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记叙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花园
吴娟
父亲给我发消息:海棠开了,你妈问要不要给你送过去?
消息下方是图片:富贵典雅、两人合围的大花篮内,一株垂丝海棠花开正艳。虬枝盘旋、花团锦簇挂满枝头的一朵朵花儿娇艳欲滴,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们在枝头的颤动,比当初从花市买来时枝干更粗壮、花儿也更繁盛,着实惹眼,让人心欢。
看我入神,身侧闺蜜瞅一眼我的手机,我立刻感觉到她口中的奶茶冲动地跳跃了几下,听见
她喉间“咕咚”一声,才算没喷我一脸:“这是啥呀?”
我知道她问的不是海棠,干脆把图片局部放大,手机递给她——海棠根部密匝匝、绿油油的,是一水儿鲜嫩的鸡毛菜!花盆放置的地方,前后左右全是整齐划一的韭菜,在这雨水充盈的三四月,估计不用三天就可以夜雨剪春韭,下锅炒鸡蛋了。
海棠是前年年前我在花市买的。温室里温度控制得好,当时连花带盆买了放在新居,春节时正好开花,浅粉娇艳、喜气洋洋,来串门的亲成朋友都说好看。可惜春节过后,花谢了叶子也蔫了,瞧着占地方,我想连盆一起扔了。母亲说:“这高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点地气都不沾,花儿都不愿意呆。让我回家,我把花儿带回家救救!”花盆太重花枝太脆,实在不方便搬运,而且母亲是年前来的,接她过来原本是想长住,可她不习惯,如今就是借花说事坚持要回家:“在这儿啥事都没有,天天大眼瞪小眼光吃饭,长了一身肉。年一过,雨一下,老家房前屋后都要长草了,我得回去看看……”
母亲要回家,我们都清楚,她就是舍不得老家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
春风拂面时我们回家,母亲大手一挥:去门口树上找几枝香椿芽,中午给你们上“时鲜”——
香椿蒸鸡蛋!我们这才惊觉为啥到处烟翠弥漫,唯独这两根光杆树仅在顶端支棱着几片嫩芽,让人不忍直视。
多年过去,香椿树下巴掌大的地方,三畦春韭排列有序、两排莴苣傲然挺立,菠菜、豌豆苗间杂其间,密密匝匝,看不见一寸黑土。见缝插针的母亲在香椿树旁还点上一排蚕豆。春日里蚕豆开着黑白相间、指甲盖大小的花儿,像极了小姑娘的眼眸,怯生生却又得意地偷偷看着我们笑。
我哭笑不得:“妈,门口种些花花草草不好嘛?”
“哪儿没花?还要专门种?我这门口一年四季都有花儿!”
是的,春天蚕豆花儿,夏天黄瓜花儿,秋天的扁豆花儿……冬天花儿倒是少,可豌豆苗、莴苣叶从雪堆里冒出头,绿莹莹地直往人心里钻,也的确是养眼养心的佳品呢。
母亲的菜园子就是她的大花园。我的海棠回去可没有资格抢占她一分一毫的土地,只能委屈地暂借韭菜一畦宝土沾点地气。
“花盆里的鸡毛菜就当是租借宝地付的租金吧。”我无奈向闺蜜解释,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很开心,在电话里一个劲儿絮絮叨叨,说这两天蚕豆花儿开了,她已经准备有黄瓜苗了……声音传来,温暖如春风拂面,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在花园里忙碌的画面……
(1)母亲为什么会说“哪儿没花?还要专门种?我这门口一年四季都有花儿!”?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日里蚕豆开着黑白相间、指甲盖大小的花儿,像极了小姑娘的眼眸,怯生生却又得意地偷偷看着我们笑。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母亲的花园”为题,有什么作用?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
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
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 )
A.读的书 B.写的文章 C.读报纸 D.好看的花朵
(2)文章末尾画线句的作用表述最恰当的是( )
A.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
B.承上启下。
C.总结上文。
(3)文中写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4)对文中第8段画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粒孕育真善美的种子
①我们一家住在湖南农业大学,紧挨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天气好的时候,常可以在附近的田间地头见到袁隆平院士的身影,感觉与袁隆平一家就像左邻右舍一样亲近。每每有亲戚朋友聊起袁隆平院士,我们一家都会因为住在袁院士的隔壁而感到特别自豪。
②2018年上半年,我决定采写一篇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业学校教书育人的故事。女儿听说我要去见袁老师,很是惊讶,像倒豆子一般地问我:“袁隆平爷爷真的就住在我们隔壁吗?他真的会见你吗?他是不是很老了?我也好想去!”在女儿的心里,袁院士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可能会近在咫尺!
③2018年5月16日大清早,我就带着女儿提前来到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坪,父女俩心情都是无比激动。在杨秘书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袁院士的办公室。袁院士见了我们,马上起立和我们打招呼,并与我们一一热情握手,当他把手伸向我女儿时,女儿迟
疑了一下才伸出手,并礼貌地问袁爷爷好。握了手,袁院士慈祥地问女儿:“小朋友,读几年级了?”“五年级。”女儿显得有些拘谨,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科学家,她还真有些蒙了。
④袁院士见我女儿身材单薄,就关心地对她说:“现在咱们国家粮食年年大丰收,不像以前了,你要多吃一点米饭,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女儿频频点头,阳光透过薄薄的纱窗,洒满整个房间,正好映照在她的脸上,整个房间溢满了阳光的味道。
⑤当我们问起袁院士在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的经历时,袁院士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告诉我们,他教书时就是一个爱“鼓捣”的教书匠。当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就决定在教学之余,真正搞点研究。在他的组织下,安江农业学校成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他们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希望地下长出马铃薯,地上结西红柿;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型的瓜种,嫁接的作物成活了,长势也不错,说起在安江农业学校的往事,袁院士兴致特别好,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⑥临别时,我和女儿提出和袁院士照一张合影,我们自觉地站在了袁院士的两侧。袁院士见状,笑呵呵地对我说:“小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才是最重要的,应该站在中间。”说完,就把我女儿往中间的位置拉,一张袁院士站在后排,小朋友居中的照片
就这样定格了。从那以后,女儿只要看到有关袁爷爷的新闻就会格外关注,俨然成了袁院士的铁粉。
⑦2021年5月22日,我参加完全省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活动,中午赶回家陪女儿吃饭,刚一开门,女儿就哭着问我:“网上说袁爷爷去世了,是真的吗?”我见女儿哭得稀里哗啦,就安慰她:“袁爷爷身体很好。”女儿见我说得很坚决,这才擦了擦眼泪说:“袁爷爷身体这么好,肯定可以活过100岁。”在女儿的心里,像袁爷爷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永远活着才对!让人悲痛欲绝的是。下午一点多,官网还是发布了袁院士离开我们的消息。那一刻,女儿正在书房学习,我知道,她很快就会得到消息,我不忍心将这一切告诉女儿,于是找了个借口,匆匆下了楼。
更多推荐
院士,女儿,读书,人家,母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