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祛除湿⽓?教你每天⼀分钟,轻松祛除体内湿邪!
中医常说:“千寒易除,⼀湿难祛”,湿⽓为“万恶之邪”。
很多⼈发现,⾝体没⼤⽑病,却总感觉不对劲:四肢沉重、⼝⼲泛苦、吃什么都没胃⼝,⾝材虚胖⽔肿……其实就是体内有顽固湿⽓惹的祸。
湿⽓的形成
现代⼈普遍湿⽓重,胖⾆、齿痕、⼤便不成形粘马桶、头重脚轻、浑⾝乏⼒、肥胖......
这⼀切⼀切的原因,都是湿⽓重的表现。尽管很多⼈都想尽办法除湿,但中医却有“千寒易除,⼀湿难祛”之说,那究竟现代⼈为啥湿⽓重呢?
01
重⼝味⾷物
现在很多⼈都⽐较喜欢在外⾯吃饭,⽽餐厅为了招揽⽣意⾃然会在调料上下功夫来帮助提升菜品的⼝感,
这样⼀来势必就会出现加⼊太多调料的情况,⽽⼈如果经常这样吃的话,⼝味⾃然也就会变得更重⼀些,时间⼀长肠胃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体当中的⽔分就没有办法通过正常代谢排出去,从⽽导致湿⽓重问题出现,所以建议⼤家在平时⼀定要饮⾷清淡⼀些。
02
不想运动
很多⼈⼀说起运动就会以⾃⼰没有时间为借⼝拒绝运动,但是,如果⼈没有经常运动的话,⾝体当中的⽔分是没有办法得到较好清除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体当中的湿⽓变得越来越严重。
03
⾎⽓不⾜
如果你本⾝⼝味清淡,⽽且也喜欢运动,依旧有体内湿⽓太重问题出现,
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你就要看是不是⾃⼰存在⾎⽓不⾜问题了,这个时候可以尝试多吃⼀些补⽓⾎的⾷物来帮组改善,⽐⽅说吃红枣或者桂圆等等。
祛湿
祛湿的⽅法
湿⽓属于中医病因⾥的六淫(风,寒,湿,燥,⽕)之⼀,湿性粘滞重浊,容易损伤阳⽓。
简单的来说就是,湿⽓好⽐我们⾝体产⽣的垃圾,不及时调整必然引起⾝体各⽅⾯的问题。
艾灸
艾灸
艾灸主要针对湿寒体质的。
常见取⽳有阴陵泉、解溪⽳、⾜三⾥、中脘、合⾕和关元等⽳位。
泥灸
泥灸根据风、寒、暑、湿、燥、⽕六淫所引起的不同症状,能使⼈全⾝表⾯⽪肤红润,⽑孔扩张,让药物迅速进⼊⼈体,循经⽽⾏,
内达脏腑,由表及⾥产⽣效应,起到疏通经络、温补经络、活⾎化瘀、祛风散寒、排寒袪湿、清热解毒、消肿⽌痛、调整阴阳、协助睡眠、通⾏⽓⾎、濡养全⾝等。
艾灸
按摩五⼤⽳位祛湿
通过⽳位按摩来排湿既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也⼗分简单易学,在家就能⾃⼰动⼿祛湿。⾝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关注“针观天下”微信公众号,轻松学习中医知识~)
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间联线的交点处,⼤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时活动颈部,不动的⾻节上⽅即是。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神阙⽳
位置: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涌泉⽳
位置:⾜底,⾜前凹陷处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跟连线的前三分之⼀处,于⾜底掌⼼前⾯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位。
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关注“针观天下”微信公众号,轻松
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关注“针观天下”微信公众号,轻松学习中医知识~)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阴陵泉⽳
位置:阴陵泉⽳为祛湿要⽳,位于⼩腿内侧,在胫⾻内侧髁后下⽅凹陷处。采⽤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往膝盖⽅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的部分。
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更多推荐
出现,帮助,刺激,膝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