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作感悟:我为什么总是失意?
(so:也许你看完,感觉也没什么!但对作者或相同经历的⼈,这是⼀部⾎泪史!年近不惑,是否为时已晚?有点长,根据⾃⼰的感觉看吧,不爽就换下⼀篇。这是市县领导参阅的131篇⽂章。你和9371名朋友同路前⾏。)
⼆⼗年前,当我参加⼯作时,和我在⼀个办公室上班的办公室主任三⼗⼋岁,我当时觉得他年纪好⼤,根据中华民族尊⽼爱幼的道德准则,我对他⼗分尊重,时刻尊之以“您”。孔⼦临川叹⽈:逝者如斯。如今,我也有了孔夫⼦之叹,再过⼀年,我就到了那个我当时认为很⽼的年龄。
去年在⽹上与⼀个⽹友聊天,这⽹友正读⼤学,知道我三⼗六岁后,他吃了⼀惊,说:你和我妈妈的年龄⼀样⼤。但我到了现在的年龄,却并不见得⾃⼰有多⽼,回想起来当时对办公室主任的尊称,可能他并不以为然,如果现在有谁对我称“您”,我不但不会⾼兴,相反,还会如芒在背。在正式开始写作本⽂之前,我要以我的亲⾝经历忠告那些就要参加⼯作的⼈或者刚参加⼯作不久的⼈,不要轻易对年龄⽐⾃⼰⼤者使⽤“您”这个字眼,就算经常看到年龄⼤的⼈对⼈
称“您”,那也不过是对官长的敬畏⽽已,并不是对年龄的尊重。
现在⼤家或者要拼命挣钱,或者要拼命谋官,或者要追欢买笑,总之,时间很紧,没有时间听我闲话,
所以我在写作本⽂时⼒求简练,尽量做到让⼤家在最短的时间⾥知道⼀个有了⼀些阅历的⼈的⼯作感悟,有所启发。
如果翻开我的⼯作简历,会看到到⽬前为⽌,我的⼯作单位有三个,实际上这三个单位都是⼀个单位。九⼋年以前,我的单位是⾏政机关,九⼋年后改成了事业单位,⼆00⼆年,单位改了名称,这样就有了我的简历中的第⼆个单位,⼆00五年,单位再次更名,我⼜有了第三个单位。
虽然⼏经变更,我的单位由⾏政机关变成了事业单位,但总的来说,只是⾝份由机关⼲部变为了事业编制⼈员,⼯资还是有保障的,应该说还是能够算⼀个国家⼲部。在我们单位,年龄⼩于三⼗五岁,只要愿意到乡镇⼯作的,仍然有机会到乡镇任职,可以获得较好发展。
看到这⾥,有⼈⼼⾥就在问了:这个写这篇⽂章的⼈既然长期在机关⼯作,就算现在单位成了⼆等单位,仍有机会做官,看他前⾯写的,好象没有混到⼿个⼀官半职,这是什么原因?产⽣了这个问题的⼈读了我这篇⽂章才会有些收获。这正是我本⽂要写的主要内容。我在机关上班,当官是能⼒的主要体现,也是改善个⼈物质条件的主要途径。应该说我的智商也还没有低到不想当官这个份上。
为什么我就没有做到官呢?在七年前,也就是三⼗岁前,我是想官,并且⼯作很努⼒,希望有朝⼀⽇官帽能从天⽽降,但是没有。两年前,也就是三⼗五岁前,我仍有着某种幻想,但意志开始消沉,不时地有些偏激的想法。甚⾄怀疑到⼲部的考核提拔体制来。三⼗五岁到现在,完全失去了做官的幻想,
因为三⼗五岁是⼲部任职年龄的⼀道坎,
在绝⼤多数情况下,三⼗五岁以上的⼲部不会再考虑提拔。所以三⼗五岁以后,便开始超然起来,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寻找商机,通过做官以外的途径挣点钱补贴家⽤,适当改善⼀下⾃⾝的物质享受标准。想钱之余会对三⼗五岁前的策略及⾏事作些总结,找出⼀些失败的教训,以避免将来⾃⼰的后代也⾛我的弯路,甚⾄是失败的路。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思考和与单位⼀些当过官,没当过官的同事们的探讨,我找到了⼀些前半⽣失败的原因。于是总结⼀下,以便将来我的⼉⼦能⽤。但我的⼉⼦还只五岁,要⽤到我的知识还需要⼆⼗年左右的时间,我不想我的经验和体会尘封⼆⼗年后再开封,虽然有国之利器不可以⽰⼈的说法,但我还是要拿出来⼤家共享,⽬的是想让更多的⼈能够在官c混得春风得意,就算实在时运不济,总是阴差阳错做不上官,也少受⼀些惊吓,少受⼀些良⼼的遣责,少受⼀些⽆谓的委曲。
