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钢防静电地板价格表-窗帘杆什么材质的最好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分析——解读博塔的设计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塑钢窗60元一平方)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分析——解读博塔的设计

梁雪

【摘 要】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the paper discuss four aspects of it:first, the morphology of

the outside; second, the interior composition; third, the daylighting design;

last, the upper space on the central hall. The aim of the analysis is to

understand the design method, the process of Mario Botta, and his

inherition of the classic language of Modern Architecture.%本文结合作者的

现场调查,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论述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

,重点分析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组织,展厅的采光设计和中厅上

部的趣味空间,可以方便我们理解博塔的设计手法和他对经典性建筑语言的传承。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期】2012(000)003

【总页数】4(P38-41)

【关键词】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博塔;设计手法;建筑语言

【作 者】梁雪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TU-86

在当代建筑师中,瑞士建筑师博塔的设计以外表的厚重、坚实,内部空间的组织合

理著称,他的建筑风格不卖弄、不夸张,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朴实的建筑理念。

作为一名欧洲建筑师,博塔的建成作品大多数建在欧洲的某个地方。到目前为止,

落成于美国的公共性建筑只有这栋1995年建成的,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旧金山现

代艺术博物馆。

“博塔得到当代批评界众口一词的赞扬,称他极符合人们理想地具备了传承我们这

个时代建筑大家思想的能力;称他是能够在乌托邦式的当代建筑与控制我们当今时

代(的)几种不同建筑命运的不确定性之间建起沟通桥梁的人物。”1)

“他的作品具备反映稳定性的非凡能力,而且似乎像是我们生活中非常了解的某种

东西或者我们非常了解的朋友一样。”2)我想这与这位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精神和

地方性传统的坚持有关。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博塔的设计语汇进行分析:1.旧金

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夜巴波拿中心(YBG)。2.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分析。

3.博塔的建筑传承。

1 旧金山现代艺术馆和夜巴波拿中心(YBG

从旧金山的城市地图上看,呈对角线走向的市场大街(Market ST)几乎将城市中

心区分成两部分,其中,旧金山市政中心,联合广场商业区,夜巴波拿文化中心都

位于这条斜向轴线的附近。

夜巴波拿文化中心(简称YBG)所在的位置历史上就是旧金山的旧城中心区,这

个区域原来充斥着废弃的停车场,低收入者住宅和小酒吧等,据说是“旧金山城中

一个很消极和衰败的地区之一”。自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旧城改造开始以后,在这

个地区相继建成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表演艺术中心,艺术展廊和景观公园,

并随之带动了一些小型展览馆和各类文化设施纷纷在其周围兴建,从而构成一个吸

引市民和游客驻足,观光的文化区,也成为应用城市设计手法改造城市环境,提升

城市活力的一个经典案例。

夜巴波拿文化中心占地0.09km2,当确定对这片旧城区进行改造以后,市政府和

开发商经过质询和论证,规划在这里建造一些公共性文化设施,其中包括:现代艺

术博物馆、艺术展廊、艺术剧院、论坛中心、市政会议厅、马丁·路德·金纪念廊和

儿童乐园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受邀为文化中心做

城市设计,如英国建筑师斯特林、德国建筑师汉斯·荷伦和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等。

1985年位于文化中心核心区十英亩用地上的几个大项目的设计权得以确定:1.

于第三街南侧的两栋公共建筑分别由美国建筑师波沙克和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获得。

其中,波沙克负责设计表演艺术中心,槙文彦负责设计艺术展廊和论坛中心。2.

