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翟赏祖)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共20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

篇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xx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20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部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门和产权人、使用人的保护责任,规范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行为。经过认真调查论证,按照“集中成片,规模效应”的原则,确定了4批、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确定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大历史风貌区。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核心为一元路、青岛路和珞珈山路三个街区,现存1000多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数十栋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密布其间。

宛如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汉阳旧城风貌区:位于汉阳显正街地区,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筑、古刹、古树名木。武昌旧城风貌区:以阅马场、昙华林、农讲所、长春观为核心,一批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对尚未纳入保护范围而又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实行抢救性保护,市局组织了七大中心城区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对建成50年以上符合评定标准的历史建筑,全面了解其建筑艺术特色、历史沿革、质量等级和产权状况。共调查历史建筑434处,总建筑面积60.48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160处,建筑面积38.18 万平方米。发掘和整理出了一批极具特色和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如:江汉医院、老亨达利、老华康副食、友谊路电信局等,在建筑造型和建筑工艺上,均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黄陂二里、车站路8号、吴家花园等建筑,很好地体现了西方建筑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风格与东方建筑风格的糅合与交融;安徽会馆、新安书院建成较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在20xx年被授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大余湾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全村现存50多户,石屋石砌,雕梁画栋,属典型的明清风水建筑格局。据村谱记载,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该村的雕匠、画匠、石匠、木匠均远近闻名。而最为有名的是窑匠,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大余湾村是古人遗存的恬静、淡泊的田园,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民俗民风。

2、近三十年成了武汉市老建筑加速消失的三十年

截止至20xx年,民俗专家刘谦定所统计的100处被拆的老房子中,76处是“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有10处是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如叶挺24师师部旧址、革命先烈施洋故居、革命先烈项英故居、俄国领事馆官邸旧址等;有6处是“被易动原址的历史建筑”;还有18处为“夷平再建的历史建筑”。张之洞鄂园、利济路电厂及江夏民居之类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相继被拆。

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曾经一度保存完好的里份,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历史。里份内,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窗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板的装饰,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里份民居也针对武汉火炉城的特点,讲究解决室内高温的设计,房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的遮阴设备。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至1949年全市共有里份208个,主要分布在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到1996年,仅有140条;到1998年,又有30条被夷为平地;20xx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最大的里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

白沙洲陈家巷里曾有一栋百年老宅,名曰“卢家老宅”,始建于1892年。当时卢家是白沙洲五大竹木商之首,所建豪宅仅住房就有500多平方米,另有平行建的一方戏台。卢家老宅沿中轴线、天井层层递进、三合院泗水归堂,这是“江夏民居”最后的标本。20xx年,这座老宅在被评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的前3个月,被夷为平地。

再建的历史建筑,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中苏友好宫。1956年,由原苏联援建的中苏友好宫(武汉展览馆前身)在汉建成,武汉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四大会

展中心城市,撑起中国会展业的天空。1995年的一天,原中苏友好宫被实施爆破。全国共有4个苏联展览馆,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馆都还在,唯独武汉的展览馆没有了。青山区的红房子也在一片片地消失。

20xx年,不顾包括市多名人大代表在内的公众的反对,为修建地铁站,江汉路上的四季美、精益眼镜店、邹协和金号、人民饭店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等多处中华老字号历史建筑,以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生成北里整个历史街区,将整体拆迁,为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让路”。其中,位于花楼街和交通路交会处的邹协和金号,建于1920年以前,现为“永和豆浆”,是武汉市挂牌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已确定的四个历史风貌区中,花楼街,鄱阳街已被夷为平地,汉正街正在整体拆迁。长堤街上有几个大工地正在开工。位于昙华林附近的恽代英故居已拆除。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的故居被人偷偷推倒,百年老宅只剩下残垣断壁。仅仅一个月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武汉旧居也差点被拆。

在国务院批准的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武汉市是在1986年12月8日第二批获选的。在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武汉因地面古建筑较少而推迟入选。“武汉8000平方公里的版图,30年时间新建筑就占了90%,老城区还有多少老房子?”目前武汉的老房子范围已微乎其微,几十年的建设,新房子的范围早已是老城区的几十倍了。如果现在的老建筑仍在加速消失,武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顶帽子恐怕就要亮红灯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已进行三届,武汉送不出像样的参赛项目。

