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台州书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2.台州书画院方案调整批复文件。
3.台州市书画院设计任务书。
4.台州市规划局批复用地红线。
5.建设单位提供的基地基础资料。
6.国家及地方有关设计规范、规定。
二、工程特征
1.项目性质
台州书画院是集展览、陈列、办公、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建筑,建筑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台州市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
2.建筑地点及周边环境
台州市画院位于台州市中心区,白云山路北侧,联通公司东侧,建设用地19540.00m2,合29.3亩。场地比较平整,用地标高在黄海高程3~5米之间。该地块交通便利,依山而居,是书画院建筑的良好建筑用地。
3.建设规模
台州书画院总建筑面积11422m2,由展览、陈列、办公部分及联谊中心两部分组成。展览、陈列、办公部分建筑面积5132m2,其中展览、陈列占3455m2,办公部分1677m2。联谊中心部分建筑面积6290m2,有客房56间,床位110个。
三、设计构思
1.总体设计思路
1)形式与内涵
建筑是文化构成最直接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绘画、书法、篆刻,往往写意讲究意境二字。因此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以求心境的充盈、静虚、不着世尘,达到形成与精神世界的完美统一。因此,在对书画院的形式考虑中,并不刻意的追求精巧的细部、强烈的形式感对视觉审美的冲击,而是更多关注个人在浮躁都市中寻求简明与安宁的心理,突出建筑的可识别性以及内在空间的纯粹与丰富。
文化的内涵源自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升华,而建筑的内涵来自处于空间中的人在时空转换中感受与领悟。在认真思索了书画院这一综合性文化建筑本身所诉求的内向性之后,对书画院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以及各建筑单位所组合成的内在院落关系进行了反复的推敲(详见空间分析图),最后确定在整体布局上借鉴古典园林以小见大,虚实错落的表现手法,以一组引入中庭的方形实体围绕一中心庭院来组织空间,以主庭为界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对建筑群进行控制;同时用一系列曲折周回的行进路程将各建筑串接起来,形成空间的深邃,以求园林的趣味性。
纵向以建筑用地东侧的进山小路为引导,依山势地形将建筑界面作阶梯状折线处理,商场
及联谊中心的入口设在路的西侧。横向以主庭为界分为南北两侧,将联谊中心客房部份安排在北侧,远离陈列展示与行政区,依山而筑,与水相邻,使其保持相对的私密性;南侧作为公共陈列与展示部分,以其强烈的内向性意境保证建筑在正立面的纯净庄重。这种纵横相错的布局使得各功能区有分有合,相互呼应。
2)和谐和个性
建筑并非孤立地生长在城市中,它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更需要与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相统一。
从地域环境来看,台州东临海滨,西峙括苍,南以雁荡为屏,北有天台绵亘。山海雄奇,人文渊蔽,地域个性刚方不折。从城市发展来看,台州是一个新兴的组合型城市,建筑体形需要表现文化建筑的时代感与标志性。从周边环境来看,规划用地西侧的联通公司新楼造型现代通透,有着较强的商业气息;北侧的白云山舒缓青翠,可借作远景。
因此在总平面布置中将建筑西南角即行政办公入口作出凹处理,退出绿地与停车场,取得与联通公司新楼的较好的平衡,而在主入口的东南布置大面积的树林,与山体相呼应,使
整个建筑群落成不规则的品字型,在设计意图上,突出表现建筑丰富的体形特征和个性特征。
在主立面以平缓的直线,简洁的块体和石材面来表现台州式的沉着、硬朗。外观采用灰白的主调色彩与联通的轻盈感调和,同时使建筑与蓝天、碧山及翠树的外环境融合,以其方正、内敛的气质体现公共建筑的庄严感。将书画院素净与静逸的外形与室内外错落有致的树木、林地映衬,表现其文化建筑纯净的书卷气。
3)内向与外向
内向布局的特性是内聚、收敛,而外向布局是离心、扩散。当把这两种布局有机组合之后,空间使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生动。
书画院作为综合性文教场所,功能诉求较为复杂,因此将展示展览、陈列、行政办公、商业用房、联谊交流等区域分成尺度适宜又相对而言较为均衡独立的“岛”。各岛均在内部围合成风格各异的院落或空间,形成一系列朝向庭院的房间,使得内部景观有其内向的自足性,也使不同性质的人群在各单体的内循环流线中相对集中,避免相互之间干扰过多。
同时这几个建筑群与穿插曲折的长廊又围合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突出环绕布置的建筑所体现内聚和内敛的感觉。相对于各个内庭的内敛宁谧,这一较大的室外庭院可以求得更多的外向开阔感与通透感,能较好地兼顾人在建筑内部与外部不同的景观效果。建筑内部多个院落空间也有助于营造内景恬静雅致的意境。
4)重复与变化
在总体构思中,为了使阳光深入建筑内部,带中庭的四合性建筑被重复地运用,使这一语言要素变为建筑的一种象征。因各独立功能区在其内环境主题与空间布置的不同,建筑单体的个性迥异。每一次的重复中都包含变化,这样,建筑群落在重复中有了变化中的统一,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神秘感以及易识别性。
2.设计细节
1)亲切质朴的石材
