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仇成)

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卢 超 郭永利(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关键词:齐家文化;陶盉;二里头文化Abstract:Pottery he is a kind of rare and important artifact in the Qijia Culture. However,

it’s mostly deemed an evidence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in previous research, lacking systematic study. Firstly, this paper gives

concrete introduction to the pottery he of Qijia Culture, including the location in excavation,

features of shape and measurement, etc. Based on typological research, we divide the pottery he of

Qijia Culture into two categories and four types. Analysis of the coexisting or related potteries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o which they belong

reveals that pottery h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jia Culture correspond to the late Longshan remain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surrounding areas, while pottery h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of Qijia

Culture is contemporary to the remains from the end of Longshan period to the second period of

Erlitou 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Second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ies,

we figure that the jia-shaped he and li-shaped he with bag feet of the early period of Qijia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Xinhua Culture and Keshengzhuang Culture, while the li-shaped he with slim feet

and hu-shaped he of the late period of Qijia Culture stemmed from the second period remains of

Erlito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Pot-shaped he of the Qijia Culture is an adaption of pottery he

in the Central Plains, which might have started from as early as the middle period of Qijia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e period of Longshan Culture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Erlito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but they concentrat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Qijia Culture,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second period of Erlitou Culture in Qijia Culture. Moreover, we

noticed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ttery he and different

branches of Qijia Culture. The emergence of pottery he in Qijia Culture as a funerary object wa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long-standing funeral customs in Gansu-Qinghai area; on the other hand, it might

also be the product of the influential ritual vessel system in the Central Plains.

Key Words:Qijia Culture, Pottery he, Erlitou Culture*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河湟地区双大耳罐分期及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20jbkyxs01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3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齐家文化陶盉器身形态有斝形、鬲形、壶形、罐形,管状流是其共同特征。经考古发掘或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标本共计23件。张天恩认为庄浪刘堡坪遗址出土的壶形盉属于齐家文化,并提出其是在二里头文化影响下的产物。[1]庞小霞、高江涛则认为庄浪刘堡坪壶形盉是二里头文化二期壶形盉与当地齐家文化陶器结合的产物。[2]韩金秋认为齐家文化不同形态的陶盉反映了对二里头陶盉的吸收、模仿以及改制。[3]李景山认为西北地区所见象鼻盉是中原地区对西北地区“赋”的体现。[4]另外,高广仁的《史前陶鬶初论》[5]以及杜金鹏的《封顶盉研究》[6]只提到了齐家文化的陶盉,而没有对其年代以及源流进行讨论。本文以齐家文化典型陶器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结合陶盉在周邻考古学文化中的发展演变规律,对齐家文化陶盉所处时间及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型。Ab型 器身为盆形,器身两侧带双鋬。标本柳湾M1006∶12,腹部及三足布满绳纹。口径8.5、高16厘米(图一∶2)。[7]B型 鬲形盉。依器身形态特征,分为二亚Ba型 袋足,短柱状流,顶盖遮盖面积较小,大口,短颈,颈足部连接处折角明显。临夏市出土1件,短柱状流,宽带状大耳,耳上部贴附两个小圆泥饼(图二∶1)。[8]Bb型 瘦细足,长颈,颈部与足部连接处平滑。依器物整体变化可分二式。Ⅰ式 瘦足,束颈,大口,柱状流较长。民和喇家遗址出土1件,泥质红陶。敛口,口部置一管状流,长颈,三袋足,单宽耳。颈部饰一周刻划网纹。口径12.2、高36.5厘米(图二∶2)。[9]Ⅱ式 细足,顶盖隆凸呈球冠状,半圆形小口,束颈,宽带状长鋬,鋬与腹之间以圆柱或宽泥条连接加固。磨沟M1202出土1件,短柱状流靠前,半封口,大耳与腹部间有斜置圆柱,腹部与足部之间有一周凸弦(图三)。[10]康乐县出土2件,夹砂红陶。圆口上盖有短口流,直颈下接三个乳状袋足,背饰宽板把,板把与袋足之间有一鋬钉相连。高16、直径18厘米(图二∶3)。[11](二)乙类平底盉。根据器身形态分为C、D二型。C型 壶形盉,多数为泥质黑皮或灰陶,少数泥质红陶。器身为壶形,流根部贴附对称乳钉或泥质圆饼,形似象鼻。根据颈部特征分为二亚型。一 齐家文化陶盉的型式(一)甲类三足盉,均为空三足。根据器身形态分为A、B两型。A型 斝形盉。依器身形态特征,分为二亚型。Aa型 器身为瓮形,器身两侧带双耳。标本柳湾M1061∶15,敛口,筒形腹,下附三个空袋足,腹侧置一对称环形耳,颈侧置一管状流,颈肩间有明显的折棱。颈饰二周弦纹,腹部饰有附加堆纹一周,并在纹带上施有菱格形划纹。口径3.5、高15.9厘米(图一∶1)。图一 A型盉型(柳湾M1061∶15) 型(柳湾M1006∶12)034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四∶2)。[13]齐家坪遗址K5523出土1件,系早年发掘于齐家坪遗址,泥质灰陶。流部残缺(图四∶3)。[14]Cb型 器型较小,颈部较矮。甘肃广河县出土1件,泥质红陶,磨光。腰部扁鼓圆,口沿至下腹部有一宽扁把手,把手上锥刺人脸形纹。直径图二 B型盉型(临夏市出土) 型Ⅰ式(喇家遗址出土) 型Ⅱ式(康乐县出土)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8.5、高9.5厘米(图四∶5)。[15]

