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
温州古城西边的那些老房子
文、摄 / 黄培量
温
州古城有“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之谓。这虽然只是后人对着规划图纸的归
纳。但这几个区块显现出的特点确实比较明显。其中西居的范围为子城以西至九山河间的大片区域。因为温州子城地处古城中心略偏东的位置,子城西侧与九山河之间的空间最为宽敞,所以西居的范围是古城五大板块中最大的,现在遗留的庆年坊和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就占了古城内一半的街区,这和城市主要是居住功能相适应的。西居范围内的河道也处于上水处,落霞潭、白莲潭等天然池塘之水向东缓缓流至信河再慢慢向东向南经古城东北的水门和南面的水门排至瓯江和温瑞塘河。在西南方向,三溪水汇集而成的会昌湖水经永宁门入温州城内后,过梯云、敬亭两桥,先后汇成雁池、城西河、放生池等,这三处并称城内蓄水最宽的水面。大面积的水面,一方面可以带来风的无阻运动,有利于空气的循环,另一方面大容量的水体有利于水质的自然净化,也就更有利于居者的卫生。另外,温州建城始凿的二十八宿井就有十一口井分布在西居的范围,至今仍有仙人井、八卦井等五口保留,说明当年西居是城内人口居住的重心。(图一)
古人对街区路网的布置也是经过仔细
的考虑。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信河街两侧
图一:光绪永嘉县志中西居水网街巷分布
CULTURE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二:庆年坊28号民居门台图三:三官殿巷16号吴宅图四:三官殿巷吴宅第三进
南北两巷之间的间距在50-60米左右。这个尺度恰好适合温州三进民居建筑的总进深。一般的院落形式就形成了朝南为民居入口,多做成沿路门屋或门台,建筑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院落北侧多设后门
台,门台外为河边埠头。院落是构成城市的细胞,西居的院落排列因此多形成前为路,后为河,左右多有小弄的格局。时至近代,院落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更新热潮,西式建筑风貌逐渐引入。这轮始于清末,直至建国前的更新中,使街区内的建筑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格局。有的院落维持着传统的观念,主体建筑维持着温州旧有风貌的民居形式,只把入口的门台改建为中西合璧的式样,表达了虽响应时代潮流,但骨子里仍是不弃传统的理念。实例如庆年坊28号民居(图二)、三官殿巷16号吴宅(图三),门台朝外为两壁柱托多层装饰线脚的西式造型,门台朝内的立面则为传统的单披筒瓦屋面,后面的正屋还是完完正正的三间木构厅堂。另一种院落则只把其中的一进建筑改建为中西合璧式的楼房,其
余建筑仍保持着传统的木结构房屋。如沧
河巷与黄府巷之间的几个并排院落民居,
建造者将西化的内容藏在院落深处,外人
不易得见,既从使用上照顾了主人的喜新
情节,又在建筑秩序上维护了传统礼制。
(图四)一些接受了先进思想熏陶的人士
则改造更为彻底,整个院落从入口的门台
到居住的主屋全部更新为近代的中西合璧
式风格,如丁字桥巷陈宅(图五)、白塔
巷的馨庐等。这种西式化的院落,建筑多
改为两层的楼房,在相同建筑面积需求的
前提下,可以节约出较多的建筑占地面积,
这样使庭院的扩大成为可能。于是我们也
可以看到象陈宅、馨庐这些建筑占据着院
落的正中,周边庭院空间环绕,不同于传
统的建筑前后递进,邻里相靠的格局。这
样的布局,相邻建筑互不交接,有更好的
防火作用,建筑又可以四面开窗,一定程
度上克服传统建筑两面采光带来的晦暗,
有助于改善采光条件。庭院内还可布置更
多的园林化景观,满足西化生活的环境需
求。这些院落内的主体建筑也开始追求灵
活的平面布置,不再遵循传统的中轴对称
形象,如飞鹏巷陈守庸宅的主楼(图六),
在采光和通风最好的南侧和东侧设外廊通
道,西侧则为封闭的房间。丁字桥陈宅主
楼也在东侧设外廊,二层的廊端还建了一
座西式的凉亭,这些不对称的做法既取得
良好的空间使用效果,又使建筑的形象变
得生动富含韵味。
温州古为水城,城内河道长度在宋
代时达65公里,密度高达15.5公里/平
方公里,其密度之高已远超出苏州古城的
5.77公里/平方公里和绍兴古城的8.1公
里/平方公里。明弘治《温州府志》载:
“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居者有澡洁之利,
