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发(作者:孔令奇)
思 考 题
胚胎学部分
1.受精的定义与意义。什么是获能?
答:受精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的意义有:恢复细胞二倍体核型,决定胚胎性别,启动卵裂。获能是指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精子头外表的一层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是精子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的现象。
2.受精后第一周胚胎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是卵裂?什么是桑椹胚?
答:受精后第一周,受精卵启动卵裂,然后形成桑葚胚,最终形成胚泡,准备开始植入。卵裂是受精卵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在分裂间期无生长过程,仅原受精卵的胞质被不断分到子细胞中,因而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体积逐渐减小。桑葚胚是受精后第三天卵裂球数达到12~16个时共同组成的一个实心胚,外观似桑葚。
3.胚泡的组成及各部分的意义。
答:胚泡壁的一层细胞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胚泡中心为胚泡腔,腔内充满液体。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胚盘。与内细胞团相连的滋养层称极端滋养层,植入时与子宫内膜接触。
4.什么是植入?植入的时间、地点、条件。
答: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于第11~12天完成。胚泡植入部位通常在子宫的体部和底部,最多见于后壁。条件是母体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正常,使子
宫的周期性变化与胚泡发育同步。还有就是正常的子宫腔内环境。
5.什么是蜕膜?蜕膜分为哪几部分?
答:胚泡植入时的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改称蜕膜。蜕膜分为壁蜕膜、包蜕膜和基蜕膜三部分。基蜕膜位于胚深面;包蜕膜覆盖在胚的子宫腔侧;其余蜕膜为壁蜕膜。
6.第二周胚盘的组成。上、下胚层与卵黄囊和羊膜囊的位置关系。
答:第二周胚盘分为上、下两个胚层。上胚层细胞增殖形成羊膜囊,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下胚层细胞向腹侧增殖延伸形成卵黄囊,下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
7.第三周胚盘的组成。中胚层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三周胚盘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三个胚层。上胚层的原沟(即原条中线的浅沟)深部的细胞在上、下两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一部分细胞在上、下两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中胚层。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称内胚层。
8.三胚层的主要分化。
答:外胚层主要分化为神经系统、表皮及其附属物。中胚层主要分化为结缔组织、肌组织、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器官。内胚层主要分化为消化及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和消化腺。
9.胎膜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何功能意义?
答: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1)绒毛膜:早期吸收营养和氧气,后期的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形成。
(2)羊膜:由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组成,分泌和吸收羊水,保护胚胎。
(3)卵黄囊: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后被包入脐带,第6周卵黄蒂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4)尿囊:是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后演化出膀胱,尿囊壁外的胚外中胚层演变为脐动脉和脐静脉。
(5)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其外覆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脐带为胎儿与胎盘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10.绒毛膜是怎样形成的?绒毛膜的分部。
答: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共同组成。植入完成后,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称初级绒毛干。第3周时,胚外中胚层伸入绒毛干内,改称次级绒毛干。此后,胚外中胚层分化为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此时改称三级绒毛干。绒毛膜与子宫蜕膜牢固连接。绒毛膜可分为丛密绒毛膜和平滑绒毛膜两部。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共同组成胎盘,平滑绒毛膜、羊膜和包蜕膜则进一步凸向子宫腔并最终融合,子宫腔消失。
11.胎盘的组成与功能。胎盘屏障的组成。
答: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胎盘的功能有物质交换与内分泌两种。胎盘的合体滋养层可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类似,能促进黄体生长发育;还有人胎盘催乳素,促使母体乳腺发育;还有孕激素和雌激素,可维持妊娠。
胎盘屏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组成。
12.从受精卵到胎儿成熟,在母体内经历多长时间?至第几周胎儿初具人形?胚胎的致畸敏感期是什么时间?
