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花栏杆-股票10个涨停板是多少钱

2023年9月30日发(作者:臧道明)
新西兰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2007-2-5 21:01:07
生活在异国文化氛围里会让我们感到既兴奋又好奇。但许多人对文化之间的
差异缺乏思想准备。文化冲击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某些方面会对留学生
造成一定影响。
中国的一些习惯在新西兰不一定适用,初到新西兰的留学生往往很兴奋,这
段时间可以称为蜜月期。他们对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很新奇,但进入正常的
学习生活后,他们又会产生失落、孤独或不安的感觉。这种失落的不安是人们适
应新的文化时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有时候,您可能感到迷茫,不知道在新西兰该
做什么或如何做。不清楚怎样做才算得体,怎样做属于不当。以前的一些生活方
式或举止在新的地方行不通,或被人家认为反常。
新西兰与中国在文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要表现在:
●新西兰人平时生活轻松随意,大多数场合都穿非正式服装,包括去咖啡馆
或购物。
●新西兰人说话一般很坦率。
●新西兰人的社交活动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有人说某个时间等你时“最好
不要把时间太当真。”例如,约好下午1:30,他们1:45可能还没到。
●会见专家学者要事先预约(例如看医生或教师)
●新西兰人很乐于助人,所以你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
●新西兰人对个人隐私是很敏感的,一般不要和他们谈薪水、财产、年龄等
问题,出了家庭通常不会讨论这些话题。
●新西兰人对有人盯着自己仔细看会感到很不舒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有
敌意的行为。
●新西兰人对“您发福了”,“您太瘦弱了”或“他的头发后白了”之类针
对个人的评论很反感。
●一般来说,新西兰人,特别是成年人喜欢听到别人在获得物品和服务或是
得到帮助后说“有劳了”,“谢谢”。
●新西兰人对杂乱的环境非常反感,看到有人这样做时,甚至会发脾气。
●在工交工具上或公共场合,新西兰人说话声调很低,即使与自己的朋友谈
话也是这样。
●许多新西兰人喜欢养宠物,通常为猫或狗。
●新西兰人爱好体育活动,特别喜欢橄榄球,参加体育活动是结交朋友的好
办法。
●学校,公共教育机构周六或周日照常开放,但教室周末很少多外开放。
●新西兰年轻人(年龄18岁以上)经常一起去酒馆,酒吧或咖啡厅,很少
去饭馆,吃饭的价格比较贵,参加社交活动可以不饮酒。
●在新西兰不必给小费,有些咖啡馆设有消费箱。
●新西兰人购物一般不讲价钱,但汽车,洁具,家用电器,甚至自行车等大
件物品的价格有一定浮动范围,如付现金可以要求给予折扣,在自由市场购物可
以讨价。
●新西兰人普遍采用电子方式付款,随身很少携带大量现金。
一个独生子女的新西兰留学心路
2007-8-21 15:48:52
一进门,我眼前顿时放光,好漂亮的屋子!
我脚下是软软的深红色的地毯,铺满大厅:地毯的上面,又铺了一张小一些
的四方形的羊皮毛毯——雪白色的长长的羊毛梳理得很整齐,好像从来没人踩过;
一面墙壁上挂着一组四条屏的中国工艺壁画——紫檀木上镶着亮闪闪的贝雕;屋
角里有一架老式钢琴——一本翻开的乐谱和一束野花陪伴着它;放满图书的玻璃
书柜旁有一颗高大的龟背竹和几棵不知名的植物,再加上弥漫在房间里的淡淡的
咖啡味„„我真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今后的家。
直觉告我:三生有幸,打灯笼都难找的寄宿家庭让我给赶上了。
留学生们管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叫“home mother”,中国留学生借着发音就
叫“后妈”,管男主人叫“后爹”。凡是新来新西兰的留学生,几乎都有一段住
寄宿家庭的经历,都有过“后爹”或“后妈”,甚至“后哥”“后姐”。
我在北京接到这个学校的入学通知书时,附着一张关于寄宿家庭的表格,要
求学生亲自填写。这个表格上面的内容挺具体如:
“你是否愿意在新西兰人家中寄宿?”
“你是否愿意和有小孩的家庭一起居住?”
“你在意抽烟吗?”
“你喜欢宠物吗?”