经验和体会⼀:不要怯官
我出⽣在农村,应该说在参加⼯作以前,很少见到官。偶尔见到⼀个官,穿着与作派与普通⽼百姓有很⼤的区别,感到他们⾮常了不起,⾮常神秘。这种对官的认识在很长⼀段时间⾥根深蒂固,在⼀定程度上增加了我求官路上的⼼理难度,⽽且因为对官的畏惧,每次见到官,总是很紧张,⼝将⾔⽽嗫嚅,⾜将进⽽趑趄,给官们留下了⼀个羞⼝羞脚的坏印象。
记得⼀次单位领导安排我参与单位案件的调查,案件是单位某位职⼯在企业驻⼚时,曾在某乡镇负责销售该⼚产品,但后来部分销货款没有交到企业,企业申请法院调查,法院要求单位派⼀个⼈参与,单位便安派了我。其实这项⼯作是⼀个不讨好的差事,如果单位职⼯真的有问
题,虽然这事与我⽆关,他也会恨我的。但我那时没有把这事看得这么严重,领导安排了,就去了。
到某镇后,我积极参与调查,并作好记录。回单位给领导汇报前,我整理了思路,但在给领导汇报时,由于对领导的敬畏,却⼝齿不清,逻辑混乱,不仅把他弄得如坠五⾥云中,连我⾃⼰都越搞越糊涂,最后领导只好找企业会计才把情况弄清楚。这件事后,领导就再没有给我安排什么重要⼯作。
我在参加⼯作的将近⼗年⾥,在对官长的敬畏⽅⾯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单位职⼯的许多做法同时强化了我的这种敬畏。我们单位冬天⾥取暖主要是⽤电炉。但冬天供电并不是很稳定。有时上班时停电了,领导们没有办法取暖,办公室主任就会把我叫着与他⼀起找来⽕盆炉⼦,⽊炭,四处搜罗来⼀些引⽕的⽊柴,急急忙忙地烧⼀盆⽊炭⽕。然后再引燃其它⼏个⽕盆⾥的⽊炭。⼏位领导⾃始⾄终端坐在办公桌前看我们忙碌,根本不会伸⼀下⼿。长期这样,怎么不叫我这样的⼈对他们⼼⽣敬意?
不仅对单位主要领导,甚⾄对办公室的领导都是如此,参加⼯作后的前⼏年⾥,我总是早⼗⼏分钟上班,打扫办公室和公共⾛廊的卫⽣,帮助⼀位退休后仍上班烧⽔送报纸的离休⼲部往暖⽔壶⾥上开⽔,上班后按办公室主任要求整理⽂件,接打电话,收发⽂件。办公室主任安排的⼯作真的是不计较
个⼈得失,不计较个⼈名利,不讲任何价钱按要求完成。这样做,⼀⽅⾯是想有所进步,能混个⼀官半职,⼀⽅⾯是由于⽆知⽽对他们产⽣的敬畏。对官长的敬畏和个⼈的前途的绝望使我对单位⼯作产⽣的极⼤的厌倦,然⽽⼜不得不在巨⼤的⼼理压⼒下不断重复那些⽆聊⽽紧张的⼯作。
对貌似强⼤、⽆所不能的威权掩盖下的软弱的认识是从⼀九九⼋年开始的。我们单位以前有⼀辆标志牌⼩轿车。因单位经费紧张,实在养不起这台⼩车了,单位领导决定停开这两⼩车,把它锁进了车库。开这辆车的⼩车司机便随之失业了。单位把⼩车司机安排在办公室上班。⼀次⼀位副局长要⼩车司机到经委送⼀份⽂件,⼩车司机说:我是开车的,不是送⽂件的,你要我开车可以,要我送⽂件不⾏。副局长被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只好通红着脸⾃⼰去送。
