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本文通过现场入户走访,对西藏青海典型地区农牧民住房现状进行了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根据调研资料,对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结构形式、房屋的抗震安全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较全面总结与分析,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农牧区;住房调查;抗震性能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了解农牧民的基本居住情况,为国家十二五农房建设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委托课题组于2010年7月~8月间对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牧民住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房屋建设年代、建房费用、主体结构形式、主要建房材料、房屋危险等级、房屋抗震性能评价、当地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情况以及农牧民对国家补助政策的意见与建议等。调查地点为西藏自治区林周县与那曲县,青海省乐都县、湟中县和共和县。
1 农牧民住房现状
1.1 调查地点简介
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地处拉萨市东北面,全县有46个行政村。甘曲镇郎当村地处甘区镇西南部,全村共有农户188户1057人;强嘎乡曲噶强村地处强嘎乡东部,全村共有农户94户611人。那曲县地处西藏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共有160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29万人。
青海省:乐都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位于区境东部,辖7镇12乡。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中上游,由滩地、丘陵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11镇2乡,3个民族乡。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人口12万,辖4个镇、7个乡。
本次对以上两省五县十四个行政村总计454户农牧民进行了逐门入户调研,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资料。
1.2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常见结构形式
传统农牧民住房大多数就地取材,比较简陋。近年来政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房建设补助政策,包括危旧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搬迁工程等,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得
到了很大改善。调查发现,当前农牧民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一般在100 m2~200 m2之间,主要结构形式包括生土结构、木结构、砖混结构及砖木结构等。不同结构形式民房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在调研的454户农牧民家庭中,272户住房都为生土结构,接近调研总户数的60%,59户为木结构,56户为砖混结构,各占调研总户数的10%左右。其他结构包括片毛石-土木结构房屋、石木结构房屋等。由图1可以看出,生土结构为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最常见的形式,表现为主要由土坯砌筑墙体,房屋承重大梁、檩条直接架在土墙上,搭接处一般没有构造加强措施。屋盖主要采用木结构承重,表面覆土。
1.3 农牧民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农牧民安居工程,由于建设初期任务安排较重,工程建设覆盖面较广,由于时间紧,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质量监管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已建成的大多数农牧民安居工程与抗震设防标准有相当差距。其余农牧民自建房屋,建造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各种质量和安全隐患。在调研中所见的民房,普遍存着图2所列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172户农房存在着各类构件损坏的问题,占到调查总量的38%。由于屋盖和墙体的连接没有构造措施,所以纵横墙交接处裂缝以及墙体局部开裂是相当普遍的问题,达到了105户的数量,接近调查总量的四分之一。不仅生土结构这方面问题严重,部分砌体结构也同样如此,多因为缺少圈梁和构造柱等措施。另外由于施工选址不当和基础施工粗糙,有些农房发生地基沉降和损坏,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和房屋倾斜。
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抗震性能普遍较差。除了少部分在政府各种安居工程中建造的民房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外,其余农牧民自建的房屋几乎都没有采取抗震措施。在此次454户调查的农房中,接近80%的农房没有基本的抗震构造措施,如构造柱、粱下垫块、圈梁等。
2 农牧民住房建设主要困境与对策
2.1 民房建设困境分析
由于大量农牧民住房为生土结构,容易受雨水侵蚀,寿命不长。同时由于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改善住房需求强烈,所以2000年以后新盖房屋较多。调查中民房不同建造年代所占比例见图3:
可以看出,接近60%的房屋都是最近几年新建或者重新修葺过。费用主要为材料费与人工费,部分农户有国家“危旧房改造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政府安居工程的补助费用。
部分农房年代久远,无法详细统计当时建造所花费用,所以农房造价方面只统计2000年以后建房费用。由图4可以看出,生土结构农房造价总体来说较低,可以就地取材,170户农房的造价在5万元以下,占到调查总量的6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材料、人工、运输等费用的增长,最近几年的农房造价一直呈上升趋势,5~8万元造价的房屋今后会比较普遍。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西藏青海农牧民住房建设主要困境为:
2.1.1 建房成本相对于农牧民家庭收入偏高。
根据此次调查,农牧民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家庭年收入集中在5000-30000元之间。主要收入来源为两个渠道,农作物收入与打工收入。打工方面,由于农牧民多数没有技能,只能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而近年来随着人工费,材料费,运输费的增长,建造农房所需费用相比原来也增长不少,所以农民建造农房的费用积攒起来时间较长,负担也更重。
2.1.2 部分农牧区住房建设仍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已建成的房屋质量安全性能较差。
除了政府统建的民房外,目前农村建设新房主要是户主提出要求或农村工匠按照经验建造,故建造的农房多数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很少考虑抗震等问题。虽然部分农牧区由于有“抗震安居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等政策的扶持,农房建设有一定的建设标准,但总体来说,广大农牧区住房建设基本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也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相关部门设置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2.2 .对策建议
2.2.1 普及农房抗震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对农房抗震设计的意识。,从村委会到乡、县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住房建设监管,改变农村住房建设完全自发、盲目的状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和完善住房设计[1]。
2.2.2 建立农房建造的规范体系,如建立农村施工队伍资质和施工技术员上岗证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同时建设部门应该对农村的建筑工匠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制定统一的培训教材。教材要具有可针对性,可操作性,面对农村工匠,简单易懂。
2.2.3 由于财政支持有限,政府可以将改造的农房数量缩小,单户补助增大,争取使建造出的农房达到危旧房改造的效果。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解决农村地区抗震建设资金的筹措,政府投入重点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众房屋抗震能力建设[2]。随着经济发展的成果,投入资金的增加,逐渐完成更多农房的危旧房改造或者新建。
2.2.4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 结语
西藏青海农牧地区,地域辽阔,农房数量众多,又属于地震多发区。在民房建造中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监管,大部分没有抗震设防措施,一旦发生较强烈的地震,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玉树地震的事实证明,只要农房经过必要的抗震设防设计,就能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加强对农房建造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农房建造规范体系,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农村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镇经济,2009:49-50.
[2]马永斌. 汶川、玉树地震后对农村房屋抗震的思考[J].社会,2010年6月:130-131.
[3]刘龙. 浅谈农村住宅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信息,2007.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08ZDKG-73。

更多推荐

住房,农牧民,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