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画栋雕梁 愿筑广厦万间
——专访上海鸿图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姚玉麟校友
姚玉麟,1981年进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工作。现任上海鸿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厉兵秣马,浦东展“鸿图”
30年前,姚玉麟从未想过中国的建筑行业在21世纪会演变成如今的格局,“房子”成了中国人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茶余饭后的热点“谈资”。而如何做到设计创新?什么是好的建筑产品?是姚玉麟一直竭精追寻的命题。
“我初涉建筑房地产开发领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内很多人对房地产是没有概念的,更别说设计了。那个时候中国有两个地方特别火,一个是上海浦东,还有一个就是海南。” 在上海鸿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姚玉麟给我们讲述了他与建筑、与设计的不解之缘。
1992年,当时的姚玉麟还是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以下简称“化三院”)的建筑工程师。那年,刚刚建立的浦东新区中石化开发办拿了一块3000多亩的开发地,让化三院帮忙规划设计,化三院的领导想到了喜欢民用设计的姚玉麟,就这样,一心想做民用建筑的姚玉麟从重庆直接飞到了浦东。
“我一直就想做民用建筑,当时在重庆做的是工业项目建筑设计,一听上海这边有机会,就赶紧和院里联系来了上海。”姚玉麟说,脸上的笑容表达了对自己抉择的肯定。后来,化三院准备在上海设分院。一个土建部的主任工程师、一个经营部退休的老同志、一个司机和姚玉麟,成了化三院上海分院先头兵。
“当时什么也没有,唯一的资金就是每个人以出差的形式借了3000块差旅费。”姚玉麟边回忆边说,脸上不时流露出对当年那些艰辛经历的怀念,“第一次租办公室的钱还是当时我们四个人给立邦涂料设计了一个单身宿舍楼。我搞建筑,朱老搞结构,经营的老肖画电气,齐心协力赚了5万多设计费。我们就用这个设计费开始租房子、搞分院的。”
分院成立时的办公地点在浦东高桥石化,而在分院成立之初的四年里,他们搬了三次家,从浦东高桥石化一路向西到徐汇田林。直到1996年,分院效益好了,他们才买了400㎡房子,结束了租房办公的日子。经过几年的发展,化三院上海分院步入成长的轨迹,姚玉麟和同事们赤手空拳在上海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可2002年,上海分院被纳入到了化三院股份制改革的行列。姚玉麟又面临着选择,该何去何从?“如果留在改制后的公司,我就要搞工业建筑或者从事管理工作,这些好象跟我的兴趣不符。最终我还是放弃了,我还是想做一个建筑师。”姚玉麟潇洒地说。
离开化三院上海分院后,姚玉麟又像12年前一样:租房子、招兵买马,一切重新开始。2004年,他和几个合伙人成立了上海鸿图建筑师事务所,“我们申请到了建筑工程行业建筑设计甲级资质”。
“即使是整夜整夜地设计、修改,被折磨得很痛苦,我也很享受设计的过程。特别是有挑战的投标项目,我很快就能投入进去,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姚玉麟说。公司的作品复旦金融创新园、安亭国际汽车市场、承德世纪城、松江新城商业广场……这些建筑中似乎都还保留着姚玉麟设计时热情的温度。
从起初的上海鸿图建筑师事务所到现在的上海鸿图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姚玉麟用了10年的时间。如今的上海鸿图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已是上海市著名的民营甲级建筑设计公司之一,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公司拥有正式员工140多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5名、工程师18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8名、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4名。所承接的项目遍布全国17个主要省份。
姚玉麟的“设计”人生
“设计没有止境,唯有不断创新。”这是姚玉麟对客户的承诺,也是他对自己和对员工的要求。
姚玉麟说,自己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起初对设计没有什么概念,以为做建筑就是盖房子的……“记得大学第二学期,课题设计是亭子。正好有天回家吃饭,我问父亲该如何设计?他是安徽建工集团做概预算的,他告诉我,他在施工单位上了一辈子班也没搞清楚设计和建筑的关系。”姚玉麟说,“其实不仅我父亲,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真正懂建筑,国内建筑行业对设计不重视,也没有多少理论。”正是因为那次与父亲的对话,他开始全身心地思考“建筑与设计”的关系,且一以贯之,不断践行。
1981年,姚玉麟考入我校建筑学专业,仅凭在招生简章上看到的一句话:“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在合肥工大的专业学习,使他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民用建筑设计。姚玉麟说,建筑设计对他来讲开始是一个专业,后来是一个谋生手段,而现在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什么都讲创新,建筑设计亦然。但究竟如何去创新,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建筑是一种空间形式的表达,它不单单指风格、造型等形式上的东西,更重内部空间的
