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架客厅花架子图片大全-大信橱柜为什么便宜

花岗岩原石
2023年4月8日发(作者:各种取暖器的优缺点)

造型风格中因势象形的表达

作者:周玙璠

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因势象形,特点为因材施艺,尊重材料原本的形状和材料特性,在基础上稍作修饰

加工,追求意似。循石造型便是一种重要的体现,其则突出表现在了西汉大型纪念性石刻及园

林、陵墓雕塑上。它充满了美学趣味,当时有许多手段和方法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但

是利用雕塑材质的质感与古拙朴厚的风格相结合,形成阳刚之美,古朴奔放,显然更有利于表

现当时西汉帝国朝气蓬勃鼎盛的时代风貌。时过境迁,因势象形这种表达方式应用在不同的材

料中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词:因势象形;循石;写意;汉代石刻

一、造型语言的发现与再创造

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期,人类的祖先便使用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等活动;新石器

时期,智慧的祖先已经发明了陶器、玉雕、牙雕等诸多工艺;进入先秦时代,铜器和铁器相继

被发明且被推广使用。从最初的追求实用性,到后来形成造型审美意识,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材

料来进行制作以满足当时的生活需求。《礼记·学记》中写道:“玉不琢,不成器”,说明材料

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载体。以下以发现的西汉大型雕塑中石雕为例,例如赵佗先人墓附近之跽坐

石人;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霍去病墓石雕群,皆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石质材料结实

且耐风化。

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及霍去病墓石刻群皆采用了大块的花岗岩雕琢而成。花岗岩结

构致密,抗压强度较高且不易风化,容易保存,硬度高耐磨损,是室外露天雕塑的首选材料。

而赵佗仙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则采用青石雕刻,青石材料易被雕刻且与花岗岩同样具有不易风

化的特点。为什么不采用木雕、陶俑呢,首先石质材料,例如花岗岩,耐风化,可长久保存,

且花岗岩在我国分布广泛,而木质材料容易受到虫蛀,大型的作品是放在露天的场地,为了使

作品能长期安放,木质材料和是石质材料比起来,就相对逊色。大型的雕塑以当时制作陶俑的

手法程度乃至现在的工艺水平都难以完成。以霍去病墓石刻群为例,石刻群选取的花岗岩都是

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的岩石,表现的却是整体的气势和造型效果。当时的工匠们面对面前的巨型

原石,充分发挥想象力,天马行空,将本平平无奇的石头雕刻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着实

令人惊叹。

二、因势象形在石雕中的运用

明代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写道:“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文中在夸赞当时一位有特

殊技巧的人,说他的作品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

态,这很考验创作者的能力。可是早在西汉时期的大型石刻中便早有体现。汉代大型石刻使用

多种雕刻手法相结合,充分考虑了原石的自然形态,在保持原石的自然形态下进行创作,在一

些细节部位顺势雕凿,许多部位甚至不做雕琢,利用其材质天然的肌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雕

刻手法凝练,造型简洁,风格拙朴,以意传神。

石刻中循石造型和审曲造势的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西汉王朝建立

初期,统治者鉴于秦王朝的覆灭,采取了轻徭薄赋、安抚百姓等缓解阶级矛盾的措施,使社会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依凭着雄厚的国力,抵抗了匈奴的

侵略骚扰,采取了和平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在西汉中期之前,各地的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风

貌,西汉中期之后,匈奴文化、楚文化、滇族文化都与中原汉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开放多元

化的艺术面貌,这是不同文化、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商代的玉石雕刻造型较为简洁,讲究对称,很多的纹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汉代循石

造型则以表现客体为主,不进行过多的雕刻,反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气势感。进入汉之

后,雕塑手法逐渐变得成熟,汉代的大型石刻雕塑手法受到了商周时期玉石文化的影响,在大

型石刻中均有体现。秦代纪念性雕塑今已无存,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纪念性雕塑是在汉代。但是

对比秦汉雕塑风格。以秦代最具代表性的兵马俑为例,秦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人物形象生

动,更加尊重客观人物的特征形象。而汉代大型石刻并没有完全沿袭秦代的艺术风格,汉代石

刻更注重雕塑语言的夸张,作品更加气势恢宏,更加充满了生命力。汉代时期雕刻形式发生了

变化,并不是没有写实的能力,而是受到当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雕塑的写实和写意风格在这

