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态意象
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态意象
武星宽胡赛强
【摘要】:本⽂试从中国传统农耕⽂化、“天⼈合⼀”的哲学思想和风⽔学说出发,论述和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在居住环境上的价值观——⽣态环境观及其意义。
【关键词】:民居聚落理想环境风⽔⽣态观
⼀.中国传统思想⽂化制约下的民居聚落
中国历史以来就是个以农为本的农业⼤国,在中国传统⽂化⾥⼀直是以农耕⽂明⽽闻名。其中⼈⼝中的绝⼤部分都依附于⼟地⽽从事农业⽣产,“⼈以⼟为本”,农民视“⼟地”⼭川为神。“‘⼈⾮⼟不⽴,⾮⾕不⾷’。(班固《⽩虎通.社稷篇》)因⽽膜拜“⼟地神”的“社”和“⾕神”的“稷”。“社稷”也就成为“天下”的代名词。”1[①]“得地则⽣,失地则亡”。由于⼈类的理想和现实的要求,使⼈们对⼟地怀有⼀种既亲近⼜敬畏的⼼理,从⽽使⼈们⾃觉的形成⼀种保护⼟地资源的意识。在现实的⽣产⽣活中⼈类与⼟地解下了不解之缘,⼈类尊重利⽤⼟地,不随意浪费搁弃,他们在⼟地上居住、耕种、繁殖;⼟地给⼈类提供赖以⽣存的⾷物养料……⼈类与⼟地之间是⼀种⾮常亲密和谐的统⼀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绝⼤多数⼈
过着“⽇出⽽作,⽇落⽽息”的⽥园⽣活,这种⾃给⾃⾜的⽣产⼒极其低下的⼩农经济⽣产⽅式,使⼈们并没有多少能⼒对⾃然环境作出多⼤的改变,在这种农业经济和社会形态下的传统民居聚落⼀般都只是顺应⾃然环境⽽修建住宅。
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天⼈合⼀”的观念对民居聚落的建造也有很⼤的影响。儒家思想“知天命”,“畏天命”的思想要求⼈们应该顺应⾃然社会的客观规律,⼈的德⾏与⾏为活动必须与天道合⽽为⼀。道家“⼈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要求⼈作为万物中的⼀员,不能脱离⾃然,只能顺应⾃然、效法⾃然。这两种强调天⼈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天⼈合⼀”的观念影响下的民居聚落的营建要求⼈们对⾃然采取尊重的态度,⽽不愿意⼤兴⼟⽊改变现状,从⽽影响传统民居在⼈与⾃然、居住环境上营建因地制宜,因⼭就势,⼈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协调的观点。
受传统风⽔术的影响,民居的营建⼤都按风⽔师的劝告去择址建屋。风⽔术中对民居住宅地的选择、民居外形环境、以及宅内空间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营建民居聚落的⽣态意象。
⼀)理想居住环境、风⽔、聚落
风⽔作为古⼈堪察地理、相地择居的⼀种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环境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伪科学,甚⾄迷信,但是它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环境的选址和布局产⽣了深刻的影响,左右着传统民居村落的格局形态。
“中国传统的风⽔理论⼤致分为两派,⼀是以江西为代表的“理形派”(⼜称为“峦头派”)⼀是以福建为代表的“理⽓派”。其中“理形派”以地形论风⽔,“理⽓派”强调⽅位朝向论风⽔。“理⽓派”关于命卦定位住宅朝向的做法,将风⽔引向极端。⽽“理形派”指导下的村落,对于环境择优取得⾮凡效果。”2[②]“江西“理形派”要求按“觅龙、察砂、观⽔、点⽳”的步骤对村落周围的⾃然环境及⽣态环境进⾏考察,然后定址,因为⼭⽔可以决定⼤的⽓流⽅向,亦即风⽔学说中称之为具有“⽣⽓”之处所。”3[③]伴随上述考察还要⽤望⽓、尝⽔、辩⽯等检测⼿法以扩村落周围的⾃然⼭⽔及⼟壤植被皆为优良状态。风⽔学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环境模式,可以总结为“枕⼭、环⽔、⾯屏”,即要求“以⼭为依托,依⼭⾯⽔”,“负阴抱阳”,“靠⼭即‘龙脉所在,分别称
为‘⽞武之⼭’,左右护⼭为‘青龙’与‘⽩虎’,称前⽅近处为‘朱雀’,远⼭为朝,拱之⼭,称中间平地为‘明堂’,为村基所在;明堂前有蜿蜒的流⽔或池塘,这种⼭势围合⽽成的空间有利于‘藏风纳⽓’,是⼀个有⼭有⽔、有⽥有⼟,有良好景观的独⽴⽣活理想的单元。”4[④]
图⼀理想的风⽔图式
图⼆具有理想居住环境品质和典型风⽔实践的徽州民居古村落
风⽔述尽管历来受到有识之⼠的批判,并被认为是伪科学甚⾄迷信,但它⼀直以来都是“中国⼈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代名词,是古⼈试图⼈为的调整环境,以保持⼈与⾃然的有机融合。”5[⑤]它决定民居村落营建的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景观构成等,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古⼈朴素的维育环境的⽣态保护意识和意象。这些意识尽管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①“负阴抱阳”“背⼭⾯⽔”“坐北