“有什么食物是你不吃的?”
“你信教吗?”
“你会做家务吗?”
“你„„?”
总之,生活上该想到的差不多都有。
面对这么周到、详细的表格,我也很认真地对待。我填写了我的要求:“我
不喜欢小孩;我特别讨厌抽烟;我怕狗也怕猫;我不会干家务也不会做饭,
我„„”
我真够事儿的,可是老妈比我还事儿,她仔细地补充道:“请给安排一个女
教师家,最好还要信教,这种人有修养、有爱心„„。”
难为新西兰的学校还真按照我们的要求,给我发来了e-mail:“你的家长是
个女教师,信基督教;而且是一个人,很安静,很适合学习。相信你们会相处得
愉快的。”
现在,我就在这个家为我准备的小屋里,躺在世界上最舒服的床上。
在我出国之前,就已经在网上和在这里读语言的一个北京女孩认识了,她叫
容容。征求了“后妈”同意,我立刻给她打电话。
“容容,我已经到新西兰了。你能来我家吗?”我急着想见她,好像多年没
见的朋友。
五分钟之后,我迎来了在新西兰的第一个老乡。
容容和她的男友彬彬有礼地进了我的房间。他们俩很热情,还没坐稳,就以
前辈的身份给我上了一堂初到新西兰的必修课——了解当地的礼节。
“吃完饭要主动帮助收拾,平时要主动帮助做家务。”
“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吧唧嘴。”
“用完东西一定要放回原处。”
“不要对房东的房间有任何的好奇心,不要往里看。”
“晚上9点以后不要给别人打电话,他们这的人习惯早睡早起。”
“还有洗澡时间别太长,这儿的人都很节约„„”
他们一人一句地,讲得很认真,我像个好学生,仔细地听着,点着头。
他俩走后,吃晚饭的时候,“后妈”以今天容容和她男友来访为例,也给我
上了一课。她说:“我很欢迎你请同学来家里,可是如果只是一个男孩子来,我
不希望你把他带到你的房间去,这样对你不安全,我要对你负责。”这话和我妈
妈说的多么一样,贴心又温暖。没想到在新西兰还会有人这么关心我。我觉得自
己真幸运,不仅有老乡的关心和指教,还有对我像亲妈一样的“后妈”,真有一
种回家的感觉。要不是给北京的家打电话,我都快忘了已经出国了。
我的寄宿家庭还没来得及安装网线,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容容的家上
网。
容容的寄宿家庭住着3个我的同胞——容容和两个中国男孩。刚一迈进他们
家,就吓了我一大跳。随着他们几个到门口迎接我,从四面八方都蹿出猫儿和狗
儿来,有一只几乎是从楼梯上飞下来的,没看清是猫还是什么别的动物,只听
“咚!”的一声落在地板上,打了个滚儿,就一溜烟跑了。他们家的地板光秃秃
的,还挺旧,有的地方都露出了木头原色,不像我家里地毯摞地毯的;他们家的
房子又大又空,家具也很简单,不像我们家四处摆设着讲究的家具。
这种反差,使我更觉得我住进了世上最好的“home stay”。
看着在我脚下出溜来出溜去的动物们,一股浓烈的动物臊味儿熏得我直恶
心,沙发上全是它们的毛,我简直不敢坐下来。
“哇赛,你们家真成了动物园了。”我靠在沙发扶手上说。
“还有鸽子和鹦鹉你没看见呢!”一个男生抱着狗说。
中午,他们热情地邀我一起吃饭,我才想起还没看见他们的家长呢。一问才
知道,原来现在正是“五月黄金周”,他们的“后爹”“后妈”携带着儿女们外
出旅游了。
留下这三个留学生自己过日子,不但要自己买菜做饭,还要负责照顾那些动
物们的吃喝,怪不得他们家这么乱呢!
从容容“家”回来,享受着后妈给我准备的水果,我更觉得我的“家”真好。
但是一想到他们家光留学生就仨,还有一大堆孩子和动物,真挺热闹的,而我有
些孤独。怎么我出了国还是“独生子女”?
