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一直惦记着西藏?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是吧?
西藏为什么属于中国而不属于印度?这个问题恐怕是互联网乃至于学界最大的一个误解,或者说以讹传讹,各自以自己的立场替自己说话。有人总是以“北境长城”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青藏高原对于印度来说是“北境长城”,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西境长城”?
但凡跑过一趟川藏线都说不出这个话来。
在海拔提升上,青藏高原四面都差不多,可能青海、甘肃交界会好一点,但是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却是千里荒原。从四川雅安跑一趟泸定走318国道翻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你以为跟你开玩笑呢?从泸定再跑一趟康定,翻海子山,体验一下过山车的感觉。从康定再去新都桥,我相信你绝对不会再以为西藏属于我们是老天爷的奖赏。
这事儿,老天爷对印度人,对我们,都是公平的。
西藏是属于我们的,这是我们老祖宗不屈奋斗、不服老天的结果。
实际上老天爷对印度人还要格外偏心一些,仅仅从地理条件出发,印度人到达西藏远比我们要来得容易。可能大家都觉得中印边界全是8000米以上高峰,就觉得他们面对的是一堵8000米高墙,并不是的。只能说这堵墙的“墙垛子”特别高,墙体本身并没有那么夸张,各个8000米以上极高峰之间还是很普通的高原而已,有不少地段的通行条件远远好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西藏之间。比如拉达克河谷、喜马拉雅山“五条沟”,还有无数的小道,在古代行军条件下的通行条件远比四川、甘肃去青藏高原要好。
事实上,直到1949年之后,我国有关人员前往西藏还不得不绕道印度。
是318、109两条国道的通车才改变了这种状况,让四川、甘肃前往青藏高原变得容易了很多。据史料记载,清朝的时候成都或者兰州前往拉萨,至少需要在路上颠簸2~3个月的时间,而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前往拉萨只需要两周。
这就是历史:中国人去西藏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先坐船或者飞到印度再从印度去西藏,然而西藏却属于中国,无论是法理上还是实际控制上。西藏本地人前往印度留学,也远比前往内陆求学来得普遍,比如有着“藏族人的鲁迅”之称的根敦群培,早年就是在印度留学。
从宗教上也能看出不少端倪,幸运的是我找到过“道教止步之处”,一座藏式风格的王母娘娘庙。
这里距离道教的一个中心——青城山,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但过了这里就没有道教的踪迹了。实际上最容易受到地理条件压迫的就是宗教,在进入近现代之前,宗教的传播往往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最明显,藏族作为一个民族,居住在道教传播区域、不信奉藏传佛教的,非常稀少而且分布区域非常窄。
他们血统上是藏族,但是没见过喇嘛,村子里也不设置白塔(玛尼堆),有一些甚至都不会说藏语,信奉道教或者汉传佛教、其它宗教,没有格萨尔王传说的流传,却又是实打实的世居于此。据我个人印象仅有冕宁县某些区域、石棉县草科乡、泸定县藏民聚居区、汶川县卧龙镇附近区域(由南向北),再往北就是嘉绒人了,不算是典型的藏族文化区域。
这些汉地宗教传播的藏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是沿着两条河:大渡河,岷江,上溯至海拔2500米左右或者遇到难以逾越的峻峭峡谷。
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主要来自于印度,这一点也是最基本的常识,可见在远古直至中古时代,印度前往西藏都要远远比中国这边容易很多。
这里就是印度在现代老是惦记西藏的根本原因了:对于痛失战略要地的悔恨。
在滇藏公路上有个小镇:盐井,这里盛产岩盐,也是清代进入西藏的盐司衙门所在,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盐铁贸易是受到朝廷管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印度人做梦都想要有这么一个小镇掌握在他们自己人手里,可惜现实里有过这么一个小镇,却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
这个小镇就是亚东镇。
中国对于亚东口岸的实际行政管理至少在清代就有了,而印度到这个地方只需要翻过一个并不算太高的山口:乃堆拉山口。从中国的政治中心到达这里需要翻多少个山口呢?从成都起算,川藏线14个,拉萨到江孜3个,江孜到亚东还有3个,一共高达20个山口需要翻越。
1:20。
这个地方归中国实际行政管理简直是个不可置信的事情,不仅仅是这样,在清代驻在亚东的清军仅有不到100人,就这样也能实现真正的行政管理,你说印度人要是能够咽下这口
气才是咄咄怪事。你要是印度人你也惦记,“凭什么西藏不能是我们的?”