D型 罐形盉,半封顶,口部多数呈心形,少数为方圆形。多为泥质Ca型 器型较大,颈部较长。庄浪刘堡坪遗址出土1件,泥质黑皮陶,器表磨光。管状斜流,半封口,口部呈心形,口外有两泥饼,俯视形似兽面。宽带状耳,耳上端贴两圆泥饼,耳面有两道凹槽(图四∶1)。[12]天水市武山县出土1件,泥质灰陶。半封顶,管状长流上伸高颈,扁圆口,口腹之间有一宽耳,假圈足。颈、腹部有三组弦纹,每组两条凹弦纹,最下一组中间有戳刺纹,颈部与顶盖相连处有戳刺纹,宽耳上有五道竖向凹槽。高29.2、底径10.2厘米(图红陶,少量夹砂桔黄陶。器身与齐家文化双大耳罐相同,长颈,圆腹,单侧置耳。根据流部特征分为二亚型。Da型 流部为柱状流。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为四式。Ⅰ式 顶盖向前略突出,耳部上端接在口沿靠下处,圆腹,腹部饰麻窝纹。页河子T303③∶15,夹砂桔黄陶。腹部饰麦粒状粗绳纹(麻窝纹)。残高14厘米(图五∶1)。[16]Ⅱ式 顶盖前部不突出,耳部上端接在口沿处,腹部圆鼓,最大腹径靠上。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1件,泥质红陶。单耳。口径3.5、高8.5、底径5.3厘米(图五∶2)。[17]刘堡坪遗址出土1件,泥质红陶(图五∶3)。[18]Ⅲ式 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居中。齐家坪K5427出土1件,系早年发掘于齐家坪遗址(图五∶4)。[19]新庄坪遗址出土1件,泥质红陶,通体磨光,制作规整。通高14.6、底径5.6厘米(图六∶1)。[20]广河县出土1件,泥质红陶。上腹部刻划两条等距离线条,两线条之间有数

图三 磨沟M1202出土陶器图四 C型盉型(刘堡坪遗址出土) 2~型(天水武山出土、齐家坪遗址K5523出土) 型(广河县出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5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个三角形刻划纹。高14、直径9厘米(图六∶2)。[21]Ⅳ式 顶盖及流部与Da型Ⅱ式相同,垂腹,最大腹径处靠下。齐家文化博物馆藏2件,1件为泥质橙黄陶。流部及顶盖有少许残缺(图六∶3)。另1件为泥质浅灰陶。流部口径较大,口部呈方圆形(图六∶4)。Db型 流部为象鼻形。齐家文化博物馆藏1件,泥质橙黄陶。口部为方圆形,束颈,圆鼓腹,最大腹径居中(图六∶5)。秦魏家、齐家坪遗址较晚。根据以上分期意见我们可知齐家文化陶盉大部分出现于该文化的中晚期,同时,与陶盉共存次数最多的是齐家文化的典型器双大耳罐,那么梳理清楚齐家文化中晚期双大耳罐的演变序列可为我们划分年代提供更细致的参照。我们以张忠培的“三期8段”说为框架,以皇娘娘台遗址及秦魏家遗址陶器遗存为资料,试对齐家文化中晚期的衔接以及在此期间双大耳罐的发展演变做一点分析。1.皇娘娘台墓地典型陶器演变

