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租房-合肥协创工资高么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2023年10月1日发(作者:卫凫溪)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姚琛

【摘 要】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可以分为杠屋、堂横屋、围龙屋、围楼以及其它共

五大类,其装饰可分为功能性装饰、功能性与审美性结合的装饰、审美性装饰三大

.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着前素朴后繁复的装饰程度之别;在装饰区域上存着在重礼仪

厅堂轻生活空间的轻重之别,在装饰风格上呈现出质朴简洁而又不乏雅丽的特点;

其是兴盛期的下堂大门门壁装饰,出现了定式化的设计.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期】2016(029)005

【总页数】6(P20-24,38)

【关键词】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

【作 者】姚琛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2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TU241.5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一个地域性支系,初步形成于南宋时期,经元明两代的继续发

展,约至明末清初时,其分布格局基本固定下来,主要居住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

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建筑学领域,

而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限于种种原因往往被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为了较为深

入全面地理清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深入赣南、闽西、

粤东北以及台湾等地,进行了以装饰艺术为主的田野考察①,本文是粤东北地区的

考察成果之一。

粤东北的梅州地区是客家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客家传统民居遗存丰富且类型多样。

据官方普查,梅州地区拥有各类传统民居共计16461栋,其中梅县有2422栋、

梅江421栋、兴宁4751栋、五华2106栋、平远1248栋、蕉岭874栋、大埔

3433栋、丰顺1206栋。[1]限于时间、人力和财力,虑及传统民居的分布及其与

周边文化区域的相互影响,还需做到重要的民居类型不能遗漏。因此,在考察区域

上的设定上,最终确定一主(梅县)两辅(蕉岭和大埔)的田野考察方案。

在具体考察对象的设定上,我们又加入了民居装饰的保存情况、建造者的财力及品

位、建造的时代等因素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及其围龙屋、梅

县西阳丘氏大夫第(俗称“牛角屋”)、梅县南口潘氏德馨堂及其围龙屋、梅县白

宫丘氏棣华居、梅县南口潘氏南华又庐、大埔车龙坪张氏光禄第、梅县南口潘氏承

德堂、梅县雁洋朱氏继善楼、大埔大东花萼楼、蕉岭南磜郭氏方楼与树德楼、大埔

湖寮蓝氏泰安楼等11栋客家传统民居为重点考察对象。

上述重点考察对象的营建或始建时间,上至明代中后期,下至清末民国时期。客家

文化以装饰符号的形式体现于民居之中。在粤东北,围龙屋是最能体现客家传统民

居地域性特点的一种类型,因此列入考察对象的个案较多。同时,杠屋、堂横屋、

土楼等类型也设有典型个案。这种安排大体覆盖了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

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对上述考察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此为基础,

结合客家学的相关文献,拟对粤东北地区客家传统民居的装饰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

和研究。

关于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的类型,陆元鼎、路秉杰、黄崇岳、杨耀林等人的观点最

具代表性。陆元鼎教授归纳出了基本类型、组合类型和集居防御式类型三种类型。

[2]路秉杰教授将其分为堂横式、老式围龙屋、新式围龙屋、枕式围龙屋、四合式、

杠式楼和自由式七大类型。[3]深圳博物馆的黄崇岳、杨耀林则分为方楼、圆楼、

半月楼、椭圆围、八角楼、围龙屋、四角楼及其他角楼、堂横屋、杠式楼、城堡式

围楼、碉楼、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及自由式围屋等十四种类型。[4]27我们在总结学

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把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初步分为杠屋、堂横屋、

围龙屋、围楼以及其它共五大类。

(一)民居类型

1. 杠屋类

杠屋(杠楼)得名于如杠杆状的平面形状,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最简单、分布较为普

