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者有其屋,为什么高兴不起来
——一些面临拆迁的居民说拆迁
在人口集中、居住拥挤的旧城改造中,北京市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地安置和货币补偿等多种途径,让被拆迁居民看到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希望。一些地区在恢复老北京胡同风貌的同时,尽量保持当地居民结构和生活相对稳定,深受群众的欢迎。但最近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地区的居民在拆迁问题上却顾虑重重,意见不少。
不敢轻易言搬,难在哪里
前面地区一直是北京建筑文化、市井文化、民间文化最为发达的历史特色街区,被崇文区列为风貌保护区,经过几年东园搬迁,现在留住居民还有三千多户。为恢复前门地区的古朴风貌,同时适度降低当地的人口密度,去年崇文区出台了多种疏散安置方案,除在弘善家园定向安置外,居民还可以选择货币补偿,自行选择满意的房源;如果现有住房符合风貌保护工程整体规划,也可选择在原地生活。
相比过去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可供居民选择的余地更大了,但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新的
矛盾。据记者了解,人们反映最多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经济适用房解决安置淡一些居民认为没安居。弘善家园是紧邻东二环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作为崇文区风貌保护定向安置用房,该项目中有5000多套住房将用于前门拆迁居民“上楼”所用,3年后入住。安政策规定,凡选择弘善家园的居民,新房面积的计算被分为两部分:一是原住房面积乘上一个补贴系数后所得到的对界面接是免费的。二是余下面积由住户购买,买平方米为4900。一些低保、残疾家庭在无力缴纳房屋差价前,还可以与区房管所共有产权。
一般来说,余下面几约占新房总建筑面积的一般左右,购买需要10多万元到20多万元不等。在记者随意走访的20多户中,以退休、内退人员、下岗人员居多,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不少家庭觉得难以承受。有一堆退休老夫妻,女儿患严重精神病,十六七岁的外孙因父母去世也同他们一起生活。老人告诉记者,拆迁部门多次动员他选择“弘善”,可以置换一套三居室,但要交纳19万元,“我们全家一个月收入才3000块钱,哪来这么多钱?”他说近二年老伴和闺女住院看病不能报销的费用已经上万元了,拿19万买房?想都不敢想。
即使筹得起买房钱,人们也有很多顾虑,比如3年周转期间租房的费用、入住新房后的物业
费、采暖费,以及毛坯房简单装修和添置必备家居用品等等。异地安置可以大大改善住房条件,但经济上包括各种日常费用带来的压力和担忧使一些人望而却步,甚至成为不愿搬迁的理由之一。友人这样算账:“你照顾了我,我花了十多万,租3年房子又是几万,将来住进新房还得几万,这不是低收入家庭能承受的。如果人上楼生活水准下降了,能算安居么?”
周转期间租房费用给部分家庭增加了额外负担。人们不愿意地安置还有一个顾虑,即新房入住前,要在外租房周转3年,这也是一笔不晓得开支。留家兄弟都需要租房。哥哥一家3口足了一居室,每月租金1600元,已经超过全家月收入的一般。而3年的租金一共57600元,他说把拆迁奖励的搬家费贴补进去,自己还要掏45000多元,其弟家是低保户,夫妻两都中毒残疾,女儿读初中,经济条件更差,能租什么样的房让他们头疼。还有一户前门地区较早拆迁的居民,当时补偿了17万多元,目前租房已经两年,最近刚刚开始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公示。他们举得即使以后房子盖好了也得排队摇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再租五六年房都不定打得住。
加着接触到的居民,无论拆迁还是没财前的几乎都提到了房租问题,一些租房户挺无奈。
以为选择“弘善“并刚签了协议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她一家5口足了一套两居室,3年就是72000元。她说:“不搬,面积太小;搬吧,花钱太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就地安置符合意愿但这样“安置”让居民担心“留不住”。目前,前门地区草厂三条至草厂十条一些住户迁出或部分迁出的院落正在紧张施工,既有独门独院,也有几乎医院,有些院儿户户厨厕齐备。据一些居民讲,不愿离开前门地区的住户以后都会同意“平移”安置到这里,置换后的住房面积原则上不增加不扩大,不确定朝向。
很多人希望就地安置,但安置中的一些做法让他们担心留不下来。有户人家最初不想离开前门地区,拆迁人员领他们看了一出新翻建的房子,面积比他家目前住的房子多0、7平方米,总共20、7平方米,其中包括4平米的厨房厕所,实际居住面积反而比原住房傻了4平方米。该户想把20平方米的老房子交给房地产经营管理中信修缮后再迁回来,但同样存在厨房厕所必须进屋的问题。这样的“平移”让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如果都这么安置,非但改善不了居住条件,反而给留住居民设置了障碍。
记者发现,就地安置作为一项政策已经明确,但究竟通过什么方式,如何具体实施,很多人不清楚更无从知晓。由于安置方案不确定,政策缺乏透明度,人们一律很多,甚至怀疑
就地安置是“忽悠老百姓”,是想把当地更多的居民“挤”走,拿性爱的房子,四合院卖钱,部分居民因此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安置也要安居,居民想什么?