融入新西兰生活的忠告
2007-4-25 15:58:12
既然身在新西兰,就要学会在新西兰生存。以下的话算是给您指点迷津。
要精通厨艺,会做自己爱吃的中餐,但不要太精通、太讲究,不要缺一样配
料就觉得无法下咽。
要学会随时随地跟别人微笑,但不要被商人的微笑所蒙蔽而忘了去仔细读合
同(注意合同的背面!)
要在讲英语时忘掉汉语的习惯,别讲中式英语;但在说汉语时,也别以带英
文习惯、说英式中文而自豪。那只能说明汉语的基础还需巩固。跟华人同胞见面
也不要劈头就讲英文,好像是在过招儿。
要直率,要改掉中国人拐弯抹角的习惯。但要学会洋人的委婉。
不要带着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杠来上这里的大学,那会很被动。但是,假如觉
得上学枯燥,那也不必过人惊讶。做洋论文,也很可能会做得像鲁迅所说的做古
文一样:通篇用典,都是自己写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不同的是,洋论文要求
你不仅要“事出有因”,而且要“查有实据”--要有引文目录。
要抵抗起个蹩脚的洋名的诱惑。不必学着别人,非得张三就叫山姆张、李四
就叫西蒙李或莎莉李、王二麻子就叫马修王。不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许10年以
后你才发现自己竟然跟某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同名。但是,当你被洋人叫拼音名字
时,你要准备好,对各种奇怪的叫法都得答应。假如嫁给了外国人,那就不要羞
于用丈夫的姓,别以为洋人就没有势利眼的,用外国的姓有时候很能消除民族隔
阂。
如果是单身女子在新西兰,那一定要明白新西兰男人单独请你吃晚饭,那几
乎就是汉语的“约会”的意思。吃完饭如果在他的楼下请你上去坐坐,那据说就
是新西兰的约会的意思--多半就下不来了。但是,注意不要看到洋人专注热情的
眼神就认为那里面有什么意思。新西兰人的五官凹凸有致、表情的透明度也高,
所以那眼神也只能礼貌友好而已。更不要认为嫁给新西兰人就一定很浪漫。从表
面上看,多数新西兰丈夫是跟中国丈夫一样“家常”的--假如他是个好丈夫、不
花心的话。
在方面,要看清这里的社会分工格局,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要总期望还能有
在国内时那样的职位。但是,也不能完全丧失了自我。若您是以国内大学教授的
身份来到这里,我劝您最好别屈就自己到餐馆打工,毕竟为中国民族培养优秀人
才要有价值的多。
不要一味崇洋,但是也不要妄自尊大,总拿北京上海的大酒店标准来跟这里
的穷人水准相比。外国确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国外的好东西,学
到中国也不见得依旧精彩。
在新西兰生活,要入乡随俗,尽量西化,别抱着旧皇历跟环境格格不入。但
是也不要以为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就可以变成洋人。更别以为自己就是国际人
了--私有制还存在。也不必总想着自己是华人,那会把生活搞得太敏感,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当然也不能不想着自己是炎黄子孙!至少,新西兰社会还以它的多
元文化而自豪呢。
总之,生存在海外,角色里有很多尴尬。但要学会转化适应。
在新西兰读书与在国内的不同
2007-11-29 22:25:01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在国内完成学业,所受的教育似乎都强调独立思考,
不管是平时做作业还是考试,老师都强调独立完成,不能交头接耳,不赞成和他
人去讨论。同学们有时课堂上偷偷讨论一下,往往要挨老师批评。而在新西兰,
你要是一个人在那里做作业,老师一定会把你安排到一个小组里和其他成员协
作,要求你们互相交流,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任务
仔细想想,原来西方的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人的社会性,做事必须和他人一
起协作,不能无视他人的存在。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必须考虑自己跟社会的关系。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以后在社会上容易和他人相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真的非
常好
新西兰的教育十分强调实践,老师布置的任务要自己到社会上去取材,反观
我国的教育,似乎侧重理论与效仿,除了大量题海战术,更常见的是,范文、作
文选等总是被老师和家长拿来要学生和孩子学习模仿。每个学生都从这个模板
“拷贝”出来,结果文章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在新西兰读书,还有个很深的印象是新西兰人奉行“模糊理论”。比如,中
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实在、具体,老师布置的任务、目标很明确,做作业时心中
