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看书
1.3 一个紧固螺栓使用后出现塑料变形(伸长),试分析材料有哪些性能指标没有达到要求?看书
1.4 布氏硬度法和洛氏硬度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库存钢材、铸铁轴承座毛坯、硬质合金刀头、台虎钳钳口各应采用哪些硬度法来检验其硬度?
布氏硬度法:试验结果准确,稳定,但测量费时,压痕大,故不宜测试薄件或成品件,适用于HBW值小于650的材料。
洛氏硬度法:洛氏硬度测试操作简单,效率高,压痕小。不损坏工件表面,适用于大量生产中的成品件的检验。但由于试验的压痕小,易受金属表面不平或材料内部组织不均匀的影响,因此测量结果不如布氏硬度高,一般需要在被测量表面的不同部位测量数点取其平均值。
1.5 什么是疲劳强度?对零件的使用性能有何影响?
材料在N次对循环疲劳载荷作用下不致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或疲劳强度。疲劳强度越高,其机器零件在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动载荷的作用下工作时间越长。即应力循环周期数越大。
2.1 解释下列名词:晶格、晶胞、晶粒、刃型位错、晶界、合金、组元、相、显微组织、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固溶强化。
晶格:把每一个原子假想为一个几何结点,并用直线从其中心连接起来使之构成空间架构。
晶胞: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在晶格中就存在能代表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粒:多晶体上许多位向不同,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
刃型位错:晶体中某处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晶界:位向不同的晶粒间的过渡区,在空中呈网状,其宽度5-10个原子间距。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独立的单元。
相:合金中近体结构与化学成分相同,与其他部分有明显分界的均匀区域。
显微组织:用金相观察法,在金属及合金内部看到的相的大小,方向,形状,分布及相间结合状态。
固溶体:合金在固态下有组元间相互溶解而形成的相。
金属化合物:新相的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则新相是组元间形成的化合物。
固溶强化:晶格畸变使晶体变形的抗力增大,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
2.2 金属的常见晶格有哪三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参数有什么特点?
体心立方晶体结构
原子排列:原子位于立方体的顶点和中心 晶格参数:a=b=c, а=β=γ=90°
面心立方晶格
原子排列:位于立方体的顶点及各个面的中心 晶格参数:a=b=c, а=β=γ=90°
密排六方晶格
原子排列:六方棱柱顶点,两底面中心,以及内部三个 晶格参数:用底面正六边形的边长a和两底面之间的距离c来表达,两相邻侧面之间的夹角为120°,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90°
2.3 什么叫晶体缺陷?晶体中可能有哪些晶体缺陷?它们的存在意义?
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不是完整的,一般具有缺陷
点缺陷:点缺陷的存在会使晶格发生畸变,从而使及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电阻增大
线缺陷:线缺陷存在会使金属强度大幅度提高
面缺陷:面缺陷的存在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同时还使塑性、韧性改善,称为细晶强化
2.4 纯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有何异同?
纯金属与合金晶体大都属于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纯金属是由单一原子构成的,而合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5 说明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和莱氏体在晶体结构、组织形态及性能方面的特点
铁素体(F或α):c固溶于α-Fe中形成的,呈体心立方体晶格,塑性好,质软,强度硬度低
奥氏体(A或γ):c固溶于γ-Fe中形成的,呈面心立方体晶格,高温组织,强度比α高得多,塑性,韧性好
渗碳体:铁与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晶格结构的间隙化合物,条状、网状、片状粒状等,质硬且脆
珠光体(p):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较高硬度,良好的塑性,韧性
莱氏体:奥氏体和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质硬且脆,强度高,塑性差,抗压性好 2.6 看书
2.7 对某过共析钢进行金相检测分析,其组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其中珠光体占93%,问此钢的碳质量分数
由珠光体的Wc=0.77%,渗碳体的Wc=6.69%→此钢Wc=0.77%×93%+6.69%×7%≈1.2%
5.3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各起什么作用
塑料一般由合成树脂和添加剂组成
1合成树脂
树脂是塑料的主要部分,也是塑料中能起粘接作用的部分 并使具有成形性能,树脂在塑料中的含量占40%-95%以上
2填充剂
填充剂也称为填料 在塑料中主要起增强作用,有时也可以赋予塑料一些树脂所没有的新性能 如许多塑料加入填料之后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物理 化学性能,减少收缩率和降低成本
3增塑剂
用于提高树脂的可塑性与柔软性的添加剂,其作用是在大分子链中加入低分子物质 使大分子链间的距离拉开 降低分子间的作用力 增加大分子的柔顺性
4固化剂
又称之为硬化剂 其作用是使热固性树脂在成形过程中产生分子交联 即由线性结构变成体型结构 成型后获得坚硬的塑料制品
5.5何谓陶瓷 其组织由哪几个相组成 它们对陶瓷的性能影响如何?
