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谭燧)

庐阳区简介

庐阳区简介

庐阳,安徽的首善之区,合肥最繁荣的商业之区。庐阳,正在崛起的实力之区、现代之区、和谐之区、活力之区。

庐阳区位于合肥市西北部,东以板桥河为界与瑶海区相望,西与肥西县毗邻,南连包河区、蜀山区,北与长丰县接壤。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万,辖9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个乡,设有1个省级开发区——庐阳工业区。庐阳属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区境内地形起伏不大,海拔20-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5.7度,年平均降水量969.5毫米,年平均日照2163小时。

庐阳城区即合肥老城区,隋唐之后,庐州府治即在庐阳城区。历史上合肥别称庐阳,今区名庐阳,表明了这一地域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当今的庐阳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人流物流为合肥之最。区域内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展示出文明繁荣、日新月异的风采。2014年庐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亿元,增长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增长18.3%,双破500亿元大关;完成财政收入27.3亿元,增长1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增长10.5%,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增长13.5%,继续保持全省县区第一;招商引资总量27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46亿美元,引资总量大幅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2%、12.2%,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

2015年1-6月份,实现GDP256.94亿元,增速11%;财政收入18.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43亿元,分别增长19%、18.4%;固定资产投资327.18亿元,增长22.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8.6亿元,增长15.3%,5项指标增速领跑合肥四城区。实现三产增加值195.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7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33亿美元,3项指标总量稳居城区第一。金融业完成税收27.78亿元,对全区贡献率达47.6%,金融业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

庐阳区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

名称

生产总值

规上工业增加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工业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财政收入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招商引资

外商直接投资

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大产业比重

单位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万元

万元

实绩

543.86

62.6

515.88

70.48

389.01

27.31

16.76

330.13

1.49

3.3422

1.9168

增长%

9.8

3.5

18.3

3.6

13.5

10.9

10.5

2.9

5.4

10.2

12.2

0.5:23.3:76.2

如今的庐阳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朝着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的“双目标”迈进,以前所未有的热切和努力,去拥抱加快经济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机遇,围绕打造创新庐阳、品质庐阳、生态庐阳、幸福庐阳,奋力开启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建设的新局面。

一、 庐阳的古往今来

庐阳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上的庐州古城,自秦置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区境内大雁墩、大古堆古文化遗址留下了合肥先人劳动生息的生活画卷;逍遥津、飞骑桥、三国新城见证了庐州“当地江淮之间,南北所必争”的战略地位;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包拯、龚鼎慈、李天馥、龚镇洲、杨振宁等无数杰出人物。

包拯李天馥龚鼎慈龚振洲

庐阳区自然环境优美,时代气息强烈,是合肥市的核心城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居中得厚,被誉为“庐州胜景,庐阳独揽”。素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营造了城园交融的仙姿神韵。穿城而过的南淝河,碧波荡漾的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交相辉映的三国遗址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坝下区公园,形成了“一河襟两水带三园”的独特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区境内道路宽阔笔直,高楼鳞次栉比,白天人潮涌动,夜晚霓虹闪烁,尽显现代都市繁华景象。

庐阳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和谐稳定,是安徽省首善之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合肥主城、产业富城、和谐福城、生态慢城。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的消费购物中心、核心商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是全国最佳商业环境城区、中国商业名区。全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卫生资源丰富,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今天的庐阳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二、 庐阳的飞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庐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4年,庐阳区实现GDP54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0%;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0%;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3%。预计“十二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可比价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五年翻两番。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2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

2014年较“十一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作为庐阳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正加快向特色化、高端化转型,工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农业向文化旅游业转型,基本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其中现代服务业板块辐射带动显著。广发银行、渤海银行、东吴人寿保险、华泰人寿保险、齐鲁证券、天风证券、世纪证券、国金证券等金融机构竞相入驻,是全省的金融中心。海通兴泰、香格里拉等外资项目不断增资扩股。LV、PRADA、GUCCI等众多国际一线品牌齐齐落户开业。都市工业转型升级,高技术服务业方兴未艾。迪安诊断、庐阳中科大联盟、谷歌开发者社区等高新项目落户园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打出品牌与特色。桃蹊水果农场等一大批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项目扎根落户,做大做强。通过合理规划三次产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5:23.5:76,率先在全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二环以内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推进阜阳北路高架等主干道、凤淮路等支路、三〇八巷和五星巷等一批小街巷,以及农村道路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完成了北一环等精品路段立面整治,高效运转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增强了城市承载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品质。2014年征迁房屋突破100万平方米,在建安置房突破200万平方米,实施城乡道路建设30条,造林绿化工作荣获市政府一等奖,城市管理工作连续20年保持全市第一,荣获第一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仅2014年一年民生投入就近15亿元,是整个“十一五”期间投入的四倍。201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4万元、1.92万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76.7%和106.5%;预计到“十二五”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3.6万元、2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走在省市前列。优质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发展已经实现基本均衡。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大大提升。