比较清楚在做什么事。而新西兰这边的研究生教育,老师讲的东西很宽泛,似乎
没有具体内容,比较抽象,布置的作业(论文)也是框架性的,全要靠自己到书海
里打捞、消化、组织
这可能是中新两国教育制度不同所致。中国是“家长式”的,做什么事都有
人在领导着你,你不用自己有很多灵活的处理,老师叫你做什么你只管做就是了。
而新西兰是自由式的,老师不会给你太多具体内容,不会限定什么,只给你一个
很粗的框架,甚至连框架都不是很清楚,给学生留下很多的自由空间,全由你自
己去安排思考。
中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实各有利弊。从短期效果来看,是中国的教
育方式好,塞进学生脑子的知识多,任务目标都比较明确;而新西兰的自由教育,
缺少规范和约束,再加之作业目标不明确,自由度很大,似乎让人无所适从。但
从长期效果看,新西兰学生做作业时需要到书海里阅读很多书籍,然后获取信息
进行加工整理,这样才能完成论文,他们的教育模式就培养出了人的自由、创新、
自主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后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新西兰中国留学生:做作业在网上进行
2008-2-9 19:27:15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7年送一批学生去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读书,那里的管
理学院是大洋洲最好的学院之一。城市学院与他们有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城院
读两年半,在新西兰读两年。
近日,在那里已经读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沈新发回一封邮件,他在信中说:“这
里读书跟国内很不一样,我们选课、做题、交作业都通过MyWeb来进行。”
做作业、交作业都在网上进行
沈新说,他一进怀卡托大学,就拿到一个学号和密码,用来登录MyWeb,这
是一个类似于个人网站的网络系统。
“我们可以在线选课、下载资料和题目,查看课表,修改个人资料,查收邮
件,查看学校或不同科目的最新通知等等。我们的大部分作业和论文都是通过这
个系统上传给授课的老师,老师也通过该系统,把我们的成绩公布上传。所以,
我们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个MyWeb来贯穿完成的。”
沈新在第一学期中选择了一门金融必修课,当时大约有100名学生选择了这
门课。这100名学生在每周指定的时间集中起来上正课,做习题时则分成3个小
班,由不同的助教来主持完成。助教一般由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当。
不算成绩的作业也得用心
作为金融必修课,当然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过关,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
绩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分别占50%,而平时成绩又由11次课后作业,11次小
测试(quiz)等组成。在期末考试中,老师往往不会再划定考试重点。
所以,在这里想要突击学习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小作业都得严阵以待。“我
们在每周3小时的正课结束后,都必须完成一份课后作业,这份作业不批成绩,
只要上交就能得到满分。可真正的考验在于每周一次的测试。所以即使只要上交
就能得到作业的满分,我们还得认真地去完成每个练习题,这直接关系到测试成
绩的好坏。”
课堂提问是制胜法宝
教授上课时,涉及到的课本内容不多,大部分是概论而已。所以在国外的学
习中,课后的自学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学院提供两个能够同时容纳几百人上机的
机房,24小时开放。
“我一般在课余时间都去机房,因为修读金融的课程,每周都得学习大量的
金融知识并且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老师在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pen Hour,学
生可以在这个指定的时间段去老师办公室进行交流。
“我觉得留学在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主动提问,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第
一语言,而且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与国内有差异,及时提问可以帮助自
己很快适应新的学习体系。”
个性十足的新西兰美食
2007-5-12 20:04:35
