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

名词:

1. 过境贸易又称“通过贸易”,某种商品从甲国经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而言即为过 境贸易。

2. 对外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进出口量之和。

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指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用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 经济增

长的贡献度。

4、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在从事商品 生产时,

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向

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5、 世界市场价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具有代 性的市

场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它是商品的国际价 值的货币表

现。

6转移价格:即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在跨国公司系统内部(母公 司与子

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交易时所采用的价格。

7. 里昂惕夫之谜一一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又称里昂惕夫反论或悖论,他

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根据H— 0理论原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 产

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人们

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按照 H—O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对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比率 进行了

计算,目的是验证H—O原理,但是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 资本密集型

产品,与理论推理结果正好相反。上述矛盾即为里昂惕夫之谜。

8. 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是指两国在某些相当具体的产业部门进行相互贸易, 即

一国既进口又出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或者说,两国相互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 的制成

品。

9. 管理贸易政策:是一种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 导、以

磋商为手段,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

10. 进口附加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对进口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 出于特定目的再加

征的额外关税。它是一种临时性措施。

11. 外汇倾销是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特殊手段。

12. 完税价格:是指经海关审定的作为计征关税依据的货物价格,海关按此价格照章征税。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地区)或区域组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和安 全、

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产品质量等而米取的一些强制 性的或资源

性的技术性措施。

14. 国际商品协定:国际商品协定是指某项初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与进口国就该项商品购 销、价

格等问题,经过协商达成的政府间多边贸易协定。

15. 最惠国待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 给予

缔约对方。它的基本要求是使缔约一方在缔约另一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方享有或可能 享有的待

遇。

16. 国民待遇是指缔约一方保证缔约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 民、企

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通过

签订协议或条约,逐步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实现货物、 服务和要

素的自由流动,并为此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18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 或分

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国际化生产或经营活动的企业(或经营

实体)。

19. 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 商

业条件,出售或购买技术使用权的贸易行为。

简答:

1.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答:(1)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 1、国际分工是国际

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2、国际贸易不仅是国际

分工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2)从根本上说,国际贸易的发展要受到国际

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 _ 是否

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四组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的整合作

用。四组基本因素为: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对

手。这四组因素中的每一个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并同时作用于其他因素:四者 构成一个钻石结构。

两个辅助因素为机遇和政府作用。

3. 产业内贸易理论:

答:一、偏好相似理论(需求结构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论”,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 似

来解释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本观点: (1)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

础的;(2)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即两国的需求结构的相似程

度);(3)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人均收入水平。二、市场结构论(综合论) (1)同类产

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3)

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也会导致产业内贸易。(4)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是产

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4.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答:(一)主要观点

1、生产力论是李斯特保护理论的理论基础

生产力论的核心思想:生 产

财富的能力或“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果树与果实)2、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国采取何种贸易政策,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定。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 期、畜

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农业阶段』由贸易政策——葡 萄牙、西班牙;

农工业阶段:保护关税制度——德国、美国;农工商业阶段: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法国:第

四、五阶段之间。3、保护的对象和时间:保护对象:幼稚工业,农业部 门不属于保护的部门。保

护期限:不超过 30年。4、保护的手段:征收高关税

通过对某些工 业品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

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 机器进口。5、主张国家干预对外

贸易

(二)评价1、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2、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指导发展 中国

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代,我们对其需要批判地 加以借鉴。

5.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

答:(1)资源出口导向型政策: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出口 创

汇,然后用外汇进口技术、中间制成品、资本物品,由此逐步地推动本国、本地区的工业 化。

(2) 进口替代政策: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手段来限制进口,以国内生产的产品代替进

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外贸政策。

(3) 出口导向政策:是指一国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原 来

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称为“出口替代”,即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代替 原来的初

级产品出口,并以此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化。一般与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

6.. 经济特区的类型

答:(一)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园区 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绝大部分外国商

品可以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口的港口。自由贸易园区( FREE TRADE ZONE :是由自由港发展 而

来,以自由港为依托,将范围扩大到自由港的邻近地区。

(二) 保税区:又叫“保税仓库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设置的特定地区和仓

库。


更多推荐

贸易,出口,进口,保护,国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