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项籍)

明清文武官服补子

文武官服补子

商周时代官服补子,十二章纹依次为: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所用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 (一种雉鸟),取其纹丽;宗彝 (一种祭祖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蜼),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 (斧形),取其决;黻 (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十二章纹。

在周朝,当诸侯卿大夫与皇帝一起参加祭祀时, 服装上的章纹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皇帝衣裳用十二章,公爵衣裳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五章,以下递减,这便是当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

补子,又称"背胸"、"胸背"。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 "绣补",也有织造的。明代补子的尺寸大者达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

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这是儒家的规制,历代皇帝的冕服,从舜帝时代就用这十二章纹为饰了,以后历代都奉承古法,经数千年而不变 (十二章纹即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水、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的意义是:日、月、星象征光照大地,山兴云雨,龙能灵变,华虫象征华栅多彩,宗彝表示不忘祖先,藻表不文采,火象征兴旺,粉米能够养人,黼象征权力,黻表示君臣离合及善恶相背 )。这十二纹章是皇帝最高权力的象征,除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穿用。

官服补子,又称"背胸"、"胸背"。其十二章纹一般都用彩线绣制,亦称 "绣补" ,也有织造的。明代补子的尺寸大者达40厘米(清代补子一般在30厘米左右)。

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延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命妇礼服也缀有补子,所绣纹饰,视其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武官之母、妻则不用兽纹,只用鸟纹,且尺寸略小,长宽约24厘米左右。

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 (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xichi) (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

明代武官服补子: 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丁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明清文武官服补子

更多推荐

补子,象征,皇帝,官服,武官,历代,九品,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