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
作者:邵英华 李笑非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4
        摘要:本文将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木材的基本性质做以简要介绍,并对几个当代的木结构建筑实例做以简要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木结构 建筑
       
        1 木结构建筑起源与发展概况
        中国木构建筑起源于商朝时期,距今有3000年历史。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大量的木构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到了宋朝以后,制定出以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建筑的各个构件都符合材契的模数,如斗拱。(图1)宋朝的木构建筑柔和秀美,特别是建筑与园林的结合,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达到最后的高潮,以
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主要代表。建筑单体和群体的设计手法均达到了木构建筑的顶峰。这个时期的建筑以为基本的模数。
        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方式有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不同方式。抬梁式使用广泛,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图2
        穿斗式木构建筑也是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紧,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极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图3
        古代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的优点是: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各自独立;模数制;榫卯连接方式。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以及构架节点所用斗拱、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这使得古代的木构建筑可以很好地吸收地震力,做到墙倒屋不塌

更多推荐

建筑,木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