答:在母体内经历约38周。至第8周胎儿初具人形。胚胎的致畸敏感期是第4~8周。
胚胎学各论
1、颜面和腭发生的原基是哪些突起?唇裂、面斜裂和腭裂的形成原因。
答:颜面发生的原基是额鼻突、左、右两个上颌突和左、右两个下颌突。腭发生的原基是正中腭突和左、右两个外侧腭突。唇裂的原因主要是上颌突与同侧的内侧鼻突未融合,也可见左、右内侧鼻突未融合。面斜裂的原因是上颌突与同侧的外侧鼻突未融合。腭裂有三种,因外侧腭突与正中腭突未融合的为前腭裂(单侧或双侧,常伴发唇裂);两边外侧腭突未在中线融合的为正中腭裂;前腭裂与正中腭裂均有者称全腭裂。
2、原始咽囊分别演变成哪些器官?
答:第1对咽囊:演化为咽鼓管,末端膨大为中耳鼓室。第1鳃膜分化为鼓膜,第1鳃沟分化为外耳道。
第2对咽囊:演化为腭扁桃体。
第3对咽囊:背侧演化为下一对甲状旁腺,腹侧演化为胸腺。
第4对咽囊:演化为上一对甲状旁腺。
第5对咽囊:形成后鳃体,后迁入甲状腺内分化成滤泡旁细胞。
3、消化、呼吸系统的原基是什么?前、中、后肠分别分化成哪些器官?
答:消化、呼吸系统的原基是原始消化管。前肠分化为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的上段、肝、胆、胰以及喉以下的呼吸系统;中肠分化为从十二指肠中段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后肠分化为从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肠管。
4、试述泄殖腔的分隔及演变。
答:第6~7周时,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尿直肠隔,其不断生长突入泄殖腔内,最终与泄殖腔膜融合,将泄殖腔分隔成腹侧的尿生殖窦和背侧的原始直肠。尿生殖窦将参与泌尿生殖管道的形成,原始直肠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
5、回肠憩室、先天性脐疝、脐粪瘘的形成原因。
答:回肠憩室是由于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注意与阑尾区分。
先天性脐疝是由于脐腔未闭锁所致。当腹内压增高时肠管可从脐部膨出。
脐粪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腹内压增高时,粪便可从脐部溢出。
6、盲肠突的位置及意义。
答:盲肠突位于中肠袢尾支近卵黄蒂处。盲肠突为大小肠的分界,同时也是阑尾的原基。
7、简述喉气管憩室的发生与演变。
答:第4周时,原始咽尾端底壁正中出现一纵行沟,称喉气管沟。后者逐渐加深,形成一长形盲囊,称喉气管憩室。喉气管憩室位于食管的腹侧,两者之间的间充质隔称气管食管隔。喉气管憩室的上端发育为喉,中段发育为气管;末端膨大,形成两个分支,称肺芽,是支气管和肺的原基。肺芽反复分支,形成各段支气管和肺泡。
8、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原基
答: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原基为间介中胚层。
9、后肾的原基?
答:后肾的原基为输尿管芽与生后肾组织。
10、膀胱各部分形成的来源
答:膀胱的大部分由尿生殖窦的上段发育而来,来源为内胚层。膀胱三角则由中肾管合并入膀胱形成,来源为中胚层。
11、生殖管道的原基。简述中肾管和中肾旁管在男女性的不同分化。
答:生殖管道的原基为中肾管与中肾旁管。
男性: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抗中肾旁管激素使中肾旁管退化。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使睾丸旁的中肾小管分化为附睾输出小管,中肾管延长弯曲形成附睾管、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
女性:中肾管由于缺乏雄激素而退化。由于无抗中肾旁管激素的作用,中肾旁管上段和中段演化为输卵管,起始端以喇叭状开口于体腔,形成输卵管漏斗。下段左、右合并后演变为子宫及阴道穹窿部。窦结节增生延长形成阴道板,后演化成阴道。
12、多囊肾,脐尿瘘,隐睾,先天性腹股沟疝等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多囊肾的原因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未接通,尿液在肾小管内积聚而成。
脐尿瘘的原因是脐尿管未闭锁,出生后尿液从脐部溢出。
隐睾的原因是睾丸未完全下降至阴囊,停留在腹膜腔或腹股沟侧,可因温度高导
致不育。
先天性腹股沟疝的原因是睾丸下降后鞘膜腔与腹膜腔之间的通路未闭合或闭合
不全,当腹内压增高时部分肠管可突入鞘膜腔。
13、心脏的原基及心脏外形的建立过程。
答:心脏的原基是
心脏外形的建立过程:左、右心管融合后,心管各段因生长速度不同,先后出现
四个膨大,由头端向尾端依次称心球、心室、心房和静脉窦。心球的头端与动脉
干相连,心房和静脉窦位于原始横隔内。
在心管发生过程中,心球和心室逐渐形成U形弯曲,称球室袢。不久,心房逐
渐脱离原始横隔,移至心室背侧并稍偏左处,静脉窦也从原始横隔游离出来,位
于心房的背面尾侧。心房因受心球和食管限制而向左、右方向扩展,
使心房扩大,
房室沟加深,房室之间形成狭窄的房室管。心球的尾段膨大而融入心室,演变为