新西兰,白云的故乡,一个虽然小却令人羡慕的国度。由于过去是英国殖民
地以及移民国家的关系,这里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菜系,而是各有特色。走在街上
可以看到中国餐馆、韩国餐馆、印度餐馆、中东餐馆,甚至是土耳其和摩洛哥餐
馆。而今天所讲的就是新西兰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菜。笔者虽不是老饕,却也大街
小巷跑过不少馆子,加上曾和一美食家兼专 栏作家同屋,所以从她那里也得益
不少,花个十几二十元人民币就能吃得很满足。
饮食文化:兼容并包
近几年,新西兰人的味觉嗜好已有显着变化,也越来越讲究。因为喜爱旅游
的新西兰人到海外旅游尝试许多新食品,并引进回国内。新西兰人喜欢款待亲朋
好友,也会被邀请在朋友的家里共同进餐。大部分客人需要自带一道菜,如沙律、
牛排和香肠等,并且自备啤酒。
作为英联邦的属国,新西兰的饮食很长时间被牛排、薯片、卷心菜、鱼和熏
肉所占据。千篇一律的烤肉和水煮蔬菜,以及就餐后的布丁,直到现在也仍旧是
酒吧和乡村的主要食物。但移民国的特点也赋予了新西兰饮食的新变化,亚洲及
各地移民带来的调料和烹饪技术,现在已使新西兰烹饪融会了其它国家的烹饪技
术,创造出利用当地现成食品烹饪的菜肴。
营养早餐:煎炸鱼块+薯条+“玛麦脱”酱+趣味麦片
首先要讲的是煎炸鱼块和薯条,这其实是个地道的英国小吃。由于新西兰坐
落在澳大利亚和南极之间的太平洋上,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的煎炸鱼
块和薯条用的都是鳕鱼。这种鱼肉质地富有弹性且爽口,煎炸之后更是脆而有韧
性,甚是好吃。而且所有的煎炸鱼块和薯条炸完之后皆用报纸包裹,别有风味。
早餐涂面包要用一种酱,叫“玛麦脱”。第一次吃的时候觉得味道有点怪,
像是在舔生锈的铁门。不过,据说这种“玛麦脱”酱是一种含有丰富铁质和其它
许多丰富维生素的营养食品,而且和花生酱和果酱相比,它不含脂肪,非常健康。
这里很多孩子的早饭就是冰牛奶加涂了玛麦脱的吐司。
提到其它早餐,自然是麦片当道。麦片要用冰牛奶泡才好吃,一旦热了,那
种满口脆香的感觉也就没有了,吃麦片的乐趣也随即消失。麦片自然也是分好多
种,有一种叫“muesli”,是一种被包裹在一层酸奶里的干果组成的瑞士风味的
早餐食品,还有玉米片,这个上海的很多超市都有卖,适合减肥人士,可以随个
人口味加入水果。此外,还有各式各样水果口味的麦片,主要是为了吸引小孩。
也有比较高级的有机麦片,卖价自然高些,可是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有
一种特别的麦片,把花瓣似零碎的麦片压缩成一块华夫饼干的形状,无论是干吃
还是泡在牛奶里,或者加蜂都特别香脆。
午餐和晚餐:一边是简洁一边是热闹
在新西兰吃午饭,大家都挺对付的,或者吃三明治,或者吃寿司,也有正儿
八经地坐下来好好吃一顿丰富的,不外乎是意大利通心粉或者中餐之类的。此处
也就略过了。也有很多人喜欢中午吃派,那是一种酥壳里面有陷的饼,陷料主要
是肉类,有点像是中国的鲜肉月饼。
而这里的人们晚饭经常是吃烤羊扒和牛扒。新西兰的羊和牛总数比人口还
多,牛肉和羊肉的质量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在英国和欧盟签订合作协议之前,
新西兰是奶制品和牛羊肉的最大出口商。这里的牛肉和羊肉,肉质紧实但不难嚼、
多汁且细腻。口感特别好,而且羊肉没有膻腥味,又特别容易烹调,补铁、饱肚
子、享受美食一举三得。通常在餐馆里吃饭,菜单上必有小羊腿,有一次和朋友
在海边的一间饭馆里点了一只小羊腿,两个人分享。海景加美味,简直是人间天
堂。吃烤肉一定要配红酒,新西兰出产不少好酒,但就个人观点来看,本人更偏
向于葡萄酒,新西兰的白葡萄酒酒质绝对可以和某些法国酒媲美,而且价格也不
贵。此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堡产的索维尼翁•布朗,新西兰的白酒略有不同
的地方就在于它更偏向于水果味的口感。说到喝白葡萄酒,必要配白肉。此外,
我想提的是青口和生蚝。新西兰的青口个头很大,口感却不粗糙,没有很浓的海
腥味。生蚝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是新西兰的生蚝新鲜多汁,非常清爽。尤其
是奥克兰北端岛湾一带的牡蛎,颗粒大、海水味浓厚,是一定要品尝的名菜之一,
佐白酒一杯,实属晚餐上佳选择。
在新西兰 学会和陌生人说话
2007-8-21 15:46:50
在国内,大人们总教育小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提防被坏人拐走。但
有趣的是,我在新西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那就是一定要和陌生人说话。
刚到新西兰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在公交站点等车,虽然是上学的高峰时间,
但因为该国私家车普及,所以乘公共汽车上学的学生并不多。这时,一位老太太
从我身边经过,她穿着很随意,步履缓慢,根据经验我断定她是附近的居民。正
当我的眼神要转移时,老人家笑容可掬地主动向我打起了招呼:“早上好,孩子。