皇娘娘台遗址发表的双大耳罐有:原A型Ⅰ式为小筒腹,原A型Ⅱ式为鼓腹、最大附径靠上,原A型Ⅲ式为折腹、最大腹径靠上。[27]关于原A型Ⅱ式与原A型Ⅲ式双大耳罐的早晚,可由M27、M30→H44→M29这组层位关系得出,M27、M30均出土了原Ⅱ式双大耳罐,M29出土了原Ⅲ式双大耳罐,可知原A型Ⅱ式晚于原A型Ⅲ式。张忠培还将皇娘娘台M29和M27、二 齐家文化陶盉的年代(一)齐家文化典型陶器的演变关于齐家文化的分期,张忠培分为三期八段,[22]水涛分为四期八段,[23]张天恩分为三期四段,[24]韩建业分为龙山早期、晚期以及青铜时代前期三个阶段,[25]陈小三分为四期五段。[26]具体的划分上虽然有不少分歧,但基本都认同柳湾墓地较早,皇娘娘台遗址处于中期,图五 D型盉型Ⅰ式(页河子遗址T303③∶15) 2~型Ⅱ式(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刘堡坪遗址出土) 型Ⅲ式(齐家坪K5427出土)图六 D型盉1、型Ⅲ式(新庄坪遗址出土、广河县出土) 3、型Ⅳ式(齐家文化博物馆藏) 型(齐家文化博物馆藏)03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M30分别作为墓地早晚两段的典型墓葬。[28]因此,原A型Ⅱ式、A型Ⅲ式双大耳罐的时间分别处在墓地晚段和早段(图八∶11~17)。另外,综合遗址的2份发掘报告,M24、M37、M38是发表器物较丰富的几座墓葬(图七),这3座墓同时出现了原AⅠ式、原AⅢ式双大耳罐,而且各墓的陶器形态彼此非常接近,让我们有理由认为M24、M37、M38的年代处于同一阶段,进而认为原AⅠ式、AⅢ式事实上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型,处于墓地早段(图八)。2.秦魏家遗址典型陶器演变秦魏家墓地被现代小路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墓地只有上层堆积,南墓地包含了上(二层墓葬)、下(三层墓葬及灰坑)两层。张忠培将秦魏家三层遗迹分为以H1、H68、“三层墓葬”为代表的前后三段。其中,“三层墓葬与皇娘娘台遗址的器物风格相似,二层墓葬与皇娘娘台则相差很多。”[29]秦魏家二层墓葬内部没有叠压打破关系,但从器物形态来看,彼此有一定差距,可能是时间早晚的区别。张忠培认为:“根据同出双大耳罐与高领双耳罐组合情况可分别代表早晚的两组”。[30]根据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登记表,笔者统计了各式双大耳罐与各式高领双耳罐的组合情况(表一)。[31]表一中只有M89出自秦魏家三层,其余二层各墓葬中原Ⅲ式、Ⅳ式双大耳罐大概率与原Ⅲ式高领双耳罐伴出,而与原Ⅳ式高领双耳罐同出概率更大的是原Ⅴ式及原Ⅱ式双大耳罐。结合层位方面的证据,二层墓葬内原Ⅰ式(M106∶5)高领双耳罐(原Ⅰ式颈部较短、整体显得矮胖)与三层墓葬内原Ⅶ式(M89∶5)高领双耳罐最为接近,前者应为后者的发展形态。高领双耳罐的发展趋势是肩腹折棱逐渐消失,颈部逐渐增长,整体器型从粗矮到细瘦,即原Ⅶ式→原Ⅰ式→原Ⅲ式→原Ⅳ式→原Ⅴ式(图八),那么与高领双耳罐伴出的双大耳罐的演变规律就是原Ⅲ式→原Ⅳ式→原Ⅱ式、Ⅴ式。至此,秦魏家二层墓葬内典型器物的发展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关系表示为:以原Ⅲ式双大耳罐和原Ⅰ式高领双耳罐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原Ⅳ式双大耳罐和原Ⅲ式高领双耳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原Ⅴ式、Ⅱ式双大耳罐和原Ⅳ式、Ⅴ式高领双耳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图八∶1~10)。此外,大何庄遗址[32]和齐家坪墓地出土的双大耳罐的演变也是腹径最大处逐渐下移。[33]秦魏家三层墓葬与皇娘娘台墓地早段的器物面貌相似,这二者处于张忠培“三期8段”中的二期,可作为齐家文化中期的代表。皇娘娘台墓地晚段与秦魏家二层1段的器物面貌接近,可作为齐家文化晚期1段的代表,以此类推,秦魏家二层墓葬2段为齐家文化晚期2段,秦魏家二层墓葬3段为齐家文化晚期3段(图八)。图七 皇娘娘台遗址M24、M37、M38出土陶器1~8.M24∶1~8 9~12.M37∶7、12、5、4 13~16.M38∶12、1、6、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7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表一 秦魏家墓地典型陶器组合情况 高双双大