二、历史建筑消失的原因与解决办法的经济理论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历史建筑,可以发现历史建筑具有商品与公共物品的双重经济属性。一方面,作为不动产,历史建筑具有商品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的特征,拥有房地产的价值,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处于城市之中,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正是由于其双重属性,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商品。

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即历史建筑占有的土地成本。二是维护成本,指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改善,日常管理的费用。

历史建筑保护的收益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经济收益,包括租金、商业收入,和其他作为经济场所(如办公、酒吧、博物馆)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外部经济收益,指历史建筑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效益,而这些效益不能由历史建筑的所有者直接获得。例如,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由于历史商业街区的改造成功,周边地价、房价均大幅度增值,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因为历史建筑成本巨大,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历史建筑成本巨大的机会成本不断攀升。而内部经济收益较低,加之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土地增值效益的辐射范围往往超过自身基地,使得周边区域获得经济收益,而保护的投资者却不能直接获得相应的利益,故保护的成本与收益往往难以平衡,历史建筑的保护动力严重不足。加上我们不少历史建筑产权不清,使用者更无动力去保护它。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自发形成的保护历史建筑的个人和组织,在保护老建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和 “江夏民居”“汉口里份” 这些没有名份的武汉特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色建筑类似,昙华林原来也没有任何名份,但在民间人士刘谦定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吁下,它的命运终究得到了改写。但因为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收益无法变成保护者本身的利益。所以,这股力量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还是一种搭便车心里:希望别人去保护,而自己坐想其成。

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超过了它的收益。历史建筑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消失的命运。反言之,保护历史街区也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历史建筑的功能,二是降低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

1、提高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的认识,开发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

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要给予足够的认识,特别历史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越来越稀缺,能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会越来越宝贵。很多老建筑老街区在推土机的欢唱声中消失。就是我们低估甚至没有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在旧城改造中,如果我们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不能给予足够的认识,我们将铸成大错,而且是一错再错。

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宣传历史建筑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的价值。不仅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要面向未来看问题:不断的发展使得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其价值会爆长。

直接提高内部收益。历史建筑具有一般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如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形式、独特的风情等等,因此,历史建筑可以突出建筑、文化、历史等营销主题,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开阔的市场,实现效益的增长。成功的历史建筑保护案例不胜枚举,如上海的外滩3号、6号、8号等建筑群保护中,许多外国顶级品牌纷纷抢驻,它们用历史建筑的华丽外衣提高自身产品的美誉度与尊贵感,开拓逐步发育的高端市场,而这些顶级公司的入驻也带来了历史建筑保护收益的最大化。上海的苏州河畔新天地,把历史厂房,一些老的仓库,赋予现代的开发理念,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身的“时尚沸点”发展,成为一种经典。上海石库门“新天地”项目,该项目是新、旧街区互动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大片保留了里弄格局,并且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保留了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并对建筑内部进行较大改造,使其适应了现代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切实拉动周边地价上涨,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成功,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成功样板。但是,“新天地”项目的成功也付出了高昂的改造成本,原住民的大量迁出与过度的商业和旅游开发,破坏了该街区的原有风貌。

保护历史街区,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强调对单个老建筑的保护,更要强调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对单个老建筑的保护是无法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的,而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能形成规模效应,带动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单体老建筑迁移至历史街区。以提高历史街区老建筑的数量。

为了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国家自20xx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开展“中国十大历史名街”评选,每一个的街道都成了其城市旅游的金字招牌。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2、利用补贴与市场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

产生负外部性(如污染)的经济主体并未承担社会用于治理负外部性的费用,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将污染成本加到企业的成本中去;而对于产生正外部性效益的经济主体,政府应给与补偿。保护历史街区产生了很大的正外部性。按照此理论,政府应对保护历史街区的民众予以补贴。在国外,大凡建筑超过50年,房屋的所有者就会向政府申请老建筑保护,并从政府领取补贴。若产权清晰,补贴的应该是房主,但我们的产权很复杂,只能将居住者视为房主。

以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为代表的产权管理思路则认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无须政府干预,通过产权明晰化,并依靠有关部门方面的协商和谈判,足可使外部性问题得以合理解决。因为,科斯认为政府的调节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他主张通过经济主体间的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只要在财产权明晰,且交易费用为零,市场机制会找到最合理的办法,并使资源达到最优状态。

