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这本书告诉你。
去年发⽣了⼀件事,⼀位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1800万元,很多⼈都感觉⼗分疑惑,为什么⼀位⾼智商的代表-清华教授,会犯这种错误?
⼼理学上有⼀种说法叫做“晕轮效应”,指的是如果⼀个⼈某⽅⾯很突出,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认为他各⽅⾯都很突出。
⽐如,上学的时候班级⾥有⼀个⼈学习成绩⼗分好,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好,⽽且⼈品也会很好,情商也会很⾼,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清华⼤学教授被骗会这么惊诧,因为在我们眼中,清华教授必然智商超群,那么她其他⽅⾯肯定也不会差,怎么会让这种低级电信诈骗招数成功呢?
⾼智⼒≠⾼理性
在.《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这本书中,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了三重加⼯⼼智模型
三重加⼯⼼智模型的说法。我们需要知道,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理学领域都⽀持这么⼀个理论:⼤脑在进⾏信息加⼯的时候,是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加⼯过程的,分别为加⼯类型⼀和加⼯类型⼆。
加⼯类型⼀⼜被称为⾃动化加⼯,也就是我们往往说的下意识反应,它不需要调⽤太多的认知资源,计算负担⼩,因此成为了⼈类信息加⼯的默认⽅式。在三重加⼯⼼智模型中,类型⼀加⼯被称为⾃主⼼智
⾃主⼼智。
加⼯类型⼆也就是我们说的“动脑⼦思考”。这类加⼯速度相对较慢,相对来说计算负荷也较⾼。类型⼆加⼯的⼀个重要功能就是压制类型⼀加⼯。我们往往说的“理性战胜了感性”,体现的就是这⼀个过程。⽽⼀旦类型⼆没有成功压制住类型⼀,就很容易导致不理智的⾏为。
认知去耦”,所谓认知去耦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做⼀件事前在⼼⾥进⾏模拟推演的在类型⼆加⼯的运转过程中,有⼀个环节⼗分重要,那就是“认知去耦
过程。⽽智⼒就是体现在认知去耦的过程,这很容易理解,在我们进⾏模拟推演的时候,必然会消耗⼤量的认知资源,⽽这也体现了⼤脑的计算能⼒。
算法⼼
但是单单仅仅⽤⼀个类型⼆就概括了整个⼈类的思考过程,也显得太过宽泛。于是类型⼆加⼯⼜被分成了两个类型,分别为反省⼼智
反省⼼智和算法⼼智。那么如何区分这个两个⼼智,我们不妨看⼀下下⾯的例⼦。
智。
场景1:⼀位⼥性沿着海边悬崖散步,她试图爬上⼀块巨⽯,然⽽她所爬的并不是⽯头,⽽是⼀道深渊的边缘,她不⼩⼼跌落巨⽯⽽死。
场景2:⼀位⼥⼠试图⾃杀,飞⾝跃下海边悬崖,撞到海边巨⽯⽽死。
我们分析⼀下这位⼥⼠的两种死因有什么不同?在第⼀个场景,是因为⼥性的计算失误,导致她将深渊边缘当做了⽯头,于是死亡,这是算法⼼智出了问题。⽽第⼆个场景,⼥⼠明明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但是她还是做出了这种⾮理性⾏为,这就是反省⼼智出了问题。
反省⼼智指的则是对⼈类⼼智过程进⾏监控,我更倾向于所谓算法⼼智,指的是就是⼈的智⼒能⼒,像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思维等
算法⼼智,指的是就是⼈的智⼒能⼒,像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思维等。⽽反省⼼智指的则是对⼈类⼼智过程进⾏监控,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我控制,⾃我认知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理解为⾃我控制,⾃我认知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
来⾃《.《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
智⼒仅仅在算法⼼智中有作⽤,⽽在反省⼼智和⾃主⼼智中并⽆反应,所以⾼智⼒≠⾼理性。
由上可知,智⼒仅仅在算法⼼智中有作⽤
⼈⼈都是认知吝啬⿁
我们的⼤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使⽤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往往喜欢采⽤调动认知资源最少的⽅式,所以我们将⼤脑这种认知⽅式简称为“认知吝啬⿁”。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问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位已婚⼈⼠正在看着⼀位未婚⼈⼠?
A.是
B.不是
C.⽆法确定
你会选择哪个答案?如果你选择了C,那么恭喜你,你是⼀个正常⼈,研究表明,80%的⼈都会选C。
完全祈取推理,指的是在⾯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的时候,对所有的可能⼼及结果进⾏分析考虑。我们简单的对这个问题进⾏⼼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完全祈取推理
⼀下推理,已知杰克已婚,乔治未婚,假设安妮已婚,那么安妮看着乔治符合结论,假设安妮未婚,那么杰克看着安妮符合结论,所以答案是A。⽽该问题的题⼲中未提及安妮的婚姻状况,让我们觉得这道题⽬因为信息不⾜⽽⽆法得到结论。这正是“认知吝啬⿁”的反映。
其实如果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如果被告知需要对安妮的情况进⾏全⾯考虑,那么绝⼤多数⼈都能做到选择正确。然⽽事实是绝⼤多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不会⾃动进⾏完全祈取推理,包括很多⾼智商⼈群。
框架效应。
前⾯我们说完了“认知吝啬⿁”的⼀种反映,完全祈取推理的不⾃动化,接下来这个概念也是“认知吝啬⿁”的⼀种表现,那就是框架效应
不知道⼤家有没有观察过超市货架上的各种标识,诸如⽜奶会标明“95%脱脂”,买⾁的时候卖⾁的会说有80%的瘦⾁。但是换种说法,如果⽜奶上标的是“含有5%的脂肪”,卖⾁说这个⾁含有20%的肥⾁,我们还会去买么?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其中⼀种重要的假设就是损失⽐收益的效⽤函数更为陡峭,意思就是在相同数量的收益和损失上,我们对于损失的感觉更为强烈。在很多年前,信⽤卡⾏业在推⼴信⽤卡⽀付的时候,就信⽤卡和现⾦的⼿续费差额该如何称呼进⾏过讨论,最终决定使⽤“现⾦消费享有折扣”⽽不是“刷卡收取额外费⽤”的说法,进⽽使信⽤卡消费更易被⼈接受。
所以说我们在售卖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你不买的话将会损失多少,⽽不是说你买了的话会有多少的好处要好的多呢?框架效应的⼤⼩与智
聪明⼈只有在被告知⼒⽔平毫⽆关系,并且它是理性障碍的主要来源之⼀。认知科学家在做了⼀系列的实验之后,得出了⼀个令⼈震惊的结论:聪明⼈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当然,“认知吝啬⿁”还有很多其他表现,诸如我⽅⽴场加⼯(我们⾃⼰的⽴场会严重影响我们做的决定),双曲贴现效应(⼈们往往会⾼估眼前的奖励⽽忽视长期⽬标)。
双曲贴现函数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是由应⽤⼼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所著,并且受到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的强烈推荐。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物,⼈类也是⼀样,其中⼤脑的认知处理⽅式就是其中⼀点不完美的地⽅,因为在⼈类进化过程中⾸先必须保证⾃⼰的⽣存,所以调⽤认知资源少的⾃主⼼智⾃然⽽然就成为最适合⽣存的思考⽅式,这也导致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脑还没有适应过来,导致了我们会做出很多⾮理性的事情。
⽽这本《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也会做蠢事》详细的阐述了⼈类⾮理性的多种谬误,只有知道了谬误产⽣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去避免它,所以我还是很推荐⼤家去读⼀读这本书。

更多推荐

认知,时候,类型,教授,过程,导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