格拉负责设计占地5.5英亩的园林绿地和马丁·路德·金纪念廊。3.第三街北侧的现

代艺术博物馆由瑞士建筑师博塔设计。这些公共性建筑和城市环境作品分别于

1993年至1995年竣工(图1)。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三栋大型建筑分别位于第三街的

两侧,但在第三街上却很难看到这几个建筑的全景,即使站在街道对面,也只能抓

取到对面建筑的局部,后来走到第三街西侧的公园里欣赏这里的外部空间设计,无

意间找到一个能够欣赏现代艺术馆立面远景的角度,借此机会也得以考察文化中心

的花园区和里面的一些相关设施。

1 现代艺术馆及其周边环境(YBG公园)

2 融合于城市背景的设计草图

3 博塔1989年的设计草图

4 博塔1992年的设计草图

2 旧金山现代艺术馆设计分析

2.1 建筑的外部形态

我曾针对建筑物所在的位置和基地总结出两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一类是位于风景区

中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四周由于有足够的空地供人欣赏,表现的透视角度可以多些,

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各个立面的变化和衔接,可以形成相对丰富的建筑形态。另一类

是位于城市密集区里的建筑,这类建筑由于只有一个或两个立面暴露出来,所以设

计时强调的是立面设计,建筑形态不应该搞得太复杂。

从现场看,博塔设计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属于后一种基地类型,尽管沿着第三街的主

立面前面有一定的景深,但建筑物的其它三面基本与其它建筑比邻,没有可以欣赏

完整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查阅博塔的设计笔记,可以看到博塔在设计时对沿街一侧建筑形态的关注,他曾在

设计目标时写道:“在与圆柱顶盖(指内部采光井)相对的地方建一个外部表皮,

最大限度地舍弃建筑没有门脸的状况,从而刺激参观者进入博物馆。”3)只是随

着设计的深入,画在沿街立面上的内容有所增减,总体上,最初的设计概念来源于

建筑周边的城市环境(图2)。画于1989年的最初立面草图,图中大楼的体量较

为宽大、厚重,第二层的屋顶平台上和圆柱体周围还画有一些树木,1991年的草

图中仅仅保留了种在圆柱体周围的树木,1992年的设计草图基本与后来的建成作

品相同,取消了在屋顶上种植树木的构想。三个时期的设计草图都说明了当时设计

师对建筑立面问题的关注(图34)。

在公园一角所得的建筑视角可以验证博塔的立面构思和建筑以沿街面为主的形态构

思。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对称性立面,从竖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立面上的几个层次,

第一层和第二层立面构成了沿街的第一道界面,矩形面的主体部分呈倒立的“凹”