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历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体现为对周边产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周边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是外部经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济性的受益者。根据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地产商和商业运营者与历史建筑所有者进行谈判、协商,促使这部分外部经济效益回归历史建筑;或者直接将历史建筑以及受其外部经济性密切影响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进行合并,合并后历史建筑的外部利益自然内部化了。

上海新天地项目是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开发的典型实例,香港瑞安地产公司将上海传统里弄建筑保护和紧邻地块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运作,在开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历史建筑保护,提升了街区的区位价值,通过周边地产的升值实现了历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

“武汉蓝湾俊园”楼盘在保护历史建筑和发展现代住房的过程中,使整个楼盘得到升值。始建于1919年的商办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李子云先生创办的纺织厂,代表近现代风格,当时动工时发现此地有历史建筑,开发商将有限公司的办公楼整修成为小区会所,后来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楼盘的文化品位顿时提升。

明晰老建筑的产权有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国外相比,我国历史街区的产权问题更为复杂。很多居住者不是原房屋的所有者,而通过拆迁,他们就能得到有产权的房屋,而且居住条件也能改善,他们对拆老子有着很大的动力。这个问题如果处理?政府能否承认他们的事实产权。

2002年底,因开发需要,民国第一清官石瑛位于昙华林的故居要被拆除。开发商承诺住在里面的6户居民,将原地还建。刘谦定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跑去阻止拆迁不成,去找住户商量,被他们称,“疯了吧。”开发商趁机散布谣言,称刘谦定做手脚,原地还建计划泡汤。6户居民多次找他,还用石头砸他的房子。刘谦定没有灰心,他借助媒体,通过报道引起关注。石瑛故居最终被按原样恢复,还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事后,那6户老熟人再也不与他来往了。

20xx年7月,得知武昌保安街上散落的明清老房子将被拆除,刘谦定通过媒体呼吁保护,省文物局下发文件,责令拆迁单位停工待查。数十家拆迁户结伙轮流到他家,劝他不要管“闲事”。刘谦定解释,他只建议将其中6栋有价值的保留。 在停工的20多天里,有人纠集数十人到他家大闹8次,他家门窗被砸烂,甚至被威胁:“你不想办法让我们复工,我们就闹得你家不得安宁!”派出所安排专

篇二:昙华林游

说是昙华林,其实是把整个老武昌蛇山北片一并说了。昙华林是指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西至得胜桥、东至中山路的街区。 上次写了个昙华林全攻略,但还是有遗漏,也有的地方写得不太详细;昨天天气不错,又陪人走了一遭,因此就又对路线进行了优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五小时走遍老武昌蛇山以北地区的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把武昌老城区旅游一网打尽。本来就那么点儿东西;武昌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但千百年来社会变迁,基本上毁坏殆尽。遗留下一些,基本上也就是些门脸儿了。如果只是走走,整个行程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但如果加上俺的解说,或到某个店里流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连,四五个小时怕还是不足够呢。

写攻略的人们,都各有所爱,因此就各有所偏。俺写的这个东西,偏重历史遗存,如果想小资一把,要去某某店,怕是要失望的。

言归正传。仍是自东向西开始。

(一)到小东门或螃蟹岬下车。沿中山路进湖北美术学院正门,进去走到底,有榆园、朴园,是原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两处老房子,朴园是【钱基博先生故居】,知道钱先生的人估计不多,知道他儿子的人可能多些,他儿子叫钱钟书。(二)绕到两所老房子后面,出湖美西小门,那条路叫云架桥;传说此处有水流过,水上架小桥行走,且云雾缭绕,故名。右走左转,绕过那个居民小区——本来有老建筑的,建个小区拆了——则到棋盘街;该街正对蛇山,传说山上有神仙奕棋,故名。右手就是鼓架坡(看到鼓架坡69号,对面有个中国梧桐,即右转);传说朱元璋攻打武昌城,于此擂鼓,故名——以上地名,传说而已,不可尽信——则有【鼓架坡59、60、61号】,也是原华中大学教授居所。然后沿鼓架坡北行,也就是跟着涂鸦墙走,看到鼓架坡34号左转下来,路右有【半园】,在鼓架坡27号,就是门楣上写着“向阳院好”那家,传统中国居院,被几家居民分割,且搭建很多临时建筑,旧貌不在,老屋檐已坏朽不堪。

