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元强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2期
赵元强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我国小城镇发展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历史文化名镇等几种模式,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一个关键。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东西部城镇化模式的差异性及影响不同模式的自然地理状况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一致,良性互
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小城镇发展不能采用一条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发展模式。
1 我国小城镇目前发展的几种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
(1)工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产值带动经济发展,最早是工农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典型小城镇主要有东台市富安镇、建湖县庆丰镇。
东台市富安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国家一流蚕茧市场,一直从收烘、缫丝、织绸、绢纺、服装垄断式服务,被国家定为省级的茧丝绸集团典型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绿色建材、水泥、钢筋混泥土等为主导产品的绿色建材集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茧丝绸集团共同构成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工业产值超过7亿元。采桑养蚕生产解决农民就业8000多人,平均每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近两年以来,已有近万名农民职工到小城镇上落户居住,有3000多户农民筹集资金3亿元建筑多片住宅小区和学校。小城镇上人口由6000多人迅速扩展到1.5万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产业同时有带动周边村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小城镇。
建湖县庆丰镇近几年累计投入建设城镇基础设施7000多万元,开发有特色的建筑,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该镇近年来工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手上有较充裕的钱来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家园。该镇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小城镇自身自然地理状况和规划建设目标有益于工业发展的地段,坚决只用来发展工业,不做他用。二是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城镇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企事业单位有60多家,拥有近万人的职工,为鼓励这些为城镇工业辛苦工作的居民们,政府积极扩张集镇人口,制定了新的户籍制度农民迁移制度、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和原宅基地合理补偿制度。每年从周边搬往城镇居住的购房家庭多达300多户。三是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只要是用于企业建造厂房,职工用房和仓储用房的有关土建、基建等有关部门以最快最周到的服务积极帮助办理手续。[1]
(2)商业贸易型
有些小城镇利用人们规定特定时期到特定地点进行商品交换的传统,慢慢集聚而成。同时加上资源丰富,以及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修建,逐步扩大市场的认知范围,增加市场信息传递,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地域性的综合商业贸易型小城镇。例如江苏阜宁县北沙乡,地理位置位于盐城、淮阴2市4县交界处,具有区域中心位置的优势,周边人们约定贸易交易日期为14天每次。近年来,该小城镇先后整治可利用土地,拆除旧建筑物2万多平方米,新建4万多平方米。目前纵横交错的30万平方公里的北沙集镇均是5到6层高的小洋房,繁华地段兴建了乌苏路市场以粮油、农副产品、服装交易为主的3个商业贸易街,分别占地1万多平方米,固定摊位多达1300个,容纳个体工商户
4000多人,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北沙乡兴建的特色市场和周边贸易相连,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两年来,有10多个外商到北沙投资兴办实业,周边地区100多个实力较强的农户在北沙街上建写字楼经商开办企业。
(3)交通枢纽型
交通枢纽型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这类小城镇在交通和区位上有明显性的优势,交通便利、方便资源运输是这类型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如江苏建湖县上冈镇。建湖县上冈镇周边4个县通过的交通中心,也是周边水陆交通重要途径之处,历史上即为商贾聚集的地方,盐市集散中心地带,一直是通往下游地区交通便利型发展起来的商业贸易型综合性中心城镇。[2]这几年来,该镇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资源,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更加快速带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4)旅游开发型
旅游开发型一方面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立足经济增长一般而言,可以将其发展阶段划分几个步骤:首先是名气上升阶段,旅游型的小城镇对于其资源的水平必须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形成一种概念,人们在一定的旅游季节能够想起来这个地方。其次是知名度的扩散阶段,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形象塑造,产品可以凭借其自身知名度吸引各种旅客和外来赞助,获得人气,
顺其自然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最后就是资源合理利用转化为财气,在之前的基础上通过知名度和推广,小城镇由于旅游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通过再投入对资源深度开发,城镇由此获取更大的知名度,从而良性循环,构成了旅游型带动的小城镇发展。[3]
(5)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和一般的旅游带动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他们只有部分在功能发展上是相类似的。因此,在这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尤其应该注意其历史上的一些地势和文化遗产的保留,注重保护精神文化的传承。近些年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推选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城,来传承中国文化起源和一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在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文化名镇强调在发展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毁坏资源的行为要给予严重的惩罚措施。[4]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不同模式的发展方向在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发展基础和动力机制、管理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自然状况千差万别,地域间存在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地域上的发展难免
会带有地方特色,从而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亦表现不同。我国在地域经济一般划分为四个部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其中东部和西部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其经济发达程度可见一般,拥有先天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陆共存的便捷的交通,在改革开放之前便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东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多为外向的经济拉动型,因此 “工业主导型”、“市场推动型”和“交通枢纽型”的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多出现在东部经济较为繁荣的沿海地带。这些小城镇充分利用了外在的经济资源拉动作用,依托原来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迅速发展起来。[5]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发展。受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影响较重,其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通过政府的力量开发建设、从而调控着小城镇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大力发展西部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来临,伴随着西部经济大开发,市场经济在原来宏观调控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由于缺少了政府直接的调控干预,小城镇的发展也渐渐依靠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发走上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和东部发展模式相比,西部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相对缓慢一些,但是西部也存在着自身一些优势较为丰厚的自然资源等有利条件。因而,一些小城镇近年来依靠开发本地的资源走上富裕之路,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其他的小城镇依靠地处中心位置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经济增长和小城镇建设做出巨大贡献。[6]
3 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状况、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
(1)自然地理状况因素
首先,从自然地理状况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在地理状况上,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带气候多属湿润地区,雨水充足。地形大多都是冲积平原为主,拥有肥沃的土壤,铁路、公路、水陆交通颇为发达。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部经济快速发展也为实施城镇化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西部地区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来看明显不如东部,东向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西北大部分戈壁滩终年降水量不足50?mm。自然环境很是恶劣,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阻碍,城镇化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东部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模式为主,它们接受了大量城市工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并利用土地、社会资源和市场体制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从外向型经济来说,以“工业主导型”和“交通枢纽型”最为典型。这两种成功模式的发源地基本上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交通便利。当小城镇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紧密联系,为城市工业进行产品配套加工的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这些乡镇企业依托大都市经济技术基础迅速发展起来。
西部地区则以内向型小城镇发展方向为主。西部地区自然状况较为恶虏,交通便利程度远远不及东部地区,这些对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西部地区自身资源丰富,周边又没有较大的
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则以内向型的发展模式为主。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快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应的发展了一批大中城市,从而带动了西部地区最初的小城镇建设。由于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大力开发本地区资源来发展经济就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力。这一时期小城镇发展模式多为“工业主导型”。[7]
(2)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许多区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理念的推动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不同的时代也需要与其相对应的文化相呼应,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不同的区域文化也对区域的经济起到了促进,因此在不同区域文化的长期作用下,也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历史文化名镇”。这一类的小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区域不同色彩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区域文化在历史上对当地的社会发展都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要求也需要不同的文化相适应,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表现出了对这种环境的促进作用,从而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形成了以文化带动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比如,天津杨柳青镇就是一个典型,杨柳青年画、剪纸、雕塑、石家大院等被人们所喜爱,该镇也因此而获得人气和知名度的扩展。
(3)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从社会经济体制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体制的逐渐相对完善和国家大力支持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东部比西部具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这种体制环境差异最终也传导在经济发展差异上;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同,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分布,主导型的工业产业应该分布在东部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带,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历史上这种产业分工有一定的依据,导致现在小城镇发展模式的不同。
更多推荐
发展,经济,文化,资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