⼜有⼀次,单位举办统象棋⽐赛,办公室主任对⼩车司机说:今天你负责给⽐赛选⼿倒茶。⼩车司机什么话也没说,转⾝站起来就从办公室出去了,⼀整天都没有来。办公室主任讪讪的,我怕他安排我倒茶,连忙也从办公室⾛了出去。我⼀向是⽐较听话,也乐于做事的,原因前⾯已说过。但⼀是倒茶时间已经太长,再就是倒了如此长时间的茶,个⼈状况没任何改观,我实在不想再继续倒下去了。我对倒茶是如此反感,以⾄于现在我在家⾥都常常忘了给来家的客⼈倒茶了。
⼩车司机对领导的顶撞并没有换来什么疯狂的报复,他的待遇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从以上两件事,我看到了领导权威⼒量的有限性,但真正让我把领导彻底普通化、矮⼩化的,是后来的⼀些见闻。
先说两件我听到的,可以肯定⾄少有百分之⼋九⼗是真实的。⼆00⼆年,我们单位与另⼀个单位合并了,在新单位听和我们合并的那个单位的职⼯讲他们的领导的故事,感到那些领导与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区别。他们单位有⼀位领导刚从乡党委书记任上调过来时,本来已多处有房产,看到单位有⼀个会议室,马上占为⼰有,但⾃⼰⼜不住,只是空着,后来调到别的单位,单位补给了⼏万元的装修费才了事。
再说两件我亲⾃见过的。单位副职不可能象正职有那么多机会捞取好处,便抓住⼀切机会揩单位的油。没有任何接待业务也要到馆⼦⾥吃上⼀顿。好顺便开两张假发票,拿两条好烟。⼀次年底,单位安排公款拜年,没想到没有给其中⼀位副职安排经费,这位副职恼羞成怒,当即打电话给单位领导,威胁他说,如果不给他安排同等数量的拜年经费,他将把所有的事都捅到纪委去。单位领导迫不得⼰,只好给他安排了五千元的拜年经费。
单位还有⼀位副职,权⼒欲望很强,为⼈也⽐较⽣猛,争权夺利不讲情⾯,什么⼿段都敢⽤,⽆所不⽤其极。单位⼀把⼿最开始也想⼀⼿遮天,虽然安排权⼒欲极强的那位副职管机关,却不给签字权,⼤家也知道,没有签字权也就是没有权。那位副职不满意了,在办公室与⼀把⼿拍桌⼦打板凳,⼤闹了⼀场,从此不上班,到处讲⼀把⼿的坏话,说⼀把⼿没有什么⽤,诸如此类,不⼀⽽⾜,⼀把⼿没办法,只好同意分管机关的副职签字,那副职才⼼满意⾜地回来上班。
听到官们的许多轶事,看了官们的许多表演,参加⼯作⼗年后,我总算明⽩了官们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他们与普通⼈⼀模⼀样,⽽并不是他们⾃诩的什么社会精英。从我的⾓度末看,官们甚⾄不如普通⼈,他们有着⽐普通⼈更多的缺点。只有认识到了这⼀点,⼀个想在官c 上有所作为的⼈才会认为当⼀个官并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理想,只要⽅法得当,官这个东西甚⾄垂⼿可得。
我花了⼗年才懂得官的本质,你只需要花上⼏分钟的时间看看我所写的,就可以节约上⼗年的时间。不过我现在看到当官的,多少仍然还是有些紧张,这应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尊官贵长的遗传因⼦在起作⽤吧。
经验和体会⼆:吹拍送不要脸红
中国有句俗话:礼多⼈不怪。李宗吾在⼤作厚⿊学中传授的求官六字真⾔中,⼤多数讲的都是吹拍送。可见在中国,从古到今,要想有官做,少了吹拍送任⼀环节都不⾏。就是不想当官,只想求官办⼀件事,少了这⼏样也不⾏。我没有什么⽂才,偶尔写点东西驴头难对马嘴,但平时喜欢看书,诸⼦百家⽆所不看,也看了⼀些谋略之类的书。曾看到有⼈为了求官吮痛舔痔的事,当时觉得很恶⼼,竟然有⼈⽤这样的⼿段要官。