台州夏季多台风暴雨,由饰面的耐久性与坚固性要求看,石材是上选。外立面以灰白石料为主,极简洁地装饰以一排清水混凝土柱,造成细节上的节奏感。石材自然厚重的质感能
较好地表现建筑形体的抽象性,不会消弱建筑的体积感与坚实感;质朴的灰色会随四季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黄昏的温暖,雪雾的冷峻,晴爽的明朗,自然光的投射,树木疏扶的影像,具有一种无为而为的特征。
2)入口——由内而外的过渡
建筑主入口位于凹入的东南侧,以一面石墙避开视线的干扰。入口前面以一片参差错落的树林作为标识,既与建筑背后的青山遥相呼应,又突显出一方正的小空间,既强调入口,又提供了由内而外的过渡空间。早晨,这个入口将被光照亮,而黄昏时,它就隐在一片暗影中,而它后方的池塘石墙将反射出强光,照亮入口的一角,使其有种难以言语的戏剧感。
而外环境中平缓的水面,下沉走道边的座椅,尽端的乔木与草坪,为行人提供驻足休憩的场所末端的台阶,也使参观者在进入建筑内部时引导暗示一种平和静谧的气氛。
3)欲扬先抑的空间流线
宁静的入口,暗长的门厅,视野尽端明亮平缓静富有禅味的一面小池,转折之后又是豁然
开朗的中庭,然后上到二层幽静淡泊的陈列厅。这一系列的空间转折,目的在于逐步滤去处在尘市的忙乱与喧嚣,使心灵自然过渡到平静宁和,融入书画院的内在气氛。在开敞与封闭、虚与实之间的对比中造成内部空间深远的意境。
4)山水相济的情趣
书画院北侧背倚椒江八景之一“白云远眺”的白云山西麓。因此在建筑的内外布置了大量的水面,使院景获得朴素自然的情趣,层次分明且内外呼应。水似乎由山脚岩石流出,在中庭中汇成一曲折开阔的池塘,点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亲切,而入口尽端的水院小景又与室外平缓的水面一脉相承,使山水相映成趣。
5)充分的自然采光
在设计中尽量采用日间自然采光,大量采取天井、落地窗、天窗及采光井等自然采光措施,使室内环境更富活力。展示部分利用天窗,并与采光井相结合,由顶端采光,避免大面积开窗造成的眩光,通过格栅过滤形成柔和自然的光线。中庭与大量落地窗的采用使大量的自然光线被引入室内,使空间更为通透。
6)多个入口和曲折的交通线提供了顺向与逆向的多种参观路线。既宜静观,也能在运动中感知空间景观的变化,多趣味点和动线的布置,使参观者在进行驻足之间得到心理对多变空间的满足。
7)便捷的物流线
为了便于陈列品和展品的管理与运输,在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布置了两处出入口,避免运输线路过长造成的不便,提高展品布置的效率。同时,将后勤服务入口安排在建筑群的最北端,且相对独立,避免了其对行政及主入口的干扰,使建筑功能层次清晰。
8)细节的趣味性
细节是建筑品味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如在设计中注重廊柱伸入水面时柱墩的设计,在混凝土墩基上辅卵石,天真朴实;在入口小池中设置一雕塑,以及在陈列厅的转折处开设角窗,使参观者借自然景观得到环行空间中的方向感。
总之,本设计注重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融汇,合理布局,在平实的外在与内在流动转折极富变化的空间的对比中,达到步移景异、一转一深、虚中有实、深远空灵的意境,
意在空间与光影上创造更多的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
对台州市书画院的设计是对建筑形式与内在相互关系的一次探索,期望建筑不仅仅是身体的蔽扩所,也是心灵的归宿之地。
3.功能分区与剖面设计
1)展览陈列部分
一层:包含展厅(810m2),报告厅(283m2),商店(267m2)。其中普通展厅层高4.5m,通高展厅层高8.4m,商店层高3.9m,报告厅呈阶梯状,局部层高有变化。
二层:包含恒温恒湿陈列室(320m2)及普通陈列室及展厅(712m2),层高均为4.5m
2)联谊中心部分
地下室:总面积977m2,层高4.2m,全部为后勤用房。
一层:包括大堂及茶室(693m2),商务及办公(192m2),餐厅及厨房(790m2)。其
中大堂局部通高,层高8.4m,其余部分均为4.5m
二层:包括客房及会议室(543m2)。其中客房层高3.4m,会议室层高3.9m
三层:均为客房,层高3.4m
3)行政办公部分
一层:包括库房、车库、藏品库、办公入口门厅,其计560m2,层高4.5m
二层:包括办公及创作室,层高3.4m
三层:包括办公及创作室,层高3.4m
四、建筑装修材料表
1.外装修
1)外墙以干挂花岗岩为主,局部采用斩假石,灰色同质砖,花坛、荤边、勒脚采用斩假石。
2)外门窗均采用黑框彩钻窗,普通白玻,内门采用木门。
3)屋面
上人屋面:  A、凿毛花岗岩面层
            B12水泥砂浆粘贴层
            C40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4@200×200双向钢筋网,按轴线每间分仓,缝宽20,缝内防水油膏嵌实
            D25厚聚苯乙烯板保温层
            E、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F20125水泥砂浆找平(压光)
            G、煤渣混凝土找坡1%,最薄处40
            H、现浇屋面材
不上人屋面:A40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4@200×200双向钢筋网,按轴线每间分仓,缝宽20,缝内防水油膏嵌实
            B25厚聚苯乙烯板保温层
            C、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D20125水泥砂浆找平(压光)
            E、煤渣混凝土找坡1%,最薄处40
            F、现浇屋面材

更多推荐

建筑,空间,入口,书画院,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