遍的一种类型。杠屋在坐向上的特点是山墙朝前,纵向排列,无明显中轴线,是由

多开间房屋加上天井组成的一种天井式民居。杠的不同数量、方向、形式可以组合

产生不同的民居形态,如“锁头屋”(单杠)、“合面杠”(两杠合用一天井)、

三堂两横、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粤东北客家人俗称“府第式”。三堂屋中的巨

制,厅众天井多,又有着“十厅九井”“九厅十八井”的俗称。

广东堂横屋与围龙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后无“化胎”和“围龙”。但在闽西,不建

围龙的“堂横屋”,却有着“化胎”和“风水林”的构成元素。结合客家文化的发

展脉络分析,这种区别恰恰暗示了梅州围龙屋形制的一种发展过程。

堂横屋与杠屋(杠楼)在正立面造型上较为接近,主要区别是前者为中轴对称式布

局,后者无明显轴线。一般认为堂横屋源自中原,它既具备宗族礼制空间,又具备

日常生活空间,对地形的适应性强,适合数代同堂的居住习俗,在粤东客家民居中

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的继善楼,清末民国间建成,为两层两堂四

横式堂横屋。而南华又庐和张氏光禄第,有的认为是堂横屋类府第式民居,我们认

为二者具备围龙屋的构成元素,而将其归入围龙屋类。

3. 围龙屋类

围龙屋(或称围垅屋),是粤东北最具形制特点的一种客家民居,为广东客家民居

的典型代表。

若以堂横屋为核心,后增半圆形围屋,端点与左右对称的横屋相接,围内置“化

胎”;前设禾坪和半圆形池塘,与半圆形围屋相呼应,则成围龙屋。围龙屋后面常

常植树成林,俗称“风水林”。围龙屋的三大部分各有演化原型,有学者认为围龙

屋后半部分是“浅排水沟-土垄-石砌墙”的演化,中间部分由“亞型庙室-中庭型

宗庙制-东南祠堂制”而来,前面部分则由“诸侯泮宫之制-祠堂前阳埕、半圆形水

池”衍生而出。[5]不同堂、横和围龙的数量组合产生不同的围龙屋形式,如二堂

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或二围龙、三堂六横三围龙等,甚

至达到十横五围龙以上,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因此,有学者将变化多端的形式归

纳为老式围龙屋、新式围龙屋和枕式围龙屋三个亚类。[6]

二堂屋、三堂屋,(3)两侧加横屋,(4)后部加半圆形围屋。典型者如梅县丙

村仁厚温公祠及其围龙屋、梅县西阳镇新联村的新联大夫第(俗称“牛角屋”)、

梅县南口潘氏德馨堂及其围龙屋、梅县白宫丘氏棣华居等。

新式围龙屋的特点:(1)其围屋的平面形状被改为三心圆弧长形或圆弧半径加大

以减少围屋进深,(2)立面有传统式,也有中西合璧式(详见其他类)。建成于

1915年的梅县隆文镇文琳庄,为其典型代表。新式围龙屋还革新性地加入了杠楼

元素,也有论者视其为围龙屋的变异形态。同为变异形态者,还有所谓的连体围龙

屋,如兴宁宁新横岭老秦屋;四角围龙屋,如兴宁刁坊黄宏昌围屋。[7]因其量寡,

未录作考察案例。

枕式围龙屋则将围屋的弧形平面形状改成“一”字长条形,俗称“枕头屋”。其代

表建筑有建成于1904年的梅县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建成于1908年的大埔县车龙

坪村的张氏光禄第,1934年建成的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以及民国时期建成的梅江

区城北的联辉楼等。

4. 围楼类

围楼又称“土楼”,由高大墙体的外围和围内的堂横屋、杠屋等组合而成,是客家

民居中防御性最强的一种类型。其外型变化较多,有方形、圆形、椭圆、五角、八

角等,以方、圆居多。根据外型的特点,围楼又可细分方式、圆式、城堡式等。方

围楼,粤地俗称“四角楼”,主要分布于大埔、蕉岭、梅县、兴宁等地。粤东的方

围楼常带有碉楼,外型与赣南的“土围子”和“围屋”相似;粤东大埔等地临近闽

西,所建方楼与福建“方楼”类似。如蕉岭郭氏方楼和树德楼、大埔蓝氏泰安楼。

圆围楼主要分布在闽西的永定、南靖和闽南的平和、云霄。大埔、饶平等地毗邻福

建,圆围楼为福建传播而来。圆围楼又分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8],大埔花萼楼即

在粤东北,还存在自由布局式、中西合璧式、围村等,统称其它类型。所谓自由布

局型,是无明显布局规律的一类传统民居形式,[4]10如梅县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中西合璧式是客家的侨乡在民居营造上的特有风格,融客家传统民居结构和西洋建

筑装饰于一体,如梅县白宫镇富良美村的联芳楼、梅县程江镇夏屋村的万秋楼等。

围村是村庄的防御化营建,将整村以围楼或围墙围合起来,主要分布于客家民系与

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接地区,如粤东丰顺建桥围。限于策划,它们或脱离了客家

传统民居的范畴,或量少不具典型性,故而未列入重点考察对象。

(二)装饰分类

一般认为,建筑装饰是附加于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构件雕饰、屋面、脊饰、

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山墙墙面雕饰等。它们依附于建筑实体,本身具有独立

另外,根据围龙屋的空间特点,也可以将之分为礼仪空间的装饰和生活实用空间的

装饰两大类。前者分布于厅堂系统中,后者主要分布于横屋中。这样的区分将有助

于我们探讨客家民居装饰的历史性演变、分布特点、风格和文化特征。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主要分布于屋顶、墙体、梁枋、屋门、隔扇、屏风、铺地

