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房产-十年稳增长最多的股票

2023年9月20日发(作者:水桓)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巩岳
【摘 要】以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地区特色小镇的建
设理念、路径和策略,通过认知保护价值、构建安全格局、均衡空间发展、整合资
源要素、确定目标导向等规划路径落实“保护优先”,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定位、
内容延伸、空间塑造等建设模式突出“特色发展”,实践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
理念.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8(025)009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特色小镇;生态湿地;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作 者】巩岳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1 扎龙湿地景区
1.1 区位及概况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是我
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我国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扎龙
湿地景区作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依托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资
源和现有基础设施开展生态旅游,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现状问题
目前,因体制滞后、产品创新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业态组织无序、品牌推广缺失
等原因,扎龙景区进入发展瓶颈期,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增幅较小,具体表现为“三
少、两低、两不足”:“三少”指看点少、服务少、特色少,旅游吸引物整体较少,
长期以来仅有“观鹤放飞”与“湿地景观”两大特色看点,旅游活动区域狭小且旅
游线路单一,可游览内容不多,同时景区周边缺少配套服务,如特色餐饮住宿、休
闲购物、旅游商品等,产业链与功能链较短;“两低”指游程短、消费低,扎龙景
区国际知名度较大但游客较少,以省内市场为主导,游客停留时间很短,消费产品
与场所不足导致旅游消费水平低;“两不足”指资源利用不足、产业带动不足,旅
游资源与空间资源未有效利用,旅游业对城镇村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综合带
动作用未能凸显,对外省市游客吸引力不足。与此同时,大庆龙凤湿地、牡丹江沿
江湿地、兴凯湖湿地等周边景区日益发展壮大,同质竞争压力加剧。
2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
自然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总面积为21万hm2,其中核心区为7
万hm2(33.3%),缓冲区为6.7万hm2(31.9%),实验区为7.3万hm2
(34.8%)。核心区和缓冲区作为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控制,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
水禽等生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持其自然状态。经营区域为实验区,主要任务
是探索扎龙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在不破坏原生性植被和有效保护区内
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利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渔业、
苇草生产经营活动,并可适度建设和安排生产、生活和管理项目设施。
结合政策法规和保护实践,生态湿地小镇作为实验区和生态旅游区内重要节点,通
过开展旅游观光和科普研学活动,积极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途径,
促进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均衡空间发展——扎龙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
基于空间均衡发展理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在把握人口、经济、资源
环境平衡点基础上在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设立“扎龙生态旅游区”。
扎龙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102km2,根据空间发展战略和空间管制分区构筑“一
带两片六区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指旅游产业与生态文化发展带;“两
片”指根据自然地理空间特征分南、北两片;“六区”指六大旅游主题功能区;
“多点”指多个旅游景点。规划依据扎龙生态旅游区用地环境特征和生态旅游区保
护要求,采取点状分散嵌入式的旅游用地开发建设模式,将生态旅游区用地进行空
间管制分区,从而实现协调控制发展,重点区域包括局址(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局址,包括办公、科研、生态教育等功能)、扎龙村和哈拉乌苏村(鹤之汤)