行者无负载之劳。”展现了当时城内一街
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和风貌。西居的
河网又尤为突出。从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
图、民国二十六年城厢街巷图看(图七),
信河街两侧街巷几乎都有小河贯穿。从地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83
2018.03 /
84
图上看,河与巷的布置是河居南,巷在北。据悉,当时开设的店铺都会在街巷的一侧,临河的一侧则必为住家。住家的前门是路,后门临小河。并设有埠头或石级,方便乘船上下,又可以临河洗涤衣物。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永嘉非水之汇而河之聚者,不特以便运输、达舟楫也,而以节地性,防火灾,安居、利用之大意也。”说明当年河网密布不单单起到交通的功能,还有节约土地、消防、生活等之用。此外在九山河周边留出大片空地,保持着自然的田园风光,为园林营造了天然的环境氛围,又可以作为洪水期时的蓄洪滞洪之用。历史上西居一带主要有浮沚、籀园、怡园、松台别业、
陈宅花园等园林(图八)。这个重要的风貌在今后的城市保护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在西边的环城风貌带建设中,如现在的四中、七中、籀园小学等有条件时都可以外迁,将硬质场地恢复为天然绿地,那些历史名园也可以适当恢复以与环境相呼应。
由于西居地块内用地稍显宽裕,民居在建筑的周边还有较大的院落,现在应道观巷西端、蛟翔巷中段都还遗留有一些块石墙基,都是当年院墙的墙脚。不似城东街区,民居逼仄密布,几无隙地。用地的充足也反映在公共建筑布置的选择上,像城东一带在礼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城内已几乎没有地块容纳宗祠,更多的宗祠建在城外的飞霞镇等附郭街区,礼制典型代表的牌坊立于街上,跨路而设。而城西在信河街改造前依然可以调查到珠冠巷陈氏宗祠和宗祠前保留的古城唯一的“会典标名”牌坊。因此西居街区保护更要注重修复而非建设,修复那些有迹可循的不完整院墙,恢复院落的完整面貌,让人感受到西居街区特有的肌理。
在封建社会时期,军事、宗教等用地较多的功能也会选择于城西。民国建立后,大量军事机构、宗教用地功能产生转换,如九山寺用地开办了瓯海公学,城守军局用地变成江苏会馆,城守中军用地变成富华布厂(图九)。这也使西居同时是古城内少有的保留大面积工业遗产的地块。温州现存的工业遗产虽然只有百
图五:丁字桥巷20号陈宅
图六:飞鹏巷陈守庸宅
图七:民国26年温州城厢街巷图
CULTURE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85
2018.03 /
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的产生正处于一个社会极大的变革期,其承载的社会发展的信息,产生的经济影响等甚至远比其他文化遗产大。因此,工业遗产应作为我们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见证和记忆保留下来。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要注重新功能的植入,做到活化利用,使之成为西居街区的一个特色亮点。
现在的温州,已经步入后工业化的信息时代,城市化即将进入饱和期,城市的发展似乎将触顶,而历
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却又刚刚起步。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发展寻求未来前进的启示。我们的城市已经存在几千年,但对我们来说似乎又是陌生的,也许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而未认真追溯过这几千年的历史。这本写了几千年的书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去解读,直到读懂的那一天。要知道,我们迈开的每一步,都
会写进这本书中。
图八:籀园
图九:富华布厂厂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建筑,院落,温州,传统,古城,用地,城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