Ⅶ式Ⅵ式Ⅴ式M120、M124M9、M20、M90、M95Ⅰ式Ⅲ式M33M134M6、M13、M42、M44、M81Ⅳ式Ⅴ式Ⅶ式Ⅳ式M9、M24、M41、M60、M65、M69、M84、M106M88、M117、M120、M122、M123、M124、M52、M103、M127M128、M130、M136、M137M106M82、M105、M113、M107、M108、M110、M126M119、M122、M123、M125、M128、M132M8、M11、M39M40M89Ⅲ式Ⅱ式Ⅰ式注:“高双”为高领双耳罐,“双大”为双大耳罐。改自《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登记表》。图八 齐家文化中晚期典型陶器演变示意图1~10.秦魏家遗址出土(M40∶1、M9∶5、M81∶4、M40∶2、M117∶4、M124∶3、M106∶4、M106∶5、

M89∶1、M89∶5) 11~17.皇娘娘台遗址出土(M32∶3、M76∶3、M76∶1、M37∶13、M24∶5、M38∶

12、M38∶1)(AⅠ指原报告编订的型式,“→”指演变关系,“—”指示同时出现)03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二)陶盉的年代A型盉分别出自柳湾M1006和柳湾M1061。M1006与M1061出土的高领双耳罐(图九∶13、1)与张忠培所划分的齐家文化一期2段的柳湾M267出土的高领双耳罐的领部长度、肩部弧度相当,[34]因此A形盉应处于齐家文化早期。Aa型盉,目前齐家文化中只柳湾M1061出土1件(M1061∶15),而在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中则普遍存在,如姜寨T96H92∶3(图一一∶1)。[35]参照秦小丽的分期,姜寨T96H92∶3处于客省庄文化的三期后段,绝对年代大概在2200-2000B.C.之间,[36]柳湾M1061∶15的时间应与此相当。Ab型盉,齐家文化中只M1006出土1件(M1006∶12),与此型盉器身相同的斝在师赵村七期中曾有发现。韩建业认为此类器“不见于关中地区,而与老虎山文化的同类器近似,不排除受到北方地区影响的结果”。[37]孙周勇认为陕北此类“盉的早期形态为口沿外增加管状流的罐形器。在三足器物逐渐流行的同时,盉形罐类器吸收了三足器的做法,在罐形器或釜形器底部增加大袋足,[38]其早晚关系如图一〇。柳湾M1006∶12与寨峁T4010③∶17(图一〇∶4)[39]的形态接近,后者处于孙文划分的新华文化之寨峁期,“新华文化的整体年代在2150-1900B.C.之间,每期约略百年”,[40]寨峁期在这一时间段的前面,柳湾M1006∶12的年代与此相当。B型盉中,临夏市出土的Ba型盉与姜寨T24H9∶7(图一一∶5)[41]接近,均为短颈、宽带状大耳,袋足,有遮盖面积较小的顶盖,后者处于客省庄文化三期,年代大致在2200-2000B.C.之间,[42]Ba型盉时间应该与此相当。图九 齐家文化A型盉共存陶器1~12.柳湾遗址M1061出土陶器(M1061∶3、7、8、11、6、13、9、1、2、15、5、10) 13~16.柳湾遗址M1006出土陶器(M1006∶6、10、3、12)图一〇 河套地区陶盉演变图1.西白玉H6∶6 2.永兴店H9∶2 3、4.寨峁AH18∶15、T4010③∶17 5.朱开沟T236⑤∶2 6.