陶瓷常被当作所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总称 陶瓷材料的特殊性能是由其化学成分 晶体结构和显微组织所决定的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它们通常由三种不同的相组成 即 晶体相 玻璃相 气相 组成
1 )晶相 晶相是陶瓷材料中最主要的组成相 它由固溶体和化合物组成 一般是多晶体 主要晶相有氧化物和硅酸盐两大类
陶瓷的晶相对陶瓷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晶相得形态分布所构成的显微组织对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如细化晶粒可以提高陶瓷的强韧性
2)玻璃相 就是非晶相 是由熔融的液体凝固时原子不能排列成为晶体状态形成的
主要作用:将分散的晶相粘接在一起 降低烧成温度 抑制晶体长大以及填充孔隙
3)气相 烧成的材料内部往往存在许多气孔 体积约占5%-10%较大的气孔往往会裂纹形成源 因此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 另外陶瓷材料的介电损耗也因之增加 并造成击穿强度下降 因
而要力求气孔细小 均匀分布 材料的孔隙率低
5.9何谓复合材料?都有哪些类型 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什么特点?
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通过适当的工艺方法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 一般是由 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组成 增强剂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力部分 基体材料的作用是将增强材料粘合成一个整体 起到均衡应力 传递应力的作用
有 金属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特点
1 可以改善或克服组成材料的弱点 2可以按照构件的结构和受力要求进行材料的最佳设计 3可以创造单一材料的不易具备的性能或功能 或在同一个时间里发挥不同功能的作用4可以集材料制备和成形加工于一体 制成所需要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减少二次加工工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5振动在复合材料中衰减很快 使之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
6.1铸件的凝固方式有哪些 凝固方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物质有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之为凝固 实质是液态金属逐步冷却凝固而成形 三个区域 固相区 凝固区 液相区
凝固方式 依据凝固区的宽窄来划分 逐层凝固 糊状凝固 中间凝固
影响凝固方式的因素 1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 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愈小 凝固区域愈窄 愈趋向逐层凝固 2铸件的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愈大 对应的凝固区域愈窄 合金愈趋向于逐层凝固 而温度梯度又受合金性质 铸型的蓄热能力 浇注温度的影响 合金的凝固温度愈低 热导率愈高 结晶潜热愈大或铸型的蓄热能力愈小 则铸件内部温度愈趋向于均匀 铸件截面的温度梯度愈小
6.4看书
6.9在设计铸件壁厚时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要规定铸件的的最小壁厚 壁厚过大或过薄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确定铸件壁厚时 应综合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1 保证铸件达到所需要的强度和刚度 2尽可能减少壁厚 3铸造时工艺简单
铸件壁厚过薄 易产生浇不足 冷隔等缺陷,为此 铸件壁厚不应小于允许值 即最小壁厚 但是铸件壁厚也不宜太大,厚壁铸件的晶粒粗大 组织疏松 易产生缩孔和缩松 力学性能下降
6.11设计铸件结构 应遵循哪些原则
1铸件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1)铸件的壁厚应合理2)铸件的壁厚应均匀3)铸件壁间的连接应合理4)避免铸件受阻收缩的设计5)避免水平方向出现较大的平面
2铸造成形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1)分型面应少而简单 2)铸件外形应力求简单3)尽量或少用型芯和活块 4)应有一定的结构斜度
7.1什么是冷变形强化 冷变形强化对生产有何影响 钢在锻造温度范围内进行锻造加工 锻后是否会存在冷变形强化现象
在力学性能上表现为:随变形程度的增大 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 这种现象
称之为冷变形强化 又称为加工硬化
冷变形强化是生产中常用的强化金属的重要手段 经冷塑性变形后 其强度和硬度均获得提高 对于纯金属和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合金也可通过冷轧冷挤冷冲压等加工方法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冷变形强化现象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通过加热 原子的动能增大,可迅速使不稳定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消除晶格扭曲及由此引起的内应力,消除了部分冷变形强化组织,继续升高温度 原子获得更大的动能 于是以晶格畸变最严重处的碎晶或杂质为核心逐渐长大形成新的晶粒 使原来被拉长的晶粒转变为等轴晶粒 从而完全消除了冷变形强化的组织和内应力 故锻后不会存在冷变形强化现象
7.2何谓锻造流线 举例说明设计锻造零件时怎样才能使零件具有最好的力学性能?
当变形程度足够大时,这些夹杂被拉成线条状。拉长的晶粒经再结晶变成等轴细晶粒 而夹杂物形态不会改变,便以细线条状形式保留下来,形成锻造流线,又称纤维组织
更多推荐
材料,铸件,晶格,凝固,金属,性能,合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