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维修工作感悟及心得体会
工程维修工作感悟及心得体会1
说说维修前的心理准备工作,虽是务虚,却也必要。我想要想做好维修工作,除了相应的知识准备以外,要有“三心”――信心、细心、决心。 1. 信心
无论多么复杂的设备,只要是人造的,就一定能修。很多刚刚进入此行当的工程师信心很差,总觉得那么复杂的设备而且还是进口的,咱们怎么能解决得了呢?万一把故障扩大了怎么办呢?找厂方得了,自己还闹个轻闲。要知道,做好维修工作首先要迈出的是敢于动手的第一步。对简单的设备不要忽视,对复杂的设备不要胆怯,这样才能有工作的基础。 2. 细心
敢于动手了,并不一定能把设备修好,在具有一定的知识的情况下,还需要有极度的细心才能发现故障。做维修最忌讳的就是把聋子治哑巴了――故障扩大了。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仔细,没有其他的办法。维修其实和医生看病有相似之处,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故障,是否解决得了那是另外的问题了,可以这样说,找到了故障至少成功了70%。细心
要求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现象,从中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的人肯定做不好这行的。讲一个成功的例子吧:一台进口设备,出现了故障,连厂方的工程师都解决不了,最后只好换主板。问题是这台设备急用,厂方的主板要2个星期才能到货。我拿着那块板子看了10几分钟,忽然发现在某个集成电路的两个管脚之间有一小块很难看到的类似松香的东西,用探针一量,居然有1K左右的电阻。我用棉签蘸着酒精把它擦掉了,OK了。厂方的人包括医院的人都说我是蒙上的。我不服气:没有极度的细心怎么能发现呢?后来有一个单位的电梯坏了,怎么也修不好,把我请去看看,恰好又是类似的问题,这次是一个焊接时甩落的小锡珠卡在一个集成电路的管脚中了,造成时有时无的故障,这种毛病我想是所有工程师最头疼的。这件事以后,很多人都服气了,不再说我瞎蒙了,毕竟瞎猫多次遇见死老鼠的事情非常罕见。 3. 决心
不要轻易说放弃,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坚信:只要我想做,就一定能做好。我修的第一件大型设备是一台彩超,那时是我们医院最贵的设备,100多万。当时厂方索价7万元,备件1周以后才能到货。且不说7万元是否黑心,哪个医院能忍受1个星期没有彩超?市场、声誉损失巨大。后来我和主任说我想试试。我叫了一个电工跟我一起去的。打开机箱,发现彩超的复杂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平时没有故障,没人让你拆开机器研究其结构的,
我低估了问题的难度),20几块板子一字排开,每块板子都有两本杂志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全是零件,而且是两面焊接的,关键是没有技术资料,就算是有也来不及看了。我问那个电工:怎么样,咱俩能弄好吗?他说了句让我血脉贲张的话:“咱们争取今天就弄好”。大约用了1上午,发现一块电路板上的一个电阻烧了,我们俩兴奋极了,赶紧买了换上,一通电,又烧了。接着查,发现这块板子上的5V和0V之间短路了。肯定是其间的退耦电容短路了,但是在板子上并联的退耦很多,看了半天,没发现有明显变色的电容。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拆掉一个,量量,短路,再拆一个,再量量……真是皇天有眼啊,拆到第三个的时候,不短路了,换上一个电容,OK了,看看表,下午3点半。然后去喝酒庆祝。 下面谈谈技术层面的东西
1.好习惯比好技术重要。拆下的螺丝要放到可靠的地方,拆下电线之前要先做好标记,千万别相信你的记忆力,也别相信图纸上画的,很多时候,上面画的和机器本身不一样,贸然拆下,等装不上了就抓瞎了。绝大多数设备科里的螺丝是越修越多,设备上的螺丝是越修越少,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得改正。
2.设备中最容易坏的是电源,其次是阻容元件和功率器件,在维修之前,要对自己说:集
