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文本解读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编入了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该篇小说短小而精悍,情节简洁却寓意深刻。1200余字,通过对两个病人在病房中生活日常的简短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心灵的善于恶的激烈碰撞,让人们深思。
《窗》这一题目,既是指病房中用来透气,与外界相通的那扇窗户,是本文的线索。也指心灵之窗,是本文的文眼。文中的人物透过窗看外界的景色与事物,而我们却透过文中人物这扇“窗”看人性。
本文的人物设置很简单,两个病人。在文章开头没有肖像的描写,也没有语言的直接描写,也没有告知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地位或者其他。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两人的病情,突出需要卧病在床。让人们对两个人物的印象没有什么差别,感觉比白描还要朴素。环境的描写也很简单。一间病房,两张床,一扇门和一个窗户。唯一的形容词就是病房的“窄小”。仿佛不过是在白纸上简单的添加了几根线条便组成了一幅图画。这种简单,让人感觉到单调,再结合医院和卧病在床的背景,实则渲染了一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氛围。为后文对窗外景色的渴望,
珍惜做了铺垫。
全文情节的铺设自然而又巧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环环紧扣。随着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而铺展开来。
两个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度日的重病病人,又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静静地躺着。可想而知日子是多么的痛苦难熬:既无聊,又无望。唯一可做来舒缓这种压抑的,就是两人日常的闲聊。所以,就算再一般的闲话家常,也是值得珍惜的。当其中一人被允许透过窗户看看外界时,两人的不同才稍稍显露出来,一人看,一人听。透过看的人述说,一个美丽的,热闹非凡的公园展现在只能躺着的病人与读者眼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以至于没有人去质疑这些景象的真实性。只是觉得这是从窗户透进死气沉沉的病房的一道光亮,为病人带来了快乐与生气。不靠窗的人开始享受这一切,与之前的沉闷,无聊的病房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窗外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充满了生命力,已成为窗内人的希望与向往,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为之后事情的发展又做了进一层铺垫。所以,由一种愉快的享受变为羡慕,最终产生嫉妒的心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是,当想观赏窗外的渴望最终战胜
了道德与良知,冷漠地看着病友死去而未施援手时,这就触碰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此人物丑恶的一面展露无遗。
终于可取而代之,他似乎是胜利了。但此时结尾戛然而止,却是在意料之外。日想夜想的美景,却只是别人所杜撰的。自己放弃了与之相伴的病友,泯灭了自己的良知,所换来的却是一道冰冷的墙。真相浮出水面,主题在此才显现出来。死去的病人的形象突然无比高大起来。他人的崇高与善良,自己的贪婪与丑恶,两个人物形象立刻变得丰满而立体起来,两种对立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碰撞在一起,火花四射开来。此时,主人翁感受如何,是震惊?是无奈?是可笑?还是绝望?作者没有再写,目光都随之停留在了那堵光秃秃的墙上。没有结尾的结尾却更加意味深长,引起读者不断的猜测与无限的遐想,也让读者的内心更加波涛汹涌。
本文语言平实,却又精妙,将虚幻化为实,让人真假难辨,最后才会带来巨大的震撼,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意味。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窗外景色的了解来源于靠窗病人的描述,作者在一开始便使用了“显然”一词,让人感觉这些景色就是明白在那的,只是
靠窗人依景而述,一切显得特别真实。让人们坚信,这就是窗外的景色。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得知道真相后更加惊讶。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津津有味”一词的运用同样也增加了窗外场景的真实性,因为“真”才能引起窗内人的兴趣。也体现出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此时是愉快的,与后一句的“是一种享受”相对应。为后文想要靠窗的位置做铺垫。
“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再次强调了靠窗人描述的真实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描述生动而细致,更加让人信以为真。
对比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是窗内与窗外的对比。窗内病的死气沉沉,窗外是活得精精彩彩;窗内向死,而窗外向生。窗内是生病,而窗外才是生活与生命。所以,窗内的人渴望生活的希望,生命的美好,想到窗边坐坐。体现出人性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美好的。
可是两人对美好的不同追求方式形成对比,将两个人物形象凸显出来。窗内与窗外就分别代表着两人的内心世界。临窗者是无私的,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描绘成栩栩如生的画
面,与病友一同分享,排解苦闷;而不靠窗者却是自私的,想要自己拥有那一片窗外风景。对临窗者而言,窗外是动人的风景;而对不靠窗的这位病人而言,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道德的崇高与残忍的自私形成强烈的发差。
还有不靠窗病人内心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欲望发酵成为丑恶人性的过程。起初,在病友为自己生动地描述窗外美景时,从“津津有味”可看出他内心是愉悦的。渐渐的,羡慕爬上心头,随之产生了“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的想法,此时的自己还觉为有这样的想法而惭愧,可见道德和良知还处于上风。然而自私的魔鬼是强大的,愈是克制,这种想法愈强烈。最终由嫉妒转为埋怨,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想要取代靠窗人的位置。之后在一个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他的内心也只剩下了“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的怨恨,成为“盯着天花板”的残忍。最终当看到光秃秃的墙时,无疑是对残忍、自私的丑恶人性的一种讽刺。此时他的内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作者未写,留给读者想象与深思。
文章简短,人设简单,用语平实,主题却是深刻而震撼的,值得细细品味。
                                                             
                                                        2016/8/17

更多推荐

靠窗,病人,没有,生活,人性,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