旧城改造与拆迁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既有历史因素的就给,也有显示矛盾的冲突。风貌保护,兼顾居民结构及生活的相对稳定和被拆迁人的承受能力;改善居住条件,也不能一味依赖,把所有困难都推给政府。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减少改造拆迁过程中的阻力值得研究。采访时,不少居民对拆迁安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提供现房房源,避免搬迁周转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居住在前门地区的多是中低收入家庭。从居民自身讲,他们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更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现房。人们认为,既然外迁是主要的安置途径,就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显示处境,首现建设安排好安置用房。有现成的房源,不仅能降低因周转租房增加的生活成本,减少负担,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期房质量的怀疑,让群众真正能够安安心心地搬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旧城改造的顺利推进。居民反映,现在房子没盖好不具备搬迁的条件,可是为了东园拆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居民也被搞得人心惶惶,难道风貌改造紧迫到比老百姓安居还重要?一些居民
还建议家的大房源中廉租房的比重,通过适度补贴,少量租金,让一部分经济困难有愿意尽快改善的家庭能够搬得起,迁得走。
二、 就地安置立足实地实情优先考虑改善居民住房。对于愿意留住当地的居民,考虑上学、上班、就医等显示因素更多一些,觉着能“凑合着住”,生活成本也低。这幅分人以中老年居多,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家庭为数不少。他们认为,随着以后子女通过申请经适房等途径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后,住房条件会逐渐改善,走不如留。但有些实际问题希望能得到妥善解决。
1、 自建房。前门地区多为公房或单位房,户均面积20平方米,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又没机会福利分房,自建房现象相当普遍。居民认为自建房虽然不美观但百姓生活确实需要,能否纳入统一修缮的范畴?影响胡同界面风貌和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自建房应当拆除,住户也可以动员迁出。但普通院楼的改造应该更多的考虑居民的时机居住需求,对居民的自建房经过同意规划建设后尽量保留,这在其他区已有先例,比如西城、宣武、东城等区在对一些互通的改造中,不仅整修院落翻建住房,还改建各家的自建房,虽然改建要收取一定费用,但群众能够接受。这种做饭值得借鉴,也是可行的。
2、 就地安置。居民们说,过去总是拆迁,把房子拆了,居民只能伴奏,无论是胡同还是胡同里的居民谁都留不住。现在是走是留尊重群众的医院,这才是以人为本。但是就地安置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怎么才能更合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怎么处理好与风貌保护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应该多听听群众的反映和意见。他们建议,那些既有迁出也有留住的居民院落,能否制定一些办法,将改建后的空房首先用于改善院内其他留住居民的住房条件。户厕如愿应依据住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院子空地面积足够,或可腾出一间房子可以改造成户厕,没有必要户户带厕,平房院落不像楼房,更不是供外人参观的,不如节省面积环节群众生活继续问题;如果必须配套,包括厨房在内也不能挤占住房面积。厨厕面积可以通过与自建房面积部分置换、部分有偿提供等多种途径来解决。
三、货币补偿便于自选合适房源关键是公开透明合情合理。有些居民更倾向于通过货币补偿自选合适的房源,但对目前补偿标准“太低”不能接受。他们认为前门地区也算“皇城脚下”,应有合理的补偿标准,现在很多家庭住房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按一平方米2万元不长也不过是五十万元,让人盗哪去买房?想前门地区这样的地段,货币补偿究竟应该多少?评估的合理不合理?同城区其他地方哪些可比哪些不可比?应该让老百姓心里清楚。居民说,政府有政府的难处,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困难,“即使不能太合适,也不能太不合适。
”拆迁中补偿标准不一样也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有个居民告诉记者,他提出每平米补偿4万元都谈不下来,认识的一个人4平方米的小房却补偿了20多万元,这和6万元一平米,差距这么大,依据是什么?
更多推荐
居民,安置,拆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