得“你妈养的鸡下的蛋”

变成了“你妈下的蛋”,引得观众大笑。

(三)非常规搭配

非常规搭配指的是违反一般语法规则、语义关系和语言习惯进行的搭配,因其非常

规性,往往能让听者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中经常使用非常规搭配,让观众觉得意

外而又生动。

甲:咱俩两口子?

乙:就是,瞧瞧你那长相,也太随心所欲了!

甲:对!……那也……那也不如您长得这么为所欲为啊!就这长相也太下不为例了!

——2010春晚小品《不能让他走》

上面的例子中,“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以及“下不为例”同“长相”的搭配,

都属于违反一般语法规则的非常规搭配,新奇生动。

四、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指的是语义在逻辑上的不合理。这种表面上的不合理会形成“理性的倒错

感”,引人发笑。比喻、对比和夸张是相声、小品中最常见的语义变异形式,通过

不合逻辑的比喻、比较和夸大事实制造幽默效果。

甲:迟到这事儿它不赖我,公司在东北六环,我们家住西南五环,每天上班跟取经

一样啊,十万八千里路啊。而且堵车太严重啊,现在这大城市堵车多严重,早高峰

是早6点到晚12点。

乙:哦,一天那。

甲:你忘了那句名言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是你在五环,我也在五环。

——2013春晚相声《这事儿不赖我》

上面的对话中,甲将“上班”比喻成“取经”,将“家到单位的距离”同“生与死

的距离”进行对比,夸张地说“早高峰是早6点到晚12点”,虽不合逻辑,但生

动地描述了大城市的拥堵状况。而下面的对话则更是将夸张的手法用到了极致,在

嬉笑中讽刺了所谓“理财专家”的荒唐理念。

甲:我们是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最好是一分钱也别花。

乙:一分钱不花我吃什么?

甲:从小年开始,您记住我这理财口诀。

乙:您也有口诀?

甲:当然了。二十三,饿一天。

乙:不让吃。二十四?

甲:忌口日。

乙:还不吃。二十五?

甲:要空腹。

乙:三天了。二十六?

甲:看看肉。

乙:二十七?

甲:想想鸡。

乙:二十八?

甲:闻闻鸭。

乙:二十九?

甲:送你走。

乙:我都饿死了还不送我走。

——2011春晚相声《专家指导》

五、语体变异

语体变异指因情景、说话对象、说话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的口语或书面形式。

相声、小品中经常出现的语体变异有书面语的采用、方言的采用、特殊语体的采用

以及语码转化。

相声、小品中常出现同一个说话人采用不同语体的情况,比如忽然从口语转到书面

语或某种特殊的语体,比如下面的对话就使用了因电视剧《甄嬛传》而流行的“甄

嬛体”,滑稽幽默。

甲:……每天吃饭之前她做好了我得跪在地上请她,还得用一大段的甄嬛体。

乙:怎么说呀?

甲:我给你学学。她做好了我跪着,小主从来如此秀美,俏丽非凡,近日因诸事繁

杂,身子不适,略显容颜憔悴,奴才承蒙小主多年雨露恩泽,每每思之,倍感惆怅,

故特备美味加以调理,适逢皇额娘刚刚送来番邦之辛辣食材,奴才私心想着,若是

小主用来,定是极好的。不知小主,意下如何?

乙:这是什么意思?

甲:我就是问她吃炸酱面还就蒜吗。

——2013春晚相声《这事儿不赖我》

此外,相声、小品还经常采用港台腔、英汉混合语、方言等实现语体变异,制造笑

料。

六、语用变异

相声、小品中的语用变异主要体现在对话双方或一方对话语语用意义的故意曲解,

同观众的理解和预期相违背,从而激发笑意。

甲:你这老太太比慈禧都难伺候。

乙:你伺候过慈禧啊?

甲:啊!谁伺候过慈禧呀?

——2013春晚小品《想跳就跳》

上述对话中,甲为了说明乙的刻薄难相处将其同被普遍认为“难伺候”的“慈禧”

进行比较,乙故意将其曲解为“你伺候过慈禧才知道慈禧难伺候”,令甲哭笑不得。

七、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相声、小品语言中的六种语言变异现象,语言变异是相声、小品制

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语音、词汇、语义等多方面的语言变异,将与人们的

习惯习俗、常情常理相悖谬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出人意料,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

而引人发笑。

【相关文献】

[1]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

[3]厉平.幽默和幽默产生的机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3(4):45-50.

[4]田贵森.语言变异的功能语言学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3):22-27.

[5]谭达人.打破语言和言语的均衡——言语幽默致笑机制之一[J].语文建设,1992(5):40-

42.

[6]杨文全.流行语的界定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2):125.

更多推荐

六平米相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