新华99SXF3∶2(采自《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第15页)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39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Bb型I式盉出土于喇家遗址,但无共存陶器发表。从已经公布的喇家F4内陶器以及人骨测年数据(校正后为1950-1895B.C.)来看,处于齐家文化早期,[43]但要稍晚于柳湾M267,喇家遗址出土的这件盉的时间可能与此接近,或已进入夏纪年范围。另外喇家出土的Bb型I式盉与康家T114②H21∶1(图一一∶2)、[44]客省庄遗址H74(图一一∶3)、[45]双庵遗址H5∶17(图一一∶4)[46]形态接近,皆为大口,宽带状耳,遮盖面积较小的顶盖。双庵H5处于客省庄文化的晚期,[47]其它几件也应与此相当。Bb型II式盉,目前明确的出土地点有齐家坪遗址和磨沟墓地,两处遗址均处于齐家文化晚期阶段。[48]出土Bb型II式陶盉的磨沟M1202内共存的双大耳罐与高领双耳罐与本文所分的齐家文化晚期2、3段内的同类器相似,所以Bb型II式盉的年代是齐家文化晚期2~3段。此型陶盉在河南地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岗上层时期,有连续的发展演变序列。[49]已有学者认为齐家坪出土的陶盉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相似,[50]“形制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同类器”,[51]“从磨沟M1202白陶盉的形态上看,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晚段

(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650年前后)相当”。[52]磨沟遗址出土陶盉与二里头IVM18∶7(图一二∶1)[53]相似,齐家坪及康乐县出土的陶盉则与二里头IXM15∶4(图一二∶2)[54]相似,齐家文化Bb型II式陶盉的时间应该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相当。C型盉没有共存陶器信息,从出土于齐家坪遗址的陶盉来看,大致可推测C形盉也出现于齐家文化晚期。有学者认为此型陶盉“应该是在二里头文化二期传播过去的”。[55]关于壶形盉图一一 客省庄文化的陶盉1.姜寨T96H92∶3 2.康家T114②H21∶1 3.客省庄H74出土 4.双庵H5∶17 5.姜寨T24H9∶7图一二 中原地区陶盉1、2、4.二里头IVM18∶7、IXM15∶4、84YLⅣM52∶1 3.伊川南寨T85M26∶2 5.锉李H23∶4  6.伊川南寨T82M3∶604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的演变,学界尚存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二里头文化二期时与Ca、Cb型盉相似的盉已经在中原地区出现,[56]齐家文化Ca型盉与伊川南寨T85M26∶2(图一二∶3)[57]相似,Cb型盉与二里头84YLⅣM52∶1(图一二∶4)[58]相似,所以齐家文化的Ca型、Cb型陶盉时间应该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相当。D型陶盉的器身与齐家文化典型器双大耳