你的鞋子真漂亮呀!”这样的问候,我可是头一次遇到,我连忙说谢谢,心里除
了觉得新奇还平添了几分亲切,毕竟身在异乡,毕竟是来自陌生人的问候。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每个早上都能见到这位主动与我打招呼的陌生老人。
渐渐地我干脆主动向她问候,一来二去竟与她熟络起来。
原来,新西兰地广人稀,生活空间较大,人与人的接触频率低,寂寞使人们
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由于社会治安很好,陌生人无论在街头还是超市、银行,
热情洋溢地如同老朋友般地攀谈是不足为奇的。学校和老师也不教育学生“不要
和陌生人说话”。
还有一次我正走在路上,突然想打个电话,却忘记了带手机(新西兰市内电
话是免费的),于是我大胆地尝试了当地人常用的招数。我走向一座路边的公寓,
随便敲开一扇门,说明来意。开门的中年人面带微笑,且毫不犹豫地邀我进屋。
等我用完他的电话,感谢并准备告辞时,陌生人又像老朋友一样客气地征求我的
意见,问我是否愿意多和他聊聊天喝杯咖啡。
在期末大考之前,我的老师给大家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她说,为了提高你
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今天的作业就是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你们放学后
可以去超市、公交总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大方主动地跟当地人交流。其实老师
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针对我们这些留学生,对待本国的学生也是这么建议的。难怪
很多外国孩子是自来熟,到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出了汽车总站,我正打算步行回家,一位埃及商人向我问路,这可是我平生
第一次听到阿拉伯口音的英语,说实话有些难懂。当我得知他只在新西兰逗留4
天时,便自告奋勇做起了导游,带他游览了美丽的基督城。一男一女,两种肤色,
用第三种语言交流,没有对陌生人的猜疑与防范,只有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听女孩讲述新西兰留学生活
2007-4-11 17:06:38
新西兰,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她迷人的自然风光、宽松的学习氛围、相对较低的费用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在新西兰的留学生总共有82000多人,其中中国学生有
3万多人,占了近40%。但是,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加,这个天堂般的国度似乎离他们的初
衷越来越远。
林珊珊是一个漂亮的重庆女孩,今年21岁,家庭条件优越。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焦点,
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她是留学浪潮中的弄潮儿,曾经做着一个美丽的留学梦。但是,这
个梦却在一年之间破灭┉┉
踏上留学征程
那还是在2002年的6月,当她所有的同学都在为高考作最后冲刺的时候,她拿到了去
新西兰留学的签证。
“我的成绩一直不好,二诊考试连专科线都没上。爸爸妈妈觉得我的英语不错,我自己
也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所以就决定出国去念语言学校,然后在那边考大学。记得我最后
一次回学校,看到同学们正在忙碌地准备高考,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我可以不用承受那么
大的压力去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的一脸轻松让同学们都觉得很羡慕。”
“出发之前,我向所有的亲戚朋友道别。好朋友都来机场送我。”林带着朋友们的祝福,
登上了去新西兰的飞机。经过漫长旅程,她来到了新西兰北岛最大的城市奥克兰。这里蔚蓝
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宽敞洁净的街道都让她着迷。
她迫不及待想要融入这座城市,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这里重庆人真多
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她先进入了当地某学院下属的语言学校,住进了当地人的家。很快,
林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刚去的时候,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去上课,下午一般两、三
