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田油烟机官网旗舰店-农村自建房客厅装修效果图

2023年4月11日发(作者:厨房设备采购网)
2021年第6期
119
总第223期
No.6.2021
Sum223
教育教学研究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微团课”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探析
袁敏敏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400)
收稿日期:2021-02-24修改日期:2021-04-01
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微团课’对大学生思想引领探析”(2020SJB1080)
作者简介:袁敏敏(1990—),女,江苏句容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社团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及文化教育等研究。
一、高校团课现状
(一)意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强
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条件普遍提高,学生和家长在选
择学校时,尤为看中就业率。为扩大学校招生、提升社
会认可度,学校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升学、就业创业及相关方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观念淡
薄,甚至很多人认为共青团工作是“锦上添花、可有可
无”的。对团课的认识高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应
付检查才开展团课。大部分高校的团课呈现形式主义,
教师强行灌,学生被动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逃
课、玩手机、做作业等情况,整体参与度不高,积极性
不强,发展进步慢。
(二)内容空泛,思想充实性不够
0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娱乐爱好广泛,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当前社会转
型时期,环境复杂,如果不加强引导,将会导致很多大
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信仰理念、精神空虚。而目前,大
多数高校团课内容空泛,与大学生思想生活联系较弱。
大学生关注的专业发展、婚恋观、民生热点等甚少提
及。针对团组织安排的重大会议、方针学习,更多仅限
于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将内容读出来,忽视了现代大
学生的年龄及接受事物的特点,没有结合具体事例具体
分析,让现代大学生学习不透、理解不通和运用不当。
教育缺乏时尚性,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弱,导致团课育人
效果不理想。
(三)机制不畅,教育有效性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缺乏重视,团课考核机制不健全,
仅停留于书面材料的核查,对于团课的内涵性、内容的
先进性、知识的延伸性、育人的有效性缺乏详细考核指
标。加之大部分团课授课人是团干部,因为人员有限,
其平常工作压力较大,导致课程准备不充分,使授课者
长期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授课内容形式化缺乏创新,
课后没有及时总结和有效的反馈,使得育人有效性不高。
二、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微团课”对大学生思
想引领的作用
(一)别具一格,授课内容接地气,有效团育青年
与传统团课相比,“微团课”更注重结合00后大学
生思想多元化特点,利用其熟练操作的微平台简化传播
途径,将“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及时传达课程
内容给青年大学生;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优化传
播内容,将青年需求与思想引领有效结合,激发青年兴
趣;利用大学生主动活跃的特征强化传播效果,将课堂
讨论与课后反馈有效结合,提升育人效果。
(二)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多样化,有效团聚青年
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下,单一的“灌输式”教
育不再满足新时代新青年的需要。“微团课”将单一的
“灌输式”教育转化为讨论、演示等“互动式”教育,
学习形式和途径多样化,授课人和听课人同时掌握“话
语权”。大学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授
课人进行互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启发,将抽象内容形象
具体化,激发大学生上团课、爱团课、参与团课讨论的
积极性、主动性,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效
激发活力团聚青年。
(三)打破局限,授课效率强提升,有效团强青年
传统团课是在固定时间、地点给固定人开展固定的
课程内容,形式单一、死板,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负
担。“微团课”依托各种微平台、App等有效打破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安
摘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改革凝聚着党对共青团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微团课”是在不断发
展的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信、微博、微视频迅速传播、流行的背景下,满足青年团员碎片化、便捷化、及时化的学
习需求。目前,高校团员率达90%以上,新时代大学生呈现思想多元化、行为个性化、认知差异化、交流信息化,易
受社会思潮影响,因此团课是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1]。本文分析了高校团课的现状,提出扩大影响范围加
强思想引领、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等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团课”;思想引领;共青团;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6-0119-02
2021年第6期
120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总第223期
No.6.2021
Sum223
JOURNAL OF JIAMUSI VOCATIONAL INSTITUTE
排自己的课程内容,针对重点、难点可以多次学习,并
结合教师要求,提交相关作业。这样充分发挥了大学生
的自主性,实现了资源的覆盖性、便捷性、共享性,有
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帮助青年掌握更多知识,有效提升
和强大自我。
三、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微团课”实施路径