罐[59]的器身相同,顶盖部分与文章Bb型II式或C型盉相同,“是具有齐家和二里头两种文化因素的融合型器物”。[60]由前文可知Bb型II式、C型盉的时间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相当,而器身来源时间则需在齐家文化中找到相对位置。Da型I式盉(页河子遗址T303③∶15)出土于隆德页河子遗址T303③层,属于该遗址龙山时代遗存的二期2段。[61]该段遗存中的双大耳罐H311∶26(图一三∶5)与秦魏家三层墓葬的M89∶1及皇娘娘台墓地早段的M38∶12相似,因此,Da型I式盉的时间应该处于齐家文化中期。Da型II式盉为束颈,鼓腹,大耳,最大腹径处靠上,与秦魏家二层墓葬1段、皇娘娘台墓地晚段的双大耳罐形态相同,时间相当于齐家文化晚期1段。Da型III式盉为束颈,鼓腹,大耳,最大腹径处居中,与秦魏家二层墓葬2段的双大耳罐形态相同,时间相当于齐家文化晚期2段。耳,最大腹径靠下,与秦魏家二层墓葬3段、大何庄二层墓葬、齐家坪墓地晚期、磨沟墓地晚期的双大耳罐器身相同,相当于齐家文化的晚期3段。Db形盉为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居中,时间应处于齐家文化晚期2段。磨沟墓地M1202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个同时出土了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典型陶器的遗迹单位。M1202所出陶盉的形态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同类器相似,而M1202出土的双大耳罐有鼓腹也有垂腹,高领双耳罐有矮领也有高领,应该处于齐家文化晚期2、3段之间。由此可知齐家文化晚期2、3段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进而可推知与二里头文化二期陶盉形态接近的Bb型II式、Ca型、Cb型陶盉大概处于齐家文化晚期2、3段。综合本节的讨论,齐家文化陶盉的相对年代如下表(表二)。图一三 页河子遗址龙山时代遗存二期2段陶器1.T301④∶16 2.T301③∶29 3.T302②∶6 4.T301②∶8 Da型IV式盉为束颈,垂腹,大5.H311∶26 6. T303③∶15表二 齐家文化陶盉的年代时间(齐家文化)3段晚期中期早期2段1段代表遗存秦魏家二层3段秦魏家二层2段秦魏家二层1段秦魏家三层墓葬喇家遗址F4柳湾M267Da型IV式陶盉型式相对年代Bb型II式、Ca型、二里头文化二期Cb型Da型III式、Db型Da型II式Da型I式Bb型I式Aa型、Ab型、Ba型龙山晚期龙山末期至二里头文化一期夏纪年阶段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41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三 齐家文化陶盉的源流及相关问题目前来看,黄河流域早期的陶盉均为空三足器,西北地区在齐家文化之前有使用带流陶器的传统(如半山时期的带流彩陶罐、带嘴锅,马厂时期的带流夹砂陶双耳罐),但没有使用空三足器的习惯。研究表明齐家文化的陶鬲也是受客省庄文化及陕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影响,[62]中原地区封顶陶盉的发展演变序列贯穿龙山末期到二里岗上层这一长时段,而齐家文化的封顶陶盉集中出现于本文化晚期较短的时间内,并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因此,齐家文化陶盉的来源应指向其它考古学文化。结合前文分析,我们认为齐家文化早期的Aa型、Ba型、Bb型I式盉应来自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Ab型盉应来自河套地区的新华文化;齐家文化晚期2~3段的Bb型II式、Ca型盉均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齐家文化陶盉也有自身特点,Ca型陶盉的个别标本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同类器还有略微不同。如齐家坪遗址出土的2件Ca型陶盉的颈部及腹部为素面,且颈部没有像二里头文化同类器那般上细下粗,不排除是模仿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广河县出土的Cb型陶盉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短颈象鼻盉84YLⅣM52∶1的器型非常接近,但其又为泥质红陶,耳部不饰竖向凹槽。虽然目前齐家文化中没有发现与后者相同的器物,但考虑到同时期Ca型陶盉来自二里头文化,Cb型相似器也见于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Cb型陶盉应该是对二里头文化同类器模仿的结果。Da、Db型盉是以齐家文化双大耳罐的器身为基础,分别与Bb型II式、Ca型盉的顶盖相结合进行改制的产物。有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罐形盉是晚于壶形盉和袋足盉的一种器型。[63]从前文分析来看,D型盉大量出现的时间是齐家文化晚期1、2段,此时有Da型II式、Da型III式、Db型盉,这略早于目前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瘦足盉出现在齐家文化晚期2、3段的时间。考虑到发掘的偶然性,中原地区文化因素到来的时间随着资料增多可能提前,但至少可以说明齐家文化改制封顶陶盉时间相较中原文化因素到来没有滞后。Da型I式盉时间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明显早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因素的到来时间,其顶盖作封顶状加管状流,显然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二期之前,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末期遗存至二里头文化一期阶段已经出现半封口盉,如锉李H23∶4(图一二∶5)、[64]伊川南寨T82M3∶6(图一二∶6),[65]所以齐家文化中期时可能已经接受来自中原地区陶盉的影响。A型、Bb型I式盉出土于靠西边的河湟地区,Ba型、Bb型II式~Bb型IV式、C型、D型盉出土于靠东边的大夏河、洮河以及渭河上游地区,这一方面是齐家文化不同时期地域分布变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独特地理位置条件下产生的相应文化现象。研究表明,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处于该文化早中期;洮河以及渭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存处于该文化的中晚期,[66]这两边遗存面貌的不同还与各自周邻考古学文化有关,曾有学者将其分为齐家文化的不同地域类型。