军事占领不稀罕,军事占领下的行政管理也不稀罕,没有真正军事占领下的彻底行政管理才是奇哉怪也。这种极度反常的事情,在不理解中华文明的人眼里看来可不就是“痛失良机”么?这就是印度总是惦记着西藏的根本原因,他总以为西藏唾手可得却失之交臂,换作是你你也得惦记。
就像你跟隔壁老王家之间有一块无主之地,你抬抬脚就过去了,老王得爬悬崖才能去,结果这块地却归了老王,你能不惦记?
印度人不知道为什么“老王”爬悬崖也能拿下这块地,自己却不行,但是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因此在我们看来,他的惦记是一种痴心妄想。
中国对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经营,一直是“四步走”策略,即和亲、羁縻、朝贡、改土归流。
和亲,至少攀上亲戚关系,例如文成公主的事情;
羁縻,即最初步的战略物资管控,帮助少数民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掌握重要战略资源输出;
朝贡,即称臣纳贡,在掌握重要战略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主权宣称,但是没有行政权;
改土归流,废除土司、设置流官,最终实现行政管理、驻军,彻底完成主权构建。
这个过程往往会持续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改朝换代有时候都不受影响,只要能够走到“朝贡”这一步,文化上的纽带就已经坚不可摧,例如越南;而一旦完成改土归流,再失去的可能性就很小很小了。
在古代中国,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就是必须要维持上一个朝代的朝贡体系,“万国来朝”不是皇帝的面子问题,而是整个政权能不能稳固的大事情。这种合法性的判定条件是以上一个朝代垮台的时候实际控制的朝贡国为标准,而不是“宣称”,按照宣称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说不过去的。民国之所以政权合法性不足,就在于它没能守住清朝实际控制的朝贡国,甚至把好多已经改土归流的地方都给丢了,而且厚颜无耻的把自己丢掉的地盘全部纳入宣称。在长期的历史上这个朝代的名声可以肯定一定会非常非常的臭,从上千年的角度来看的那种臭。
因为这种政权合法性的约束,中国朝代对于西藏的经营是不间断的,一以贯之的,即使是明朝,至少也保持了元朝的朝贡管理没有退步,反而加强了盐铁贸易的管理。
唐代算是和亲;
挫宋就不提也罢;
元代算是羁縻;
明代则奠定了朝贡的基础;
清代彻底完成了对西藏的朝贡管理,西藏地方统治者必须要取得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合法的,这个从珠尔墨特.纳木扎勒叛乱可以得到证实,这人发动叛乱就是清政府不给他册封,最后被杀也是因为驻藏大臣骗他说朝廷的册封到了,被诱骗去驻藏大臣衙门一刀剁了脑袋。
到晚清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点点改土归流的条件,这个条件是英国殖民者创造的,西藏地方噶厦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如果大清不是那么拉垮的话,搞改土归流名正言顺。最
后一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也想过在四川西藏搞改土归流结果遭遇了失败,失败原因是大清国完蛋了。
整个民国时期西藏不但从具备了改土归流条件倒退,甚至差点儿丢了主权宣称,连朝贡这种面子上的事情都没了,最夸张的是“盐铁贸易”都名存实亡,民国时期西藏跟印度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了跟祖国内陆的,一个朝代丢人现眼不是靠嘴上说、靠“饭圈思维”,那是有历史记载的,是有无数史料佐证的。
西藏的“改土归流”来得比你想象的晚,晚很多很多,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完全的行政管理,包括民事、经济、教育、司法,是1959年之后的事情,契机是西藏高层贵族叛乱,结果就是西藏自治区。
面对如此之晚、在印度独立之后才确立的100%完整主权,尤其是在这之前甚至一度差一点儿易手给了印度,你说印度人不会惦记、觊觎,那才是奇了怪了呢。
印度人看不到这之前上千年的经营,也看不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最终大功告成,他只能看到瓜熟蒂落之前那差一点点的功亏一篑,那是他的机会,直接偷窃上千年经营的最佳机会。
就像隔壁老王,辛辛苦苦种好了庄稼,眼看要收获了,他家房子着火了,这一大块地岂不就是你的?
岂不美哉!
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国家,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对外经营”,尤其是西藏。在西藏方向上的经营是投资巨大而且短时间看不到成果的,我们今天坐享西藏战略要地的好处,不应该忘记从文成公主开始接近两千年祖祖辈辈的辛苦付出甚至是流血牺牲。印度从来没有过这种付出,连最基本最基本的有组织贸易都没能组织起来,民间交流沟通都把佛教送上了高原,政府层面却连一兵一卒都没能送上去。

更多推荐

西藏,印度,条件,朝贡,改土,归流,中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