现在想来,他们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能够想⼈所未想,⾏⼈所未⾏。如果他们能活到现在,完全可以开办⼀所公务员培训学校,不知能遂多少⼈当官之渴想,得其真传的,不知要当上多⼤的官。本
⽂探讨的,不仅仅是当官。因为官毕竟数量有限,就算⼈⼈都有当官的悟性能⼒和吹拍功夫,⼈⼈都把李宗吾的厚⿊学读得横流倒背,也不可能⼈⼈都当的,所以本⽂为了让更多的⼈受益,同时探讨如何求官办事的课题。
求官给官与求官办事是有区别的。有⼀天,我们⼏个官c失意者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致认为是送得不够多,不够勤便,为什么送得不够多,不够勤便呢?主要是因为没有⾜够多的实⼒去送。可为什么⼜有很多与我们情况差不多的⼈⼜能当上官呢?正讨论间,⼀个曾经当过某企业的⼚长⾛了进来,听了我们的讨论,他说:要想当官,仅仅靠送是不⾏的,还要别⼈看得起你这个⼈。如果他认为你不适合某个职位,你送得再多,都是打⽔漂。因为他不可能要你把东西提回去,他如果真这么做了,是让你下不了台。所以只有在他⽐较欣赏你,对谋求某个职务有三四分把握后,再给管事者送上⼀些东西,事情就有了眉⽬。我们⼏个⼈同时没了话。
看样⼦,我们的失意,不仅仅是送得不够多,不够勤,应该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个都有⼀个同样的问题,就是我们不适合做官。到底哪样的⼈才适合做官,这个我没有研究。我估计可能是这样的⼈才适合做官:潘安貌,邓通富,⼦建才。但如果真要按这些框框去找官,我估计全中国也难找⼏个出来。从领导⾓度来选⼈,究竟什么样的⼈才是做官的材料,这个我没有经验,对官⼗分渴想的,可以多找些门径去探寻。我在这⾥只想谈谈吹拍送的作⽤,和我因没有很好处理吹拍送⽽造成的影响。
吹拍可能使领导对⾃⼰幻想中的过⼈的能⼒有⼀种满⾜感。送可以使领导对⾃⼰的影响⼒有⼀种满⾜感。除刚任领导职务⼈以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收受别⼈的礼物可能并不在乎礼物本⾝的价值,⽽更多的是看重送礼⼈对他的忠⼼和感激。应该说对吹拍送的重要性我认识得⽐较早,但是在落实上却出了⼀些问题。
我当时想为领导送礼,最开始主要是解决房⼦问题,也就是是把房⼦整修⼀下。那时我住的房⼦很破烂,是⼀套位于四楼的两居室房⼦,没有厨房,没有卫⽣间,⾯西有两个⼤窗户,窗框腐烂严重,安的玻璃经常被风吹到室内陆上摔成碎⽚,地平也起层形成凹坑。最头疼的是整栋楼只在⼀楼有⼀个公共厕所,长期⽆⼈打扫,秽物遍地,⼗⽶以外就能闻到臭⽓,根本⽆法⼊厕。因为要整修的地⽅⽐较多,整修费⽤不是⼀个⼩数⽬,所以我希望单位能拿钱帮我整修⼀下。那时住房还未实⾏货币化改⾰,解决住房应是单位应尽的义务。⼀些与我同时分配⼯作的同学,单位⽐较好的,早就给他们安排了三室⼀厅,两室⼀厅的住房,照说我这个整修住房的要求并不过分。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把我的要求给领导反映了,领导表⽰同意,但⼀征求办公室的意见时,我们的主任则说不⾏,理由是我住的房⼦是下属单位的。办公室主任说这话倒是当着我的⾯说的,听了他这么⼀说,已经同意为我整修住房的领导随即改变了主意,还劝我说:你⼀个⼈还有那么两间房⼦,企业⾥的职⼯可是⼏个⼈才能住两间房⼦。反驳他也没有⽤,我只好⼀个⼈⽣闷⽓,在那栋破屋⾥苦敖岁⽉。