成电路肯定没坏,就是坏了也没法修。电阻坏的现象是断路,电容坏的现象是短路。实在猜不出哪里坏了就先量保险是否有问题,然后看见什么个头大就量什么――之所以做得很大就是因为发热高吗,发热高肯定容易坏,绝对没错。fpga、dsp之类的元件就不要试图去换了,换上了新的也和原来的不一样,没法用,那里面的结构是加密的,别想读出来,甚至普通的gal器件也不要去试。4层以上的板子如果阻容元件没坏就不要再修了,去做点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吧。注意板子上写有f字眼象电阻的东西,那极有可能是fuse,很容易坏的。
3.如果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同时坏了要抢着去修进口设备。这是个小秘密:进口设备无一例外的比国产设备好修,修好了肯定是露脸的事,保不齐会一举成名;即使修不好,咱也有说道:进口的吗,又没有技术资料。领导会原谅你的。你要是摊上国产的设备,算你倒霉:修好了是本份;修不好肯定会挨骂的――怎么一个国产的简单东西都修不好呢?干什么劲儿啊?回家算了。他们哪里知道修国产设备的艰辛啊!这里我想多说几句:进口设备的设计一般都很精良,大多是模块化设计,机箱也容易打开,里面条块清楚:这里是电源、这里是放大、这里是信号处理、这里是输出,很快就能查到问题。虽然本人很讨厌日本人,但鬼子在这方面做得真是好,很多时候,一把小改锥能从头拆到尾,非常顺手,修理这样
的设备是一种享受,德国的也不错,美国的就差一大截子,虽然说可维修性设计的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再看看国产设备的情况吧:想起来我就想骂街,设计者使我想到了从森林里跑出来的野猪:机器里面乱糟糟的一团子,粗制滥造,飞线成堆,电线基本上不标号,万一断了一根让你没法查。我曾经修了一台著名的频谱仪,为了把面板后面的电路板拆下来,我得先从低下的轮子拆起,然后一路拆下来,直到大卸八块。动用了各种改锥,扳手,钳子。我数了一下:拆下的螺丝总计14种,40个,这还是人干的活吗?我甚至对他们公司的人产生了悲悯之情:每天装配这种东西,多痛苦啊!每月给我10000块我都不干。有一天遇见他们公司的一个工程师,跟他开玩笑说:你们的东西是猪设计的,王八做的,傻逼买的,狗去修的。其他的国产设备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的医疗设备始终处于医疗设备市场边缘地带,成不了气候,主要是因为不负责任的人太多造成的,是整体的腐烂,而不是某一个公司的问题。做不好有两个原因:一是确实做不好,一是不好好做。我们通常属于后者。一句话:我们的人品低下,道德败坏,只能生产破烂。
4.我从来不修电源,尽管电源的故障率很高。因为我对开关电源的技术一窍不通,而且我也不十分想学,这是我技术的断门之一。我的做法是把各种设备的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做记录,坏了就换国产电源,很方便。国产小功率电源是国人制作的少有的好东西之一。
我们曾经买了台设备,保内就坏了3个电源,后来换了国产的,4年了,没出过问题。这里我得提一下新星公司的电源,实在是太棒了,这些年买了几十个了,有的甚至超限额10%使用,一台都没有坏过。不是给他们做广告啊,只是有好东西得介绍给大家。
5.至少要有一本ttl手册和一本cmos手册,英语也得差不多,最好随身带上电子字典,会对维修有很大帮助的。现代医疗仪器的自诊断功能和故障显示都很齐备,维修很大程度上是读懂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基本的集成电路手册有助于你在没有电路图的情况下猜测某块电路所完成的功能。试想一下,拆下电路板,里面的集成电路一块都不认识,那就难于下手了,总不能全靠碰运气吧。维修终究是借于技术和运气之间的活动。
6.别迷信厂方的技术人员,他们不一定是高手,泛泛之辈很多,也符合枣核分布(但通常他们英语很强,这就不奇怪我们的大学里的学生学语言比学技术要卖力气得多)。除了换板子几乎什么都不做,反正是医院出钱。要是修板子则是即费力气又少挣钱,傻子才干呢,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和个人的道德水平无关。而且他们只有一个目标――保障开机时间,至于花多少钱,那是医院的事情,和他无关。我做维修工作10年,见到的厂方工程师有好几百号了(外企公司),做芯片级维修的,一个都没有。他们通常对机器整体把握比较强一些,
见识的故障多一些,其他的也没什么了。三无的故障最好修,一般都是电源或保险的问题,就别找他们了,除非你钱多烧得难受。时有时无的故障我们最头痛,他们也头疼,但他可以带一大堆板子来换,他们把这个叫做step by step,这个优势我们没有啊!这回我们就没辙了,伸出脑袋任人家宰割吧。

更多推荐

设备,维修,故障,没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