形,凹形的大部分是实墙面,阴影部分是柱廊,柱廊面基本与上面的实墙部分拉平,

设于柱廊面后部的玻璃面与第一道界面拉开距离,在立面中央设有入口大门。

第三层部分退后的横向红墙被中央的圆柱体分成左右两段,夹在两段立面之间的圆

柱体呈灰白色,白色柱面上装饰有灰色条纹。第四层以暴露出来的白色圆柱体为主,

退在圆柱中心线后面的红墙面积仅占三层墙面的三分之一,起到圆柱体的陪衬作用。

实际上,这层的圆柱体是一个柱体的斜切面,斜切面中间是被称为“天眼”的采光

窗,采光窗上的分隔线与圆柱体上的分隔线有所区别(图5)。

如果从街道的一侧看,建筑的第三层立面和第四层立面的两个面分别呈台阶状后退,

从一定程度减轻了厚重墙面带给街上行人的压迫感。

5 主立面远景

6 以景观楼梯为核心的室内中厅

2.2 用中厅组织展示空间,展厅中的采光设计

对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博塔兼顾了两个方面:(1)通过中厅和中厅里的楼梯

组织博物馆的展示空间。(2)利用不同楼层剖面上的错动使展厅吸纳更多的自然

光(图6)。

1)室内中厅和中厅里的楼梯

游人经过相对低矮的柱廊部分进入博物馆的室内大厅,首先可以看到一个平面面积

接近500m2的巨大中厅空间,在中厅的核心部位有四颗两层高的立柱和与大门位

置相对应的景观楼梯。中厅的顶部楼板呈阶梯状升起,由二层楼板和三层楼板直到

由四颗立柱围合的一个圆形孔洞,自然光通过外立面上的斜柱面玻璃被引进圆形天

井并照到室内大厅,给室内中厅空间带来如同外部空间的感受;博物馆的各层展厅

和一些主要空间都围绕这个圆柱形采光井和逐渐扩展的中厅布置,既强调了室内空

间的向心性,又带来室内空间的开敞性。

中厅部分的色彩以三种颜色为主:地面和景观楼梯的一层部分(引导墙)以灰黑色

条纹为装饰,四面墙壁和室内立柱以白色为主,服务台、墙壁的裙墙,可见的顶棚

则以橘黄色为主。这几种暖色调色彩,加之一些色彩艳丽的装饰性墙面,在天窗自

然光和一些人工光的照射下显得色彩纷呈,给人一种十分明快的室内效果(图7)。

博塔在设计时曾说:“该建筑的基本思想是在首层设置一个有屋顶的广场,这是全

部建筑的核心,各种活动均要围绕着这个核心。该广场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入该空间

的人们能够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在建筑中定位,并明确下一步的行动路线。”

他又补充说:“中厅就像大教堂,宫殿等历史中的建筑,许多当代建筑与此相反,

搞得非常复杂、曲折;当代许多建筑缺少清晰性,而充满不确定性,这使人很不舒

服。我认为一个好的空间应该具有引导性”。4

实际上,位于圆柱形采光井一侧的景观楼梯起到联系建筑首层平面到四层平面的任

务,(另两部疏散楼梯位于这部楼梯的斜角上,三部楼梯呈等腰三角形分布),每

当参观完楼梯周围的展厅又回到这部楼梯时,可以明确地感知到又看完了一层,又

回到了这栋建筑的核心区,方便于行人在空间中定位。

尽管建筑师在主楼梯上设置了板式护栏,但因护栏高度适宜,人们在楼梯上行进时

可以清晰地观看到下面大厅里其它人的活动,头脑可以由展厅中的一些艺术品转换

到另一类“活动的行为艺术”中,使参观过程充满期待感和刺激感。

2)展厅内的采光设计

评价一座博物馆设计的是否成功,展厅的采光设计占有很大比重,毕竟,人们参观

博物馆或艺术馆的主要目的是欣赏艺术品而不是欣赏建筑空间。

审视各层展厅的内部空间,木质地板、白色墙面和顶部的自然光与人工光源的结合,

使其很好地配合着展出的各种现代艺术品,特别是一些抽象性绘画。博塔在一幅天

窗的设计草图中清晰地表达出他的一种设计理念,同时完成了为这项工程制定的目

标之一:

“在大部分展廊利用顶部自然光。这就意味着赋予展览空间以一种与该特定地区的

气候和光照相联系的特定品格。这是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复制并无可避免地给予展

览空间以绝对地具有独特个性的独一无二的环境。” 5)

在展厅内浏览,可以看到顶棚上拱形的采光带。柔和的漫射光由拱顶的两侧曲面中

发出,如果对比博塔所作的天窗草图可以发现,这部分光源既有经过两层玻璃面过

滤后的自然光,也有设置在曲面顶端隐蔽凹槽里的人工灯具,只不过从下面的位置

看不到人工光源而已。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展厅内自然光线不足时,可以用人工光

源加以补充。

除了来至拱顶上的大部分光源,展厅内还有一些设在轨道上的、可移动的点式光源

(图8)。

展厅空间内部被设计的较为灵活,里面的很多隔墙是可以移动的活动隔墙,从而带

来可以根据展示作品的大小来分化空间的目的。最后的空间效果满足了设计师“尽

可能利用自然光”的愿望,同时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平衡,使建筑空间和艺术品能够