点钟就放学了,然后就叫上有车的朋友带我去town里逛逛街、吃吃饭。说实话,和在重庆
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在那边更加自由和独立。”
“那边的语言环境并不像我开始想的那样。原本我还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跟不上,过来
才发现,语言学校里基本上都是亚洲人。我们班当时有一半中国人,有3个重庆人。除了平
时上课和到商店买东西要用英语外,只要会简单口语就OK了。我们平时的交流都是说普通
话,更多的还是说重庆话。”
珊珊告诉记者,她在那边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重庆人,在奥克兰的重庆留学生起码有好
几百。这个重庆人的圈子里,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经商的,如左宗申的女儿左颖,其他还有
渝海、金龙等房地产老总的公子千金。“朋友当中,有的已经在那边呆了一、两年了,却还
没有上大学。真正能够上到好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林说,“一般语言学校是上3个月到半
年多吧,有很多人根本不去上学,一直在耍,有的干脆把学生签证换成个旅游签证,名正言
顺地耍开了。”
珊珊在语言学校读了半年,就换了旅游签证。“因为办学生签证要审查上课的出勤率,
还必须交齐学费。我后半年根本没打算上课,剩下的学费就消费掉了。”
读的“社会大学”
适应了那边的生活以后,珊珊搬出了当地人的房子,与朋友合租了一套公寓。她的生活
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那边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迷惘。”他们经常一群人去酒吧喝酒、迪吧蹦迪、打台球,
几乎每天玩到凌晨4、5点才回家。“我们还经常开着车去海边看日出,可能也是心灵空虚吧。
这样的消费就算是再有钱也不经花,很多人花掉了自己的学费,然后又到处找人借,经常是
有借无还。我的好几个朋友因此迷上了赌博。奥克兰有一个出了名的赌场叫Sky Tower,他
们经常去那里赌博,一去就是一整天,开始还小赢,最后几乎都是倾家荡产的输。”
“新西兰的车很便宜,我们几乎都有自己的车。我花一万九千人民币就买了一辆二手马
自达跑车。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出过两次车祸,不仅报废了一辆车,还差
点丢了自己的命。”
“在那边,人人心里都很空虚,都希望能找一个人相互照顾,所以同居、打胎的现象非
常普遍。” 珊珊说,曾与她合住的一个重庆女生,半年时间就换了四个男朋友,一个比一个
家里有钱。“我知道,也有家里经济不很宽裕的女生,钱花光后,就偷偷做„小姐‟。”
“但这些事情都是国内的家长所不知道的。”
被黑帮欺凌
“在奥克兰,有许多黑社会性质的帮派,尤其嚣张的是香港帮和台湾帮。比如香港14K
帮,交钱加入帮派,就有老大罩着你。他们就靠倒卖车辆、„帮‟别人解决纠纷赚钱。”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过生日,他请了一帮朋友去KTV喝酒、唱歌,正当大家高兴
的时候,冲进来几个台湾帮的人,喝得醉熏熏的,一进来就开始骂,还喊打喊杀的。我朋友
冒火了,把茶几一蹬。台湾帮的人冲过来用酒瓶子往他的头上、身上扔。我们全部吓傻了,
根本帮不上忙。他们人太多,而且一叫又可能来100 多人!”说到这里,她还心有余悸。“场
面很混乱,我简直都吓呆了。当歌厅的把那些人拉走后,我们才发现,我朋友的脑壳上全是
血。”
“那个朋友的爸爸在杨家坪是开汽车厂的,还开了个驾校。他后来跟我们开玩笑说这事
如果发生在重庆,他老汉可以喊一个车队的人把他们压死。”
“其实,新西兰本地人很友善,治安也很好,我才去住洋人家里,他们甚至连大门都没
有上锁。我们看到的都是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很可悲。”
黯然回国
成天和朋友们玩乐,学习早已被珊珊抛到了脑后,读了几个月的语言后,她参加了雅思
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在新西兰一年了,我意识到自己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一年来,大约花费了父母
20万元,实际学费才不到5万。在新西兰比我差的人还多的是,我真是有愧巴蜀这所名校。
跟这一帮成绩差家里又有钱的人在国外混,有什么前途,我是不是也应该收心了?”珊珊卖
掉了马自达,背上了回国的行囊。
也许是安慰自己吧,珊珊告诉记者她并没有后悔,因为至少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说
实在的,国外确实也很有吸引力,环境好、物质优越,不过就是这种条件,消磨了很多留学
生发奋读书的意志。像我们这些在家里从不洗碗的独生子,到了国外还肯刷盘子?”
抚顺房屋出租信息-股票整理中底部抬高

更多推荐
西蒙李沙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