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邹氏)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薄玻璃片厚度

设 计 性 实 验:

微小长度的测量

实验人(学 号):蒋达飞 关云飞 任厅厅 刘钊

班 级:2015级物理学本科班

1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薄玻璃片厚度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点,学会调整和使用。

2.学习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单色光波长及薄玻璃片厚度的方法。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NL-55700型He-Ne激光器、扩束镜,白赤灯,毛玻璃片,光具座,薄玻璃片。

【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如图10-1所示。在图中S为光源,G1是分束板,G1的一面镀有半反射膜,使照在上面的光线一半反射另一半透射。G2是补偿板,M1、M2为平面反射镜。

M1LS激光器

分束板

G1G2M2M1M21S补偿板

G12EM2E图10-1 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图

光源He-Ne激光器S发出的光经会聚透镜L扩束后,射入G1板,在半反射面上分成两束光:光束(1)经G1板内部折向M1镜,经M1反射后返回,再次穿过G1板,到达屏E;光束(2)透过半反射面,穿过补偿板G2射向M2镜,经M2反射后,再次穿过G2,由G1下表面反射到达屏E。两束光相遇发生干涉。

补偿板G2的材料和厚度都和G1板相同,并且与G1板平行放置。考虑到光束(1)两次穿过玻璃板,G2的作用是使光束(2)也两次经过玻璃板,从而使两光路条件完全相同,这样,可以认为干涉现象仅仅是由于M1镜与M2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引起的。

为清楚起见,光路可简化为图10-2所示,观察者自E处向G1板看去,透过G1板,除直接看到M1镜之外,还可以看到M2镜在G1板的反射像M2,M1镜与M2构成空气薄膜。事实上M1、M2镜所引起的干涉,与M1、M2之间的空气层所引起的干涉等效。

等厚干涉法测薄玻璃片厚度原理:

M2若M1与M2成一很小的交角,能在M1附近直接观察M1到等厚干涉条纹(不是在屏幕上)。事实上形成等厚干涉要求入射光来自平面光源,因此应当首先将光源更换为面光源。由于入射光倾角的影响,只有在M1与M2之间距离图10-4 等厚干涉

等于零时,两面之间相交的一条直线附近的干涉条纹才近似是等厚条纹(见图10-4)。随着的增大,直条纹将逐渐弯曲(如图10-5所示)。

2

图10-2 迈克尔逊干涉仪简化光路

使用白光做光源时,在正中央M1、M2交线处(d=0)及附近才能看到干涉花纹。对各种波长的光来说,在交线上的光程差都为0,故中央条纹是白色的。特别地,由于M1与M2形成两劈尖正对的结构,所以中央白条纹两旁有十几条对称分布的彩色条纹。据此可以很容易判别出中央明条纹的位置。

实验时,首先调节出白光的等厚干涉花样,形成中央一条亮线、两侧彩色条纹对称分布的状态,记下此时的鼓轮读数m1。然后将厚度为l的待测薄玻璃片放入M1镜所在光路中。注意玻璃片相对M1镜平行。接下来转动微动鼓轮,使M1镜向屏幕方向移动,直到白光的等厚干涉条纹再次出现(特别注意途中微动鼓轮不能反转)。记下这时的鼓轮读数m2。m1与m2之差就是M1镜移动的距离d,这一距离与薄玻璃片带来的附加光程差ln1相等,即:

dln1 (10-4)

利用(4)式可以求得玻璃片厚度。

【实验内容】

1.观察非定域干涉现象

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方法之后进行以下操作。

(1)使He-Ne激光束大致垂直于M2,调节激光器高低左右,使反射回来的光束按原路返回。

(2)拿掉观察屏,可看到分别由M1和M2反射到屏的两排光点,每排四个光点,中间有两个较亮,旁边两个较暗。图10-5 等厚干涉

调节M2背面的三个螺钉,使两排中的两个最亮的光点大致重合,此时M1和M2大致垂直。这时观察屏上就会出现干涉条纹。

(3)调节M2镜座下两个微调螺钉2、4,直至看到位置适中、清晰的圆环状非定域干涉条纹。

(4)轻轻转动微动手轮3,使M1前后平移,可看到条纹的“冒出”或“缩进”,观察并解释条纹的粗细,密度与d的关系。

2.观察等厚干涉的变化

在利用等倾干涉条纹测定He-Ne激光波长的基础上,继续增大或减少光程差,使d0(即转动微动鼓轮3,使M1、G1镜的距离逐渐等于M2、G1镜之间的距离),则逐渐可以看到等倾干涉条纹的曲率由大变小(条纹慢慢变直),再由小变大(条纹反向弯曲又成等倾条纹)的全过程。