各自得以完善。

2.3 中厅上部的趣味空间:建筑顶层的天桥和顶部天窗

在博物馆设计中,除了设计合理的流线和空间之外,如何设计一些趣味性空间成为

近年博物馆设计的新趋势。

整栋建筑中最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一处是临近圆柱形天窗的透明钢桥,这部分的趣

味空间由建筑顶层的天桥和顶部天窗共同组成。这里位于建筑的第五层,在大厅里

可以看到的景观楼梯至此已经走到端点,人们要想参观顶层的临时展厅,需要先经

过“天井”东侧的平台,再沿圆筒两侧布置的曲线楼梯抵达圆筒状“天井”的西侧

平台,然后通过一条横跨天井直径距离的东西走向天桥从西侧走到东侧的最后一个

展厅。

为了安全起见,这个2m多宽,10m多长的天桥采用了一种桁架和弓形钢梁相结

合的结构技术,天桥桥面铺设着钢化玻璃,既保证了人们行走在桥上的安全性,又

保证了它的透光性,同时带来了具有刺激性的观感:站在天桥下端的曲线楼梯上,

人们可以通过钢架结构和玻璃看到天桥上的行人,以及天桥上空的玻璃天窗,同样,

人们站在天桥上也可以眺望脚下的中厅,有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图9)。

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对这段区域的兴趣,一些人站在曲线楼梯上

举着相机向上拍照,还有一些站在天桥上的人则好奇地向下张望。设计师在圆筒结

构的西侧开有一条竖条窗,窗外就是第三街和YBG公园的局部,这样站在天桥上

的行人除了可以欣赏公园的远景,还可以通过头上的“天眼”状天窗看到旧金山的

天空和天空中不时变化的云朵(图10)。人们在这段区域可以通过视线的各种变

化,起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7 通过对称轴线的纵剖面

8 展厅内部的采光设计速写

9 仰视天桥和天窗

10 天桥上的景观

3 博塔的建筑传承

在建筑史的著作中,博塔的作品被划分为“比喻性的古典主义” 6),旧金山现代

艺术博物馆也被评论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90年代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现场调查可以看出,这个博物馆既有对博物馆功能的合理考虑,

也有对其它现代派博物馆空间的借鉴;在外部形态,材料选择和内部组织上均可以

感受到古典性经典建筑的特征。

以中厅内的景观楼梯为例,由各层展厅再到中厅这种空间转换的设计手法很容易使

人联想到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空间组织,只不过上下通高的圆形空间换成

了空间逐渐收缩的另类空间,环绕中厅的坡道换成了一部设置在中厅一侧的开敞楼

梯。这种空间组织的宁静感,来源于使观众的视线不断地回到位于中部楼梯的侧向

循环系统。

纵观博塔的建成作品,他比较偏爱那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红砖,石头和混凝土块

等给人厚重质感的东西。我曾在街道上仔细观察博物馆的外墙设计,远看大片的红

砖墙被加以仔细划分,竖向上大概每5行砖为一组,中间再用一条凹槽所分隔,

带给人一种严谨的尺度感。 “这样,一度曾经失去的建筑的固体性又失而复得,

墙壁重新恢复了往昔的结实面貌,由于使用这种相似的材料,和传统的角部处理而

变得稳固” 7)。

博塔的设计语言中还可以明显地感到对路易斯·康设计理念的传承和其家乡地貌,

阿尔卑斯丘陵地带对他的影响。

图片来源

126domus19951

342003年出版的纪念明信片;

510:作者拍照;

79:作者拍照,绘制;

8:作者绘制。

注释

1[瑞士]艾米利奥·匹兹著,陈丹译.马里奥·博塔[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510.

2)同注1:11.

3)同注1:172.

4)转引自:沈克宁:城市环境和城市设计.世界建筑[J].19953):22.

5)“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domus[J].19951):14.

6)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26.

7)同注2.

高端灯具品牌排行前十名-二手空调怎么估价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分析——解读博塔的设计

更多推荐

博物架客厅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