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发(作者:人造石材最全价格表)

贝聿铭设计作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图)

贝聿铭设计作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2011-06-01 太平洋家居网 刘丽

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

亚大街(Pennsylvania 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

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

腊建筑风格; 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这里是世界上建筑

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

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

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

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

·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

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

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

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

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

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

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

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

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

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

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

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

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

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

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

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与南北两边的交通

干道区分开来。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

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

天窗。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

倾泻,水声汩汩。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

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

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

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 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

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

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

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

”,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

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

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

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

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

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

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

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

动态雕塑。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

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

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

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

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

而纹理质感不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

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

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

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

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

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作为一名华人建筑

师,他从未忽视自己同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联系,而在建筑创

作中,他则主张把中国建筑的内在精华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

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

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

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

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

东馆建造起来,必须与四周的原有建筑相协调。贝聿铭

将东馆——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东

馆的西墙面对西馆,东西呼应。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

心裁地设计出一个 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

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起

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

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

色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

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

(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

体建筑相得益彰。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

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

和艺术品。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

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

的红枫叶。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

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

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

——绘画或雕塑。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

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

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

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

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东馆于

1971月5月6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开馆。动工初

时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实际上一再增加预算,最后达到

了9500万美元。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在人们眼里,东西两馆简直是

一个整体。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

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

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

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

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

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

建筑师”。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东馆」

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

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

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

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

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

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

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

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

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

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

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

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

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

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

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更多推荐

东馆,建筑,国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