后来单位有了多的房⼦,我⼜给领导们反映房⼦问题,领导同意我搬回单位来住,可办公室主任⼜发话了:不⾏,他要在那边把房⼦占着,因为那家下属企业还⽋我们单位的管理费。如果他⾛了,单位就再难追回⽋款了。领导⼜劝我还在那两间房⼦⾥住⼀段时间。
后来实在住不下去了,我第三次向领导反映房⼦问题,领导觉得不好再找理由推辞了,因为我已在单位敖了⼋年,成了⽼职⼯。于是他就答应了。可是,当我准备搬房⼦时,办公室⼜提前将房⼦租给了⼀个个体户。我真的很愤怒。但我没有闹,我觉得闹没有作⽤,⼀个办公室的同事之间关系搞得太紧张对⾃⼰也没有好处。我只能继续在⼀边⽣闷⽓。
现在想起来,我真的很愚蠢。实际上这个困扰我将近⼗年的问题,完全可以⼀两百元就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很简单,就是给领导或办公室主任送⼀两百元的东西就OK了。因为领导
如果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我的问题解不解决对他来说都⽆所谓。办公室主任⼀提出异议,他就不再坚持为我说话了了。⽽办公室主任,因为在其它问题上作不了主,难得有⼀个显⽰权威的地⽅,在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时候,他⾃然要⾏使⼀下否决权,让我知道他的厉害。
当时我是不是没有想到送礼呢?想到了的。只不过脸⽪不够厚罢了。那时侯,害怕送礼时遇到熟⼈,因为单位职⼯都住在⼀栋楼⾥。就是有私房的领导,也怕同时遇到其它同事不好意思。考虑得愈多,损失愈⼤,烦恼愈多。后来某年年底,⼀位朋友找到我,说我们有⼀家下属企业处于县城繁华地段,
如我能去当⼚长,他可以引进资⾦对其进⾏改造。我⼀听⽅案可⾏,在他的怂恿下,便有了有⽣以来的第⼀次送礼,给领导送了价值120元的⽔果,这可不是⼀个⼩数⽬,我的⼯资那时每⽉还不⾜200元。当时接了礼物,听我讲了来意,领导⼀⼝答应。开年后左等右等没有消息,后来才知道另有⼈选。原来那⼈送得更多。
我没有再加码给他送东西,也没有再向他提出什么要求。实际上我不应该就此打住,⽽是应该继续活动,再找机会。我们的单位虽说是⼀个烂单位,但赚钱的机会还是不少的。上⾯只讲了送的问题,再要讲⼀讲吹拍。前⾯讲到过的⼩车司机不知⼤家还有没有印象。他与领导直接作对是在⼩车停开之后的事。⼩车还在使⽤时,他⼀直都⾮常⼩⼼,经常给办公室主任家⾥搬⽶,帮他带东西,在办公室的时候主动为办公室主任添加茶⽔。经常对办公室主任的字赞赏有加。对单位主要领导就更不⽤说了,⾔听计从。与之相⽐,我就只好⾃叹弗如了。
后来,我碰到过⼀位公司总经理,当然是国有公司,他说:只要能达到⾃⼰的⽬的,就是⼀只狗要我拈蛆都⾏。吹拍送是⼀门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博⼤精深,穷尽毕⽣精⼒都难以完全领会,谁⼈理解得更深透⼀些,他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我以为,要把吹拍送做好,关键是是若⽆其事,羞羞答答是不⾏的。⼀位退职的领导就说:你如果给别⼈送礼时缩头缩脑的,别⼈肯定不敢要你的,他⼀看就知道你沉不住⽓,哪⾥还敢与你合作?