使用,而且这个使用是以人为本的空间,风格、造型等创新都要以这些为基础。”姚玉麟说。更多的时候,设计创新对姚玉麟来说意味着对自己不断的否定和彻夜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会想,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个?客户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于是,就不停地琢磨,反复修改,加进这一点思考,融进那一个理念,创新就这样实现了。”姚玉麟笑着告诉记者。
姚玉麟的第一个作品是安庆石化总厂技校教学楼。当时,姚玉麟刚刚毕业进入化三院。“去了化三院工作后才发现,那里做民用建筑的人很少。安庆石化总厂技校的教学楼是我花了半年的时间设计的,都是利用晚上时间画的。听说后来建成后安庆教委还把它列为了样板工程,感觉还是挺高兴的。”姚玉麟满怀感慨。
“当时独立做设计非常锻炼人,没有人教,什么都靠自己摸索学习。”姚玉麟说,“在最后要拿出方案供讨论的时候,主任还怕我拿不出来,提前打招呼让我准备。看了我的设计图后,大家开始夸我做事认真,让我做的事也越来越多。可到发年终奖的时候,我发现工作比我少的人竟然奖金还比我高,怎么回事?后来明白了,当时做在化工院里做民用建筑属于吃力不讨好型——干的累,拿的少。”
是否要坚持自己的初衷?姚玉麟的心里也曾经矛盾过。但他最终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民用建筑设计。现如今作为上海鸿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姚玉麟在自己钟情的民用建筑设计里挥洒着豪情。
“建筑设计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现在也在管理公司,但是我更愿意让人叫我姚工而不是姚总。”姚玉麟笑着说,“这样的称呼似乎更符合我对自己的定位。”
姚玉麟的公司创建之初人数少,采取团队管理的形式,大家一起搞设计。能给大家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体面的生活和快乐的心情,就是当初管理的目标。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越来越多,团队管理可能不太适合了。“后来你发现,坐电梯上楼,忽然有员工跟你打招呼你不认识了。”姚玉麟说那个时候开始,他考虑引进管理人才管理公司,“我希望他们能为公司设计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让设计师在公司的平台上自由生长,做出唯美而又实用创新的设计项目,从事的是他们理想的职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姚玉麟三句不离他的“设计”。
情系斛兵塘
无论走了多远,每当姚玉麟聊起斛兵塘、聊起工大校园,他总是兴致勃勃,许多温情的故事袅袅于怀。
“我是1981年入学的,当时建工系只有两个专业,我选的是建筑学,我们是文革后工大建筑学的第三届学生。”姚玉麟说,“当时大家认为工大的好专业有计算机、机械设计,但我们专业的几位老教授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所以我们的专业荣誉感都很强。”
谈起自己的老师,姚玉麟如数家珍。“我的很多老师都毕业于当时国内建筑学拔尖的高校,像张易生老师是清华毕业的,林言官老师毕业于同济,还有毕业于南京建工的汪正章老师,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姜传宗老师……这些老师在教学方面各有千秋,对我们也是尽职尽责。”
当时清华等八所建筑学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被称为“老八所”,我校建筑学就自称为“老九”,颇有些自我调侃的意味。但建筑学专业的老师们常教导学生:“虽然我们现在是‘老九’,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必须和它们竞争,超过它们。”
“老先生们激情澎湃,我们这些年轻人自然也是备受鼓舞、满怀信心。” 姚玉麟回忆说,“
记得当时只要有全国竞赛,他们不仅鼓励我们要好好努力,还经常陪我们画图、熬夜。他们常说,‘比赛是为学校的名誉而战’。只要我们得了奖,他们都特别开心。”
不服输,重集体荣誉感……这些通过老教授们的言传身教,在姚玉麟他们身上得到了传承,也培育了他们对专业、对学院、对母校深厚的情感。
2009年12月,上海鸿图承办了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子奖学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会议,积极为基金会筹集奖学金。建筑学子奖学基金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校友于2008年5月发起,历经一年多时间筹建而成,挂靠合肥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要宗旨是构建建筑学校友之间交流的平台,激励建筑学专业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服务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除了基金会,姚玉麟还积极投身上海校友会的工作,将在上海打拼的工大人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温馨、快乐的港湾。
提到即将到来的70周年校庆,姚玉麟感触颇多。“母校,是我们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更是一根割不断的绳,魂牵梦绕。”
更多推荐
设计,上海,专业,建筑,建筑学,鸿图,公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