(三)向下走,到底是涵三宫,右走,路左有【武汉中学旧址】。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四)再向西走,到马家巷——其实拆了一半,已不存在了——往北看,会有涂鸦墙,走过去,见到天源制药就左拐,到双柏后街,也就是见路向右走,这个地方原来叫双柏庙的,有来历,不多说,直走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南门,到主干道向右走,也就是花园山中段山脊,这里是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旧址,1950年代老华师搬走,后来给了中医了。现存有【文学院】【神学院】【圣诞堂】以及下面操场处的【翟雅各健身房】。

(五)出中医正门,那条路就是昙华林了,向左走,也就是向西走,右侧有十四中,里头有【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老板娘不错,你说进去参观下,不买东西也可以。十四中这里原来是前清丰备仓遗址,现已不存。由十四中可上凤凰山。

(六)出来沿着昙华林继续向西走,路右有巷子进去,有大铁门,进去,有【徐源泉别墅】、【夏斗寅旧居】,其后整个凤凰山南坡都是老房子,但已被封闭了起来。出来前行,旁边有条路可上凤凰山,那一片叫福利村,可到山顶。小路半途有个厕所,到上面俯瞰那片老房子。山顶除民居外,一片平坦处,是高炮阵地;由山顶可越过凤凰山到山北边的中山路,到积玉桥。

(七)从山上向西下来,可到【原瑞典教区古建筑群】,要仔细找,现存约有四栋。站在花园山向北看,可以看到的。

(八)从【瑞典教区旧址】出来,就是很多人常去的昙华林与胭脂路的那个十字路口了,有【仁济医院】,很多人只是在外面看看这个医院,其实,要进去的,有很多东西。对面是【花园山】,山上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有教堂【嘉诺撒堂】【观象台旧址】,山下南边有【天主教圣家堂】即天主教鄂东代牧区主教公署,这一片很多人都熟悉了,比如说有【花园山牧师楼】、【崇真堂】、【翁家谦故居】等,不多说。

(九)过大水的店向左转,进去,是戈甲营,这一片也是老民居,而且保存完好,比如戈甲营76号,现仍为私人住宅。向西走,注意路右,拐入太平试馆,太平试馆4号是

【汪泽旧宅】。继续向前,其实是上花园山西段的路,到了山顶下行,就是崇福山巷,直行快到高家巷口右转,则是【圣约瑟学堂】和【日知会旧址】。俺的原则是不走重复路线,但为了方便大家,按原路返回——沿高家巷向南到候补街西行可到得胜桥,或沿崇福山街到三衙巷亦可到得胜桥。

(十)回到昙华林,北边与其平行与昙华林平行的有一条【三义村】,与桃园三结义有关,还曾有道观。到昙华林小学右转有马道门,进去与三义巷通,尽头有【石瑛故居】。再向西,与昙华林垂直的,是南北向的得胜桥——以前由此向北,就可以出武昌北门武胜门——南边两街相会处有【刘公旧宅】。

这一片,是在花园山与凤凰山之间,其中花园山西麓,有【育婴堂旧址】即今天武汉儿童福利院,了解历史的人可能知道这里曾发生一起政治案件,还有【刘家琪旧宅】、【晏公馆】等,没挂牌,不一一详述,需要自己探访、发现。

到了得胜桥,向左走,到火炬路右转,过武昌实验中学,就可以到解放路,右行左转,是红巷。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十一)红巷路右,是【武汉革命博物馆】,即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与之垂直的是【都府堤】,历史上该处有一大湖,曰司湖,因政府机构在附近,因此修堤以防洪水,故名。该街有一系列的红色景观,有【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议旧址】。走到头,是中华路,有公交车站,比如521之类。

(十二)过中华路,直行就是【户部巷】,到此,整个行程已近三四个小时,想必又困又累又饿,可以吃东西了。

(十三)吃完东西,尚民主路北行,即到【汉阳门】江边。可以看水,可以发呆,看车来车往,眺望对岸的风景或灯光。。

至此,老武昌之行结束,汉阳门公交很多,还可以坐轮渡到汉口。

就是这样子。当然,我说的路线是自东向西,你也可反过来,自西向东,由汉阳门、户部巷、都府堤、得胜桥、昙华林,再到螃蟹岬。但是,如果走胭脂路的话——大多数人这样走——则难免有顾此失彼之感。

篇三:武汉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观察与感受是我们学习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多看多想,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眼界和思路,更能使我们在观察中深刻领会建筑艺术的实用价值。 二、 实习地点