些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霍去病墓石刻群中《野人抱熊》为例,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凹凸不平的石块,运用了浅浮

雕的形式随着石块的起伏雕刻了一个野人的半身,野人用粗大的双手抱着一个小熊,形象粗犷

遒劲。石块外轮廓几乎没有雕凿。

三、线条力度感及动态表现

汉代的大型石刻深沉雄大,大气磅礴。石刻作品造型稳健,不追求形似,保留原石最大的

自然形态,因势象形,利用意象表现动物的特征,利用人和动物的形式感来表现动态活力,对

特征及动态施以夸张变形,比例上稍作夸张,线条拙朴奔放,刻画形象恰到好处,独到的表现

了一瞬间的定格画面。使用浮雕、圆雕和线刻等技法的融合,点线面的表达,塑造形象大胆。

纵观西汉的陶俑雕塑也都长于动态的刻画,而表现手法都更趋向于简洁概括。

以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为例,和霍去病墓石刻群相比,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

要更早一些,雕刻手法相比,霍去病墓石刻群更多的保留了石头自然的形态,而汉昆明池石刻

牵牛、织女像则雕琢的稍为细腻一些。牵牛像整体做跽坐状,双手收于身前,上身微微扭动,

从眉间不难看出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织女像则为笼袖状,似有心事眉心紧锁。造型简洁,风格

拙朴,颇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身体线条轻微的扭动动态及面部神情充分体现了传说中牛郎织

女的凄美的故事。

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亦或是工笔亦或是写意,都有着我们

祖先前辈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而这种因势象形风格着重于对客观事物大体的写实,舍弃

了些许细节的刻画,作品张弛有度,雄浑且有力量感。针对表现对象的艺术特征,进行夸张变

形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本身雕塑语言就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在表现体积感、

空间感、视觉冲击力等方面,对比夸张的把握,材质肌理的處理都十分的考验作者的功底,而

这些作品放置于室外,以大地背景为依托,与自然完美的融化融为一体,如若天成,可以增强

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鲁迅先生赞叹: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霍去病墓石刻在建造时基本立意就是“为

冢象祁连山”,每个作品都有其象征意义,构思新颖别致,线条刚劲,造型拙朴夸张。以最具

代表性的“马踏匈奴”石刻为例,雕塑外轮廓雕刻的准确有力,马腹处没有凿空,花岗岩容易整

块剥落,不便于处理细节。正是这种限制,加重了整个作品的厚重感。战马代表了当时战功赫

赫的霍去病,也代表了汉人,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身下的匈奴身体挣扎,

但并未放下手中的弓箭,象征了当时匈奴民族的不屈不挠奋战的精神。石刻富有动态,像定格

动画一样,表现了霍去病抗击匈奴战争中的一角。

四、因势象形在其他材料中的运用

因势象形,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不只是利用某一种材料,它要表达的应该是

尊重自然,发现自然的一个过程。古往今来,时代背景的不同,朝代的更迭都不断的涌现出了

很多新的材质及新的雕刻技法等,但是循石造型的美学趣味到现在都依旧引人回味无穷。这种

因势象形、以形写意的方法在各个艺术领域,直到现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木雕中,因为树木生长关系,树枝及其根系千姿百态。有很多利用天然形态,略做雕琢

的作品。

上图是出土于楚墓的一件木雕“辟邪”。这件木雕根据木头的天然造型,因势象形,略在局

部地方雕刻动物图案,既突出了自然美,又显示了当时工匠手艺的高超。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

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工艺水平已达到了“天人合一”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

也曾利用木头自然的外形制作拐杖来使用。这种因势象形的手法在古代多种材质的作品中均有

体现。

总结

古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旅程。文化融合,儒学道家百家争鸣,匈奴文

化、楚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融合,百姓安居乐业。而现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

界像一个文化大熔炉。在科技发展进步的今天,各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层出不穷。但是西汉时

期的循石造型的因势象形到现在对我们学习创作雕塑都有着很大的时代价值和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

室编著,2002.

[2]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梁思成著,1997.

[3]中国古代雕塑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孙振华,2011.

[4]构思精妙叹为观止——“核舟”艺术构思探寻[J].代开崇.语文教学通讯.1996(12).

[5]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李泽厚著,2001

[6]雕塑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王朝闻,2011.

作者简介:周玙璠(1995.9-)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18級

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雕塑。

更多推荐

花岗岩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