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摘要:博物馆作为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机构或场所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基本概念进行解释,指出博物馆和场所精神的关系,提出对博物馆室内空间场所精神进行营造需要定位和方法,以期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新时代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场所精神
1 博物馆和场所精神的相关概述
1.1 博物馆
博物馆是收集和展示、收藏和研究代表自然界和人类的遗产,并进行分类和管理藏品的机构或场所。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有收集保存、展览教育、修复研究,博物馆的内容多样,涵盖人类学、自然和人类历史、美术、科学、地域、专题等。
博物馆形式丰富,包括建筑、动植物园、水族馆、历史遗迹、民俗村或图书馆、表演厅、参
考厅、视听厅等。博物馆具备公益性、研究性、展览性和商业性的特点。
博物馆以推进教育和努力实现社区人民公共关系为重要目标。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调动参观者的审美倾向,最终引导参观者发现真善美。
1.2 场所精神
斯蒂文·霍尔在《锚》中提出:“如果一个特定的秩序(景观、建筑和其他物理结构)是外部感知,现象和经验是内部感知,那么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在一个建筑中是交织在一起的。两种知觉高度融合就产生了场所。”
在古罗马时期,场所精神的概念就已初具雏形,当时的人们认为,人和场所都有“守护神灵”,其本质和特征是由人和场所决定的。因此,场所精神的拉丁文GENIUSLOCI意为“守护神灵”。1976年,诺伯格·舒尔茨在《存在·空间·建筑》中首次提出存在空间,即空间意向。1980年,他在《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场所精神理论。
场所精神理论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成,或者是人为创造的场所都有其精神,这种精神运用“
守护神灵”会对人产生影响。不同于古罗马人受泛灵论影响所指代的灵魂或自然精神,诺伯格·舒尔茨所指代的“守护神灵”是空间环境的特征,主要探索空间要素对人的作用,给予空间环境中人的感受和体验感,赋予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认同和归属感。场所理论的“守护神灵”本质上是通过空间环境的特性来建立场所与人的联系,即场所为人提供适合各种活动的环境空间,人为场所注入生命和活力,两者相互认同并产生互动。
场所精神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方向感是指人们能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场所中的位置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同感是指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识程度。因为一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人们的脑海中会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对一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是指人对自身是否属于某个地方的心理感受,其形成和创造往往受到人与地方空间亲密度的影响。
1.3 两者关系
博物馆室内空间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场所,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就必须积极营造其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建立,首先需要进行营造定位,即对其本质和价值进行定位;其次需要规划营造方法,即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要素和设计内涵
的呈现达到建立场所精神的目的,进而形成人们对博物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场所精神的营造定位
2.1 本质定位
2.1.1 空间到场所
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中认为,“空间创造环境,其组织生活、行为甚至关系”。空间和场所是有关系的,但不是物理的。
场所精神的产生是因为客观物理空间与人体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其本质是客观物理空间的主观人脑建模。因此,场所是经历了“物化”过程后,具有精神属性的客观物理空间,这种精神属性就是场所精神。首先要在思想上由空间向场所转变,再在“物化”上进行定位,让人们通过运动能力、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对室内空间产生主观感受,建立人脑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场所精神的营造。
2.1.2 识别准确度
无论是在自然场所还是人造场所,人们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获得心理安全感。因此,在营造定位上需要识别准确度。
博物馆室内空间可分为地域识别、功能识别和路线识别。地域识别是指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时,能够清楚认识到该博物馆的类型和内容。这就需要基于设计要素和设计内涵,因地制宜地进行个性化设计,来满足场所的地域识别。功能识别是指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时,能迅速识别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应当结合博物馆具体要求来设计其功能,必须具有独特性。路线识别是指当参观者进入博物馆时,能够明确自己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即设计要有合理的参观路线规划。

更多推荐

场所,精神,博物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