经验和体会三:要长⼀双势利眼
我刚参加⼯作时,特别注意团结同志,与⼈为善,尽量不与同志们发⽣直接冲突。⼗多年的⼩⼼翼翼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名声。想反地,领导与同志们对我的评价是迂腐,优柔寡断,没有魄⼒。对于同志们对我的看法我倒是⽆所谓。关键问题是我在处理与领导和同志们想处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平均⽤⼒的策略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实在的好处。
我刚上班时,单位有⼀位退休后仍留在办公室做⼀些烧⽔扫地⼀类活⼉的⽼⼲部,他当时做这些事时单位并不给他发⼯资。按说他这么⾼风亮节地为单位做事,应该为⼈称道才是。但许多职⼯私下⾥对这位退休⼲部不以为然。他们把他与某⼀类名声不好的狗联系起来。听了⼤家的议论,我有时也留⼼⼀下这位⽼同志。果然发现他烧好的⽔只给局长室提开瓶,其它的则是⾃⼰到办公室提,每有报纸杂志或信件送到单位,他分发时也只把局长的报纸和信件分出送到局长室,其它的则由办公室分发。总⽽⾔之,对局长的服务⼗分尽⼼,对其它同志则完全不放在眼⾥。
对于⼤家对⽼同志的埋怨,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我们总不可能要⼀位六⼗岁的⽼⼈来为我们服务吧。但在⼀个很长的时间⾥,我⼀直对这位⽼同志的做法很不解。他没有任何有求于局长的地⽅,为什么还要那么尽⼼尽⼒地巴结局长?最近⼏年我才明⽩了那位⽼同志的⽤意。有权势的⼈物总有⽤得着的时候,⽽那些⽆职⽆权的⼈,从他们⼿中得不到任何好处,有什么必要去注意他们,为他们服务?后来这位⽼同志到底得到了什么好处,我不得⽽知。不过,我相信,以⼀个活了六⼗多年的⼈的智慧,这位⽼同志所做的事情⼀定会有⼀个合理的解释。
在这⾥,我为什么要把⼈要有⼀双势利眼作为⼀个重要体会和经验拿出来单独说⼀下呢?主要是因为势利是我们都有的⼀种价值观,但是⼜⽣怕别⼈知道⾃⼰是⼀个势利眼,所以总是要想办法遮掩。殊不知,⼈的精⼒有限,如果把有限有精⼒花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就会影响其它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单位内部关系的处理上,⼀定要不怕得罪⼩⼈物,千万要处理好与单位重要权势⼈物的关系。势利不是⼀个问题,相反,势利能使你抓住主要⽭盾,从⽽取得最⼤的实际效果。
⼀个单位不论有多⼤,都会分成⼤⼤⼩⼩的派系。你如果完全采取中⽴的态度,虽然可以全⾝,但绝对不会得到什么好处。所以对于参加哪⼀派,⼀定要反复权衡。真要想处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与权势⼈物站在⼀边。坚决要与单位那些愤世疾俗者划清界线。有时候,就算权势⼈物⼀派不想接纳你,也不要⼀⼼去与他们作对。
我所在的单位很⼩,只有⼗来个⼈。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并不复杂,只需搞好与领导的关系就⾏了。但对于如何接近领导,博得领导的欢⼼,我是多年来不得要领。⽽且有时想些办法接近领导,⼜⽣怕别⼈背后耻笑,因为我脸⽪还没有厚到不管别⼈说什么都不脸红的地步。我长期研究观察发现,善于与领导拉近关系的⼈,多少都能得些好处。我同时也发现,有些同志在巴结领导时过于盲⽬,就是不管被巴结者能否给他好处,也总是胁肩垂⼿,唯唯诺诺,浪费了不少
感情和精⼒。有些⼼肠⿊毒的领导,明知不能给别⼈什么好处,也泰然接受别⼈的奉承和讨好,甚⾄于故意在这些⼈⾯前摆官架⼦作贱别⼈。
所以,我在这⾥要郑重强调⼀下,就是对于那些年龄已⼤,根据⼲部任⽤条例和各种地⽅⼟政策衡量再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不能给⼈好处,⼜不能给⼈造成威胁的,暂时是官,马上就要下台的,千万不要把他们当官,⼀定要把他们当作⽼百姓⼀样看待,也要让他们早点感受到当⽼百姓的滋味,⽽不能让他们⽣活在官的权⼒幻想中。
经验和体会四:暴⼒在机关是⼀种重要⼒量