[67]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分布位置偏西北,其向北面可与河套地区进行联系,向东面可与客省庄文化产生接触,[68]齐家文化早期的A型、Ba型、Bb型I式盉反映的正是这样的关系。洮河以及渭河上游地区所在位置偏东南,毗邻关中,与中原地区之间畅通,且已有多处遗存表明两地之间存在交流,[69]齐家文化中晚期的Bb型II式、C型、D型盉即是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反映。在齐家文化之后,一方面,西北地区的寺洼、辛店以及卡约等文化中还不见陶盉;另一方面,西北地区还没有发现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陶盉相同的同类器。而中原地区陶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了二里岗下层时期,在其影响下还出现了铜盉。[70]总而言之,陶盉在西北地区经历了相对短暂的繁荣后迅速消失。目前了解的资料中,A、B、C型盉基本为完整器,且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均出自墓葬;少数D型盉残件出自地层,其余完整器以及有明确出土背景的应与墓葬有关。部分B型盉有烟炱痕迹,04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说明齐家文化陶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实用功能,并非明器,陶盉多见于墓葬,应当是齐家文化人群重视随葬的丧葬观念体现。与齐家文化早期时间相当的客省庄文化陶盉多见于居址、新华文化的陶盉出土于居址与墓葬的比例相当,而在齐家文化中均与墓葬有关。一来是由于与关中地区龙山时期极少随葬陶器的情况不同,甘青地区史前墓葬随葬陶器的传统由来已久;二来是因为齐家文化早期陶盉极为少见,很可能作为舶来品被珍视,陶盉多见于墓葬也就顺理成章。与齐家文化中晚期相关的中原地区遗存中,陶盉在二里头文化之前基本不见于墓葬中,二里头文化时期则多在高等级墓葬中担当礼器的角色。[71]齐家文化中晚期的Bb型II式、C型、D型盉多与墓葬有关,除与本地随葬陶器的传统有关外,可能也受到了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或兵器”,[74]这与此时齐家文化及其更西面的铜器面貌相似,而“到了二里头文化的晚期,开始制作一些较复杂的兵器、装饰品和容器,泥(陶)范铸造技术的发展,使中原地区的金属铸造业迅速脱颖而出”。[75]西北地区还不见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陶盉相似的器物,这或许是随着二里头金属铸造业的崛起,西北地区的技术地位已不如之前重要的一种反映。注释:[1]张天恩:《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2]庞小霞等:《先秦时期封顶壶形盉初步研究》,《考古》2012年第9期。[3]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第22~24页,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4]李景山:《象鼻盉的“贡”与“赋”》,《洛阳考古》2017年第4期。[5]高广仁等:《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6]杜金鹏:《封顶盉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第227~22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8]Ba型、Da型Ⅳ式、Db型陶盉现藏于齐家文化博物馆,图片均为作者拍摄。[9]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博物馆编著,祝君主编:《河湟藏珍·历史文物卷》,第98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10]钱耀鹏、毛瑞林:《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及主要收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九):庆祝严文明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第654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11]王海东编著:《马家窑彩陶鉴识》,第134页,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2]同[1]。四 余论相当于齐家文化早期阶段的龙山晚期,黄河中下游正流行袋足陶盉,齐家文化曾接收到来自客省庄文化与新华文化不同样式的陶盉,但这类文化因素并没有在齐家文化中扩散延续下来。到龙山末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对外扩张明显,黄河上游的中晚期齐家文化不仅接收了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陶盉,还对其进行了模仿及改制,这表明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中原与西北地区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关中东部的东龙山文化老牛坡类型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此类文化遗存含有齐家文化晚期因素,其很有可能是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联系的中介。[72]除陶盉外,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共见的器物还有镶嵌绿松石牌饰、花边罐、环首刀、铜斧等,此时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正经历着密切联系,而这背后可能是“冶金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层面的沟通”。[73]单从目前发现的齐家文化陶盉来看,西北地区与二里头文化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及之前的一段之间。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所见铜器全部为小件工具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43