等部位,装饰形式主要有木雕、壁画、书法、石雕、灰塑、嵌瓷等,主要集中于厅

堂系统。以围龙屋为主的民居装饰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装饰程度

通过纵向对比可知,该地客家民居装饰体现出了明显的“前简后繁”的特点。这个

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围龙屋上。起始期(明清以前)的围龙屋多为小家庭大家族集体

聚居的住宅,一般为务农的客家人所建,其社会地位的卑微与财力的有限使得民居

保持了单纯质朴的面貌。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及其围龙屋(图1上)、梅县侨

乡村的“老祖屋”为代表,体现了质朴醇厚的装饰风格。当然,此时期的围龙屋也

轻重之别。这个特点在围龙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轴线上的大门、下堂、中堂、

上堂、祖龛等场域(围龙屋还延伸至龙神位、化胎、龙厅),重装饰;生活居住区

域和防御结构区域,较少或几无装饰。高等级的宅第厅堂,梁架一般较为粗大,装

饰华丽;正堂明间的梁架做工考究,月梁、梁托、雀替成为装饰重点。另外,中轴

线的上堂是装饰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祖宗壁上的祖龛(如图2左),常为各时期、

各类型民居装饰的核心。祖龛常髹饰各种花草、鸟兽、仙桃、石榴等吉祥符号,一

派富丽堂皇之气,同时又不失庄重肃穆。

此装饰特点,与客家宗族观念和汉文化传统中的宗庙观念密不可分。客家民居“宅

祠合一”,祖堂是宗庙的微缩。宗庙的重要性源于这样一种文化观念:在中国人看

饰单元,左右对称,即门联与瓶插花卉。门联书“棣棠竝茂,华萼相辉”典句,红

地墨书,行书体。这七个装饰单元,文字和壁画装饰相间而排列,据此又可细分为

三组装饰。在七单元式装饰圈内,石质横门框上还装饰有对称的石刻印章文字。大

门匾额也位于中心轴上,自然成为视觉中心,以此为中心的对称式布局,无疑强化

了门匾的信息传达。

(三)装饰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吸取了畲、瑶等土著族群文化的一些元素而成的融

合体,文化类型属“多元复合的山区农耕文化”[11]。分布在粤东北的客家文化,

又在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模式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带有一定地域性的观念系统。特别

是它不仅与本省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共存,还与闽西、闽南文化、赣南文化、湖

湘文化等交互,从而使得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在反映客家文化的“大同”中展

现出“小异”的一面,表现在以下方面。

系统空间的装饰上。

在包括客家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当艺术的欣赏性与实用性“遭遇”

建筑装饰时,往往呈现出模糊难辨的情形,上述类型划分,仅是便于分析而已。更

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为客家传统民居装饰的载体和重要手段的形制结构,常以

“隐性”的方式出现,也与装饰效果不无关联。我们注意到围龙屋的形制结构部分

——半圆形池塘的平面图式、半圆形化胎的平面图式,二者遥相呼应,乃至横屋

的方形平面图式,以及五行山墙的立面图式、“五凤楼”立面图式等,不仅有着深

层的象征寓意,也含有一定的装饰性,它们与“显性”的装饰一道,构成了粤东北

客家传统民居的装饰氛围。

注释:

① 参与田野考察的其他成员:蓝泰华、王阵、魏正旗、曹鑫、裴存锋、刘颖。调

查时间:20151月。

【相关文献】

[1] 余志.客都家园——中国梅州传统民居撷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268-

281.

[2] 陆元鼎,魏彦钧.粤闽赣客家围楼的特征与居住模式[M]//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广州:华

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

[3] 路秉杰.梅州市传统民居分类初探与老式围垅屋[M]//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广州: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1173.

[4] 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05.

[6] 谭元亨.客家文化史(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12-813.

[7] 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2-53.

[8]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1-13.

[9] 戴志坚.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构成[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

[10]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04.

[11]谢重光.客家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81.

十字绣图案大全风景-连续5年高股息股票排名

粤东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更多推荐

深圳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