区域,是旅游产业与生态文化发展带(齐扎公路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也是特色
小镇统筹范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范围确定为扎龙村组团。
2.4 整合资源要素——湿地小镇与区域统筹发展
扎龙生态湿地小镇作为齐扎公路黄金旅游带上的核心节点,是齐齐哈尔旅游发展重
要引擎项目。扎龙生态湿地小镇的发展定位,一方面需依托齐扎公路黄金旅游带的
交通和产业大动脉功能;另一方面需跳出线路本身,立足区域功能整合,纳入城市
整体空间格局统筹考虑,进而撬动扎龙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城市转型发展。
如图1所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心城区建成环境
通过齐扎公路旅游带向生态湿地小镇过渡过程中呈现“城—乡—景”(中心城区
—乡村田园—湿地景区)的空间结构,其演变模式从环境感知上是“城市→城郊
→乡村→田野→湿地”的景观变化,从旅游产品上是“城市文化→乡村休闲→旅游
度假→生态观光”的延伸,从旅游市场上是以本地客源为主的城市近郊休闲市场向
以国内外客源主导的区域旅游度假市场演进,从管控要求上是“建设强度由高到低,
保护要求逐步加强”的过渡。在“城—乡—景”结构下,需通过扎龙生态湿地小
镇围绕自然与人文2条主线脉,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区整体效益和综合
竞争力。
图1 齐齐哈尔与扎龙生态湿地小镇的空间过渡模式
作为齐扎公路黄金旅游带和“城—乡—景”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哈拉乌苏、扎
龙、局址3个核心组团的功能定位受资源要素和保护管控作用而各有侧重。哈拉
量发展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抓手,也是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扎龙生态湿地小镇涉及的扎龙村组团还处在城镇
化起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全面落后于市区水平,一方面无法满足新时
代下居民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对湿地生态环境也存在负面影响,亟待通过特色小镇
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湿地生态的和谐发展。参照特色小镇标准,规划从生态保护、
特色品牌、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区域统筹、人居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具体
实践。
3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设计策略
3.1 “鹤乡”特色文化挖掘
1)以小镇生态本底为代表的湿地文化 作为“鹤乡”生态基础,扎龙湿地所蕴含的
湿地文化则是鹤文化之外另一品牌亮点。围绕湿地文化,重点开展生态湿地旅游,
综上所述,以鹤文化为基础的“鹤乡”品牌在小镇规划中,将通过以小镇生态本底
为代表的湿地文化、以民族村落为空间特征的地域文化、以鹤文化主题衍生的特色
创意文化3个维度具体呈现。
3.2 “鹤乡小镇”品牌定位与内容延伸
依托“鹤乡”文化品牌认知,确定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目标定位为“世界湿
地小镇g中国浪漫鹤乡”。丹顶鹤和鹤乡作为文化品牌的灵魂,具体映射在特色
小镇这一特定空间载体上需通过“湿地环绕的芦苇小镇、满族风情的民俗小镇、诗
意浪漫的文创小镇”3个维度呈现(见图2)。
图2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鸟瞰
1)“湿地环绕的芦苇小镇”是扎龙第一景观印象,小镇周边的芦苇荡既是生产资
料,也是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在芦苇产业方面,既要做“优”芦苇产业,延伸芦
苇产业链,发展芦苇装饰材料、建筑材料、纤维产品、生物制品(芦花、芦根、芦
茎、芦苇笋)等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又要做“特”芦苇工艺,使游客体验参与纪念
品制作,延伸蒹葭、爱情等芦苇文化外延,开拓创意旅游商品。围绕湿地芦苇景观,
通过大型芦苇艺术雕塑景观,芦苇屋顶、芦苇篱笆、芦苇船等具有典型符号特征和
地域特色的芦苇景观要素,烘托芦苇小镇空间特色,通过芦苇艺术及节庆活动策划
形成事件性宣传(见图3,4)。
2)“满族风情的民俗小镇”是镇区文化旅游活动的本底,核心是保持原真生活氛
围,延续“宁舍牛马群、不舍扎龙屯”的小镇生活及景观氛围,营造轻松愉悦、安
逸休闲的田园生活氛围,避免大规模建设破坏地域文脉(见图5)。规划将满族文
化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有机融合,打造极具特色的旅游配套
元素,通过活动演艺、图腾标志、民族服饰、特色餐饮、民居文化、传统工艺、文
学传承、满族非遗文化体验等方式,多角度挖掘民族文化,多维度呈现民俗生活,
3)“诗意浪漫的文创小镇”是实现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丹顶鹤文化
和“鹤乡”品牌,引入创意功能,培育旅游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满足研学游、
四季游、青春文艺游、亲子游等新兴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小镇特色空间营造需培育
创意类消费场所(精品民宿、童话小屋、非遗手作馆、艺术工作室、慢咖啡、独立
书屋、食养山房、乡村酒)及音乐广场、啤酒花园、艺术公园等创意交流及活动场
所,吸引创客人群。同时作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通过国际活动、文化事