原始右心室,原来的心室变为原始左心室,左、右心室表面出现室间沟。至此,
心脏外形初步形成。
14、心房和心室的分隔过程。
答:心房的分隔: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较薄的半月形矢状隔,称第一房间隔。其游离缘靠近心内膜垫时暂留一孔,称第一房间孔。此孔最后闭合。在第一房间孔闭合之前,第一房间隔上部中央形成若干小孔,逐渐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第二房间孔。这样,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两部分,但仍以第二房间孔相通。
第5周末,在第一房间隔右侧再长出一个较厚的第二房间隔,其遮盖第二房间孔。第二房间隔下方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其左侧被第一房间隔遮盖,这部分第一房间隔称卵圆孔瓣。出生前,由于肺循环不行使功能,左心房的压力低于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可冲开卵圆孔瓣,通过第二房间孔进入左心房。出生后,肺循环发挥功能,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两个房间隔紧贴,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房间隔,卵圆孔关闭,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心室的分隔:第4周末,心尖部组织向心室腔内凸起形成较厚的室间隔肌部。此隔不断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上缘凹陷,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孔,称室间孔,保持左、右心室相通。
第7周末,由于心球内部形成一对左、右心球嵴,相向生长并融合,同时向下延伸与室间隔肌部融合,关闭室间孔大部分区域;室间孔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这样,左、右心球嵴与心内膜垫共同形成了室间隔膜部。此时左、右心室完全分隔。
15、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法洛四联症
答:第5周时,动脉干和心球的内膜组织局部增生,形成一对相向生长呈螺旋状走行的纵嵴。其上段称动脉干嵴,下段称球嵴(球嵴分左、右两个)。它们在中线融合,形成螺旋状走行的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它们相互缠绕。
法洛四联症:病因主要为动脉干与心球分隔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因向右侧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
16、简述胎儿的血液循环途径及其出生后的主要变化。
答:来自胎盘的动脉血经脐静脉流入肝脏后,大部分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将由来自母体的动脉血和来自下肢、盆腔和腹腔器官等的静脉血共同组成的混合血送入右心房。
右心房有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和来自上腔静脉的静脉血。进入右心房的混合血有两条去路:一是大部分血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然后进入左心室;二是小部分血进入右心室后再进入肺动脉。
左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主动脉弓上的三大分支到达头、颈和上肢以供应氧气和营养,小部分进入降主动脉。进入肺动脉的血由于动脉导管的存在,90%以上的血经动脉导管由肺动脉注入降主动脉,很小一部
分进入尚无呼吸功能的肺。降主动脉的血液除了供应盆腔、腹腔器官和下肢以营养外,还经两条脐动脉运送至胎盘,与母体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后,再由脐静脉返回胎儿体内。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由于胎盘血循环中断,肺开始呼吸,血液循环发生一系列改变。
(1) 脐静脉(腹腔内部分)逐渐闭锁为肝圆韧带。
(2) 脐动脉(腹腔内部分)大部分闭锁为脐侧韧带,仅靠近膀胱段保留为膀胱上动脉。
(3) 肝的静脉导管闭锁为静脉韧带。
(4) 由于肺开始呼吸,肺动脉的血液大量进入肺,动脉导管闭锁成为动脉韧带。
(5) 由于脐静脉闭锁,从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的血液减少,右心房压力降低;同时肺循环开始,大量血液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使左心房压力增高,于是卵圆孔瓣紧贴第二房间隔,最终卵圆孔完全关闭。

更多推荐
形成,细胞,蜕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