3.观察白光彩色条纹,测量薄玻璃片厚度

接上一步,去掉屏幕,用眼睛直接观察。利用白光(白赤灯)代替激光光源,注意在白赤灯前放一块毛玻璃片。慢慢转动微动鼓轮3,可以在M1镜附近看到彩色条纹(如图5所示)。中间一条条纹呈白(或黑)色,两旁等距对称地分布有十多条外红内紫的彩带。依据彩色条纹的对称性,可以判别中央条纹的位置。将中央条纹移至视场中央,记下此时的鼓轮读数m1。将厚度为l的待测薄玻璃片放入M1镜所在光路中。注意玻璃片相对M1镜平行。接下来转动微动鼓轮,使

3

M1镜向屏幕方向移动,直到白光的等厚干涉条纹再次出现(特别注意途中微动鼓轮不能反转)。记下这时的鼓轮读数m2。m1与m2之差就是M1镜移动的距离d,这一距离与薄玻璃片带来的附加光程差ln1相等,即:

dln1

利用(10-4)式可以求得玻璃片厚度。

【注意事项】

1.注意零点的调节;

2.注意避免引入空程差;

3.操作时动作要轻,避免损坏仪器。禁止用手触摸光学表面。

附:迈克尔逊干涉介绍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如图所示)

在仪器中,G1、G2板已固定(G1板后表面、靠G2板一方镀有一层银),M1镜的位置可以在G1、M1方向调节。其M2镜的倾角可由后面的三个螺钉调节,更精细地可由2、4螺丝调节,鼓轮1每转一圈M1镜在M1、M2方向平移1mm。鼓轮1每一圈刻有100个小格,故每走一格平移为(1/100)mm。而微动鼓轮3每转一圈鼓轮1仅走1格,微动鼓轮3一圈又分刻有100个小格。所以微动鼓轮3每走一格M1镜移动(1/10000)mm。因此测M1镜移动的距离时,若m是主尺读数(毫米),n是微动鼓轮3的读数,则有dmll是鼓轮1的读数,

2.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贵重的光学测量仪器,因此必须在熟读讲义,弄清结构,弄懂操作要点后,才能动手调节、使用。为此特拟出以下几点调整步骤及注意事项:

(1)对照讲义,眼看实物弄清本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各个旋钮的作用。

(2)水平调节:调节底脚螺丝6(见图6,最好用水准仪放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平台上)。

3.读数系统调节

(1)粗调:将“手柄”转向下面“开”的部位(使微动蜗轮与主轴蜗杆离开),顺时针(或反时针)转动手轮1,使主尺(标尺)刻度指标于30mm左右(因为M2镜至G1镜距离大约是32mm左右,这样便于以后观察等厚干涉条纹用)。

(2)细调:在测量过程中,只能动微动装置即鼓轮3,而不能动

用手轮1。方法是在将手柄由“开”转向“合”的过程,迅速转动鼓轮3,使鼓轮3的蜗轮与粗动手轮的蜗杆啮合,这时3轮动,便带动1的转动。这可以从读数窗口上直接看到。

(3)调零:为了使读数指示正常,还需“调零”,其方法是:先将鼓轮3指

4

11n(mm)

10010000

示线转到和“0”刻度对准(此时,手轮也跟随转—读数窗口刻度线轴随着变—这没关系);然后再动手轮,将手轮1转到1/100mm刻度线的整数线上(此时鼓轮3并不跟随转动,即仍指原来“0”位置),“调零”过程就完毕。

(4)消除回程差:目的是使读数准确。上述三步调节工作完毕后,并不能马上测量,还必须消除回程差(所谓“回程差”是指如果现在转动鼓轮与原来“调零”时鼓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则在一段时间内,鼓轮虽然在转动,但读数窗口并未计数,因为此时反向后,蜗轮与蜗杆的齿并未啮合靠紧)。方法是:首先认定测量时是使程差最大(顺时针方向转动3)或是减小(反时针转动3),然后顺时针方向转动3若干周后,再开始记数,测量。

4.光源的调整

(1)开启He-Ne激光器,将阴极发出的红光,以45角入射于迈克尔逊仪的G1板上(用目测来判断)。

(2)在光源S与G1板之间,安放凸透镜,作“扩束”用(目的是均匀照亮G1板,便于观看条纹,注意:等高、共轴)。

图10-6 迈克尔逊干涉仪

5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薄玻璃片厚度

更多推荐

条纹,干涉,玻璃片,鼓轮,转动,调节,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