(一)扩大影响范围,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团课重
要性
一是以政策为保障,提高思想意识。学校应积极出
台相关政策,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重要性。第二成绩
单不达标将影响学生毕业就业,从根本上保证团课的学
生参与率和重视度。定期加强对团课教师的学习和培
养,提升专业素养。通过听课、赛课等形式提升教师对
团课的重视,加强对团课内容、形式的研究,可有效促
进团课的育人效果。同时,可改进团课模式,通过从身
边人树形象的形式,邀请优秀学生讲团课,促进学生主
动学习、积极讨论和深入研究。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强
化学习意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仅参考第一成绩
单,也要参考第二课堂成绩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高,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将
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有效保证学
生和家长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强化团课学习意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计,提升团课时
尚性
一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引领性。共青团是党
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2]。
因此,必须坚持用党的理论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团课作
为共青团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组织团员学习要科学做
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反馈。在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上积极帮助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高针对
性。为做好“教”与“学”的无缝对接,在加强理论教
育的同时,要结合大学生学习情况、实际生活、不同年
级等因素,开展不同的团课。并以就业创业、专业发
展、社会热点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身
边“小事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大主题”。
用接地气的话讲述高大上的理论,让学生坐得住、听得
懂、记得牢。
(三)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团课吸
引力
一是以多种方式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结合00
后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用
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形式引导青年。结合相关真实
性、典型性、生动性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重大
事件、纪念日等进行主题教育,引领广大团员在原有的
理论基础上,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取得新进步。将团
课与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团员在
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让团课落地
生根、开花结果。二是以多种媒体为平台,增强团课辐
射。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大学生用于网络时
间平均每天每人3~5小时,各种新媒体正以丰富的信
息、平等的交流吸引着大学生。高校团课应该紧密结合
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有效将各类媒体利用起来,探索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一些重难点内容
可以通过网课教学。这样基础不同的大学生,就可以针
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弱项进行多次学习。依据00后大学
生喜欢平等自由的特点,网络教学拓宽了时间、空间限
制,可以实现与学生交流、互动等,通过转发、点赞等
形式,有效拓展团课的辐射面。
(四)建立教学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团课规
范性
一是以考核为抓手,多角度提升团课质量。学院团
委为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和团课教学的引领,首先,建立
团课考核制度,形成校团委—院系团委—班级团总支—
团员4级层层考核制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团课年
度培养计划,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围绕主题制订对应的
培养方案。其次,建立团干部考核制度,督查团干部团
课主题、开展过程、育人效果等,保障团课的规范性。最
后,建立团员考核制度。培训结束后,结合学习内容检验
团员学习成效,团课记录、总结和考核成绩将作为团员评
优、推优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的依据之一。二是以机制
为保障,多方位优化团课内涵。为加强团课师资队伍建
设,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提升团课科学化、品牌化、
创新化。首先,积极倡导党政领导、教授、副教授、思
政教师等资深专家参与团课讲授,保障团课科学化。其
次,定期开展授课人培训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
相结合,与时俱进,用新方式、新思维传播新思想,创
建品牌化团课。最后,可以开展“微团课”大赛,通过
评比促创新。
四、结语
“微团课”具有精、短、活的特点。精是指“微团
课”主题鲜明、内容聚焦、结构简约;短,是指“微团
课”一般授课时间为2~25分钟之间;活,是指“微
团课”形式丰富、手段多样,感染力强。在共青团改革
背景下,只有在时间、地点和内容上设计上更合理化才
能让团课“活”起来,只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才能让团课“亮”起来,只有发挥服务和引导功能才能
让团课“强”起来,从而达到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振环.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微团课”的实施探究[J].辽宁
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5):68-70.
[2]刘建祥,李清玉.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J].出
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5):8-9.
(责任编辑:董维)
更多推荐
手机背景图2021新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