件、新媒体及自媒体推广小镇并吸引社会关注,塑造传播文创小镇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围绕“鹤乡”文化品牌和3个具体维度,通过挖掘水文、植被、生
物、物产等湿地自然特征和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地域人文特色,结合食、宿、行、
游、购、娱旅游要素配置,以市场导向和效益目标构建旅游项目矩阵库,实现旅游
产品由“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升级。
3.3 功能组织与空间塑造
3.3.1 整体功能结构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范围9.2km2,包括扎龙村及周边草甸湿地景观区,
是景区核心组成部分。重点规划建设的扎龙村约223hm2,其中现状已建设用地
170.0hm2,未建设用地53.0hm2,主要集中于村屯西北侧和南侧,是特色小镇
集中建设区。
规划区整体功能结构为“一心四区”,即游客中心、扎龙小镇服务区、生态湿地观
光区、湿地休闲体验区和景观农业游憩区。游客中心以现换乘中心为基础,建设景
区配套游客服务中心;扎龙小镇服务区是生态湿地特色小镇的主体,承担景区旅游
服务配套功能;依托局址扩大现有湿地观光区的游览范围和产品类型,建设生态湿
地观光区;结合农田和苇塘,围绕现状水系和景观,促进村民生产生活与旅游休闲
图4 小镇湿地景观改造意向
图5 小镇乡土建筑改造意向
规划区功能组织流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对接客源市场,通过齐扎公路黄金旅游带
延伸旅游线路。重点打通湿地景区与小镇间的交通与功能联系,构建旅游大环线,
带动生态旅游区内各组团整体发展。游客经服务中心集散后换乘电瓶车进入局址和
生态湿地观光区,经湿地鸟类博物馆和放飞点后,通过电瓶车或湿地栈道进入扎龙
小镇,避免游线折返,形成完整的旅游大环线。小镇内部重点建设主题街区,打造
特色吸引物并完善旅游要素,实现游客由“路过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小镇
外部梳理特色水上游线并将水引入小镇,结合水系、荷塘、苇荡等打造湿地小镇景
观,结合水道针对性补充完善海绵体系和防洪排涝工程,实现生态发展。
3.3.2 镇区空间结构
地酒店,提供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服务。酒店与外围水系连通,结合
“芦花色白如雪”景观意象,营造乘船穿过芦苇荡“棹雪而来”传统美学意境。
文化展示区位于小镇西部,将闲置的苇团堆场活化利用,植入芦苇工艺传承体验、
特色民俗表演、芦苇大地艺术作品、芦苇创意公园等新功能,带动芦苇产业转型升
级。针对市场前景较好的亲子游市场,结合草甸等开敞空间建设鹤乡剧场、农艺体
验园、稻草人童年乐园等项目,增大旅游吸引力。
村屯居住区包括公共服务组团和村屯居住组团,位于鹤乡路以西,为小镇原住民提
供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同时鼓励居民结合民居改造经营星级农家乐和渔家乐,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3.4 建设模式与规划实施
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总建设量为38万m2,总投资约12亿,预测游
客量达400万人次。不同于一般景区小镇或文化旅游小镇,对生态环境、景观风
貌、文化保护有严格要求,相关用地也并非完整建设用地,故采取“减量+存量+
增量”的建设模式。
“减量”指为营造良好景观环境和原生格局,扎龙小镇总体保持低强度、低密度的
空间形态,既是对地域聚落肌理的延续和尊重,也能更好地融入大湿地、大草甸的
景观环境中,同时基于“减量”原则控制小镇接待能力和设施建设量,在满足特色
文化体验前提下,将各类大、中体量建设项目和旅游接待设施向北迁移至哈拉乌苏
游产业链,引入特色度假、文化体验、购物娱乐、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实现小镇
由“旅游吸引物”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4 结语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齐齐哈尔专项发展中,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立足湿
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优先”与“特色发展”原则,实现“生产、生活、
生态”的优化组合,为生态地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赵书彬.风景名胜区村镇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陈战是.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J]. 城市规
划,2005(1):84-87.
[3]张春丽,刘继斌,佟连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关注视角——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 湿地科
学,2007,5(2):117-123.
[4]陈睿曦,徐淑梅.湿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齐齐哈尔扎龙湿地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1):28-30.
[5]吕杨.城市修复理念下的湿地公园施工技术与营造法则[J].城市住宅,2018,25(5):39-42.
[6]彭丽文.基于特色小镇发展的生态旅游城镇开发与建设——以贵阳龙凤湿地古镇为例[J].城市住宅,
2016,23(9):61-65.
[7]李双.自然崇拜观语境下的满族建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上海网上房地产-股票软件代码UPPS是什么意思

更多推荐
鹤乡二手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