2015年初,庐阳区提出“1341”发展战略:一条主线,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大力推动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三大功能板块,即以北二环内以老城区为主体,北一环、临泉路、北二环和阜阳北路、蒙城北路、四里河路为主轴,打造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以庐阳工业区为主体,打造全省高技术服务示范区;以三十岗和大杨西北部为主体,打造长三角最美滨水文化生态休闲区。四大主导产业,即金融业、特色商贸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4大支柱产业。千亿生产总值,即到202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800亿元以上、三产占GDP比重80%以上。

三、 庐阳的开明开放

在国家谋划“一带一路”的战略新棋局中,合肥的地位持续提升,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中,首次将合肥的定位升格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要求提升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全国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庐阳区作为合肥现代服务业集聚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核心城区,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是最适合投资兴业的城区之一。开明开放的庐阳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百强企业扎堆落户。在商务环境方面,庐阳是全省金融机构数量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城区。在政务服务方面,庐阳是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县区之一,荣膺“中国最佳商业环境城区”称号。汇丰银行、TESCO乐购、招商银行安徽区域总部、联想正奇金融、中国普天、红星美凯龙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在此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庐阳区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国际化水平。

知名品牌竞相入驻。香格里拉、宾利、银泰、金鹰、星巴克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落地,Zegna、BURBERRY、Armani等国际一线品牌强势进驻;鑫翰产业园、创智天地、亚欧益盟、德智教育、赛达科技、迪安诊断等一大批优质都市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竞相落户;一叶成林苗木基地、世宏生态园、皖城春意等生态农业旅游业项目发展壮大。通过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资质量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动传统商贸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合肥百大、银泰集团等商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百大易商城、银泰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易活跃的O2O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模式。以标准化厂房为主要载体,腾笼换鸟,优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含量高、占地面积小、综合效益优、发展后劲足、环保节能的都市型工业。围绕一乡一镇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慢生活智慧景区。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引进谷歌开发者社区、中科大企业家联合会、联想正奇等优质创客项目,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进达研医疗、迪安诊断,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健康产业;联融科技、陆金所安徽分所、安振小贷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动庐阳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互联网电商朝气蓬勃,依托传统商业街区的实体资源,构建“指尖上的步行街”,打造“天空版七桂塘”、“网上城隍庙”,并实现街区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创线上线下并行的全新街区消费模式。

四、 庐阳区的发展战略

十三五的五年,是庐阳区打造“全省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先导区、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城区”至关重要的五年。当前,庐阳产业转型发展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主线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主攻四大产业。

金融业形成体系。有针对性的引进银行、保险、证券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高端金融总部集聚效应;引导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设立第三方支付与清算公司、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拓展金融衍生产品,形成金融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格局;运用好助保贷金融工具,适时推出转升贷业务,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增金融机构100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的一半以上。保持全省金融集聚示范区发展态势,争取到更多优质银行、保险、证券及类金融机构来区发展壮大,塑造“品质庐阳”。

特色商贸业塑造品牌。稳步推进城隍庙风貌整治,全面展现文化底蕴,推动香港恒隆、宜家家居等国际知名品牌选址落户,促进商贸业高端化、精品化。在物业管理上,加大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如世界五大行及巴马丹拿、新世界等知名物业,实现物业管理国际化。与戴德梁行、仲量联行等国际知名物业开展合作,开展委托招商。在综合设施配套上,注重商圈、楼宇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结合,实现“多轨合一”,即轨道交通与地下商业的无缝衔接以及BRT公交站点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结合。同时,促进楼宇、商圈内置设备配套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实现楼宇智能自助服务大厅,商圈无限网络覆盖等。力争到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亿元;税收亿元以上楼宇15个;培训电商人才20000人次,传统商家网上注册、建店达15000户。保持商贸发展特色,以更多精品特色的街区吸引更多消费者,将“幸福庐阳”深入人心。

高技术服务业突出创新。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两创示范”工作的大势,加快推进中科大创新产业园、中辰创富基地、富邦检验检测园等十大科技园区载体建设,着力引进信息技术和数字内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00亿元;培育10家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10个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技术服务业园区。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打造“创新庐阳”高地。

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特色。以文化为核、生态为基、休闲为体,加快都市旅游业品牌建设,围绕三十岗和大杨西北部生态环境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慢生活智慧景区,大力整合水

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依托崔岗艺术家村、汉代风情街,推进音乐小镇、书画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依托三十岗万亩桃园、千亩桂花园、千亩银杏园、千亩采摘园、农耕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田园生态体验文化产业;依托三国围棋赛、禾润全国垂钓锦标赛等项目,推进国家体育赛事项目建设,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培育庐阳产业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打造运动休闲品牌产业,提升庐阳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创成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改善居民环境,让居民有更多可以游玩之地,保持“生态庐阳”之美。

庐阳区简介

更多推荐

发展,庐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