⽆数事实证明,越是在基层机关,越是缺少升官发财的机会。如果我们年龄超过了三⼗五岁,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任某职应具备的⽂凭,甚⾄是我们可能连当官后只需要写的原则同意⼏个字都不会,也就是说,我们今⽣当官的可能性已经为零了,是不是为了得到⼀点好处,就只有低三下四地去求⼈恩惠了呢?其实就象当官不是所有⼈都有机会⼀样,吹拍送也不是所有⼈都能领悟其精神实质的。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有,就是暴⼒说话、胡搅蛮缠。国家有国家机密,单位有单位机密,我所在的这个⼈数不多,经费好象也很紧张的单位同样有不少秘密。其中主要秘密就是财务。
有⼀年,单位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为股级以上⼲部发五百元奖⾦。奖⾦的领取照例是在⼀种⾮常秘密的状态下进⾏。单位秘密当然不能与国家秘密相⽐。秘密发放奖⾦没⼏天,就有⼈泄了密。这些泄密⼈的⼼态可能是觉得秘密发了钱,虽然增加了收⼊,但⼤家都不知道,何处体现他们的权利和优越感,⾼⼈⼀等呢?想到这,⼜觉得没意思了,所以⼀定要讲出来,让那些没拿到的⼈⼜羡慕⼜忌妒才
⾼兴。其实我们单位就是这样,说秘密多也多,说没有也没有,开始的秘密,没⼏天就被⼈公开了。⽽且⼤家虽然知道了不公平,但从来没有⼈提过意见。
但这⼀次却不同了,因为单位新来了⼀位会计,这位会计也是副股长。他听说了这事,⼼中⼤怒,上班后便找到局长办公室,质问局长:为什么股级⼲部发奖⾦没有给我发?局长见他来势汹汹,⼼中不快,便说:你从哪⾥知道股级⼲部发了奖⾦?会计说:你不要装聋作哑,明明每个⼈发的五百元,你当我们不知道?你说没发,可以,我们来查帐,如果帐上没有,我就不要,如果帐上有,我就⾮要不可。局长⼼虚,连忙对他说:有话好好说,不要激动,是你的跑不了。
局长说完,亲⾃到财务室把出纳喊到局长办公室,补办了⼀些⼿续,给会计发了五百元。后来知道整个事情经过的⼀名职⼯讲起这件事,常常说:真有意思,找局长⼀闹,就发了。我也是副股长,那位会计拿了五百元,我也应该有,不过我没有闹,所以那次没有给我发。
除了能够动⽤暴⼒机器的少数机关外,欺软怕硬,倒象是绝⼤多数领导的⼀种通病。有⼀个机关,平时要求⾮常严格,⼤多数都⽐较遵守规章制度,可是有两个⼈领导是管不住的,只能听之任之,⼀个是原来的司机。⼀个是曾任某乡镇副镇长的⼲部,司机很少来,来了也是起负作⽤。⽐如有⼀次单位领导班⼦给⼈⼤述职。其中⼀位领导讲得⽐较少,说得⽐较⽆奈,讲完后全场寂静,他却⼀个⼈⿎了两分种的掌。可是单位长期不能把他怎样,应该发的⼀分不敢给他少发迟发。
⽽那位任过乡镇领导的⼲部,则因不善理财,加上两个⼩孩开⽀⽐较⼤,经常⼿头紧,⼿头⼀紧,就找单位借钱,单位不借,就在办公室骂⼈,闹得整栋办公楼都⽆法办公。领导只好安排财务上给他借钱。有时在办公室骂⼈没有效果,他就会带上两位公⼦到县、州、省上访。领导见了他,眉⽑就会皱得差点看不到。总要想尽千⽅百计满⾜他的要求。
我有⼀位同学,与我⼀样来⾃农村,没有什么根基和背景,分到了⼀家效益⽐较好的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上班。上班的第⼀年年底,发奖⾦时,单位没有给他发。他知道了这个消息,怀揣⼀把明晃晃的菜⼑找到⼚长办公室,问为什么不给他发年底奖⾦?那⼚长理直⽓壮地回答他说:你是今年才分配来的,正在⼀年的试⽤期内,所以你没有年终奖⾦。我的同学从怀⾥掏出菜⼑,咔嚓⼀声,⼀⼑砍到⼚长办公桌上,⼑锋陷进桌⾯四五厘⽶深,他对⼚长说:我不和你讲那么多,你给我发不发?如果不发,我把你砍死算了。嘴⾥国骂。吓得⼚长⾯⾊铁青,仰倒在办公椅上半天没回过神来,头脑刚⼀清醒,便连连对我的同学说:给你发,给你发。⼜对外喊:某会计,快给他把奖⾦发了。
这个故事我并不是直接听我的同学讲的,⽽是听另⼀位同学转述的,细节有待证实,但事情应该还是有的。最近我曾看到过我的这位同学,他已经成了副⼚长,原来的⼚长还没有退休,他们俩⼈的关系好象还不错。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发⽣了如此之⼤的冲突,何以还能相处如此之好。看样⼦,适当的暴⼒对维护⾃⾝权益有着⼀定的作⽤。
我对⾃⼰的肌⾁暴发⼒没有多少信⼼,别说单位,就是在外⾯与别⼈发⽣冲突也是主动承认错误,以息事宁⼈为主要策略。我们单位绝⼤多数同志都是绵⽺性格,能够直接挑战权威和单位
更多推荐
单位,没有,领导,办公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