湖北武汉 三、 实习内容及体会

第一天,归元寺、琴台文化中心、月湖公园 归元寺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归元寺是在公元1658年由来自浙江的两位僧人创建的,后经多次

修建,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蔚为壮丽的格局。站在归元寺大门前。

古朴精致的飞檐瞬间就吸引了我。与北方的飞檐不同,南

方的飞檐挑起的角度更大,看起来更自由、更有创造力。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大门,色彩虽然简单却对比鲜明,表现出了寺院的古朴庄严。整个大门关于中轴成轴对称,显得庄严肃穆,体现了寺庙作为宗教建筑艺术的特色。

进入寺内,次门也设计得极有特色。黄色的瓦片与墙上的牌匾相互呼应,轴对称的设计表现出了庄严的气氛,两边墙体成阶梯状下降又使得整个设计不会过于死板。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是先民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走进中院,大雄宝殿巍峨壮丽、雄浑古朴,令人不由得心生敬畏。站在院中,向上仰望可以看到屋顶金色的瓦片,挑起的飞檐下是精致的斗拱,虽然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岁月磨练,但却依然精巧美丽,让我不由得赞叹古人的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走进殿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安静且

肃穆,佛殿的屋顶很高,内部陈设简单且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人处于屋内面对着庄严的佛像,不由得就会心生敬畏,我想这也是大雄宝殿作为寺院正殿所应起的作用。 琴台文化中心

琴台大剧院是一个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极具艺术特色的建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筑。大剧院的设计抽取古琴的基本线性和元素,用理性的思路表达独特的建筑

语言,侧面外伸的构架半实半虚,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巨大的尺度给人恢宏壮丽的感觉,透明的玻璃墙又使得整个建筑十分通透,

拓展了

内部空间,给人延伸感。从内部休息区看,地板围栏材质与玻璃墙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内部空间通透明亮。承重柱的位置也很巧妙,既起

到了应有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大厅的整个布局,使休闲区与表演区从环境上区分开来,令人不得不赞叹设计的精妙。

音乐厅就在大剧院的一侧,站在广场另一侧的高处观察音乐厅,正面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犹如琴弦般的设计给人以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正与音乐厅的功能相吻合。通透的轻钢结构与玻璃幕墙围护突出了音乐

厅作为公共共享空间的作用。公共大厅部分的多道连续流畅的弧形曲线的平台造型,使整个空间宛如充满了动感和韵律感。音乐厅与大剧院之间是个空旷的广场,这给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提供了疏散和避难区,同时又给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 月湖公园

月湖公园是依据琴台文化中心而建,湖面水草飘荡,风景秀丽。在游览公园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小品,这好像是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一个供人们停车或者避雨的小空间。整个小品造型独特。

虚实关系处理十分

巧妙,空间构成很有创意。从不同的角度看给人的感觉大致相同却又

有细微的差别,让我明白了简单的点线面也可以构成生动有趣的小空间,对基本的空间构成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天,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磨山风景区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28年,改建定名为国立武

汉大学。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走近武大,首先看到的就是标有“国立武汉大学”几个大字的牌楼,既庄重古朴又散

发出浓重的书香气。大门两侧各有一排石柱,对称的结构显得整齐统一,突出了大学作为修学之地庄重严谨的特点。

由于武汉大学坐落于珞珈山上,所以寻访武大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爬山的过程。在走向武大老教学楼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武大从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学生宿舍。整个宿舍楼依

山势而建,排列于上山台阶的两侧。楼体用砖

和条石砌成,上面覆盖着青瓦,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而墙面上的花纹却是欧式风格,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

武汉大学图书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悠久的历史使得这座图书馆的人文气息异常浓厚。青绿色的瓦片、灰黄色的墙体再加上精巧的飞檐,无一

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那迷人的风采。在老图书馆两侧是武大曾经的文理楼,放眼望去,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光,回到了百年前的武大。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坐落于武汉喻家山麓,东湖之畔,被誉为“森林大学”,由此可见这所大学的面积之大。在参观华中科技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参观了这所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体育馆。学院一楼大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学生作品,在开拓我们眼界的同时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学校的光谷体育馆是一个现代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从外观上来看,设计简洁大气,与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从一个侧面体现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共20页)

更多推荐

历史,建筑,保护,武汉,文化,价值,旧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