2021年第1期 总第215期

探索与研究[13]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图片为作者拍摄。[14]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93~317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15]王海东编著:《马家窑彩陶鉴识》,第139页。[16]王辉等:《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第158~195、502~505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17]《“彩绚华夏——甘肃彩陶精品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开展》,甘肃省博物馆网站2019年9月12日()。[18]同[1]。[19]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93~317页。[20]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第11期。[21]王海东编著:《马家窑彩陶鉴识》,第140页。[22]a.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b.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23]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93~317页。[24]张天恩等:《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陕西省文物局等编:《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第361~367页,三秦出版社,2004年。[25]韩建业著:《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26]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27]a.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b.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28]同[22]。[29]同[22]。[30]同[22]。[3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3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33]陈玭:《齐家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以齐家坪遗址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3年。[34]同[22]。[35]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33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36]秦小丽:《试论客省庄文化的分期》,《考古》1995年第3期。[37]韩建业著:《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第152页。[38]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第13~22页,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3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神木县寨峁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40]孙周勇:《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初步研究》,第13~22页。[41]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337页。[42]同[36]。[43]a.任小燕等:《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2期; b.张雪莲等:《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年第11期。[44]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临潼康家遗址第一、二次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1期。[4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46]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双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47]同[36]。044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NO.1 2021 TOTAL 215Sichuan Cultural Relics齐家文化陶的初步研究[48]a.洪玲玉等:《齐家坪:齐家文化典型遗址研究的新进展》,《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3期; b.钱耀鹏、毛瑞林:《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及主要收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九):庆祝严文明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第638~656页。[49]同[6]。[50]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51]同[2]。[52]许宏:《从仰韶到齐家——东亚大陆早期用铜遗存的新观察》,朱乃诚等主编:《2015中国·广河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23~132页,文物出版社,2016年。[53]同[50]。[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报告》,《考古》1985年第12期。[55]同[2]。[56]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第22~24页。[5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伊川县南寨二里头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12期。[58]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第22~24页。[59]甄强等:《齐家文化及相关遗址出土双大耳罐研究》,《四川文物》2020年第5期。

[60]同[2]。[61]王辉等:《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第158~195、502~505页。[62]许永杰等:《甘青宁地区的陶鬲》,故宫博物馆编,杨晶主编:《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第305~336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63]同[2]。[64]洛阳博物馆:《洛阳锉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65]楚小龙:《二里头文化初步研究——以陶器遗存为中心》,第32页,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66]根据张忠培等人研究,陇东地区以师赵村七期为代表的遗存不属于齐家文化,而属于客省庄文化,本文赞同此说。参见: a.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93~317页; b.同[22]; c.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67]a.胡谦盈:《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b.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68]内蒙古阿拉善白音浩特鹿图山遗址、内蒙古中南部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典型齐家文化(中期)双大耳罐以及河湟地区早期齐家文化遗存中与客省庄文化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切盖罐等相似的同类器说明彼此间的联系确实存在。[69]同[6]。川口河类型遗存以及老牛坡遗址发现的典型齐家文化双大耳罐等表明两地之间的密切联系。[70]同[6]。[71]a.袁广阔:《河南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几个问题》,《考古》1996年第12期; b.同[6]。[72]张天恩:《论关中东部的夏代早期文化遗存》,《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73]a.韩建业:《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 b.陈小三:《试论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74]同[50]。[75]同[50]。(责任编辑 张春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45

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

更多推荐

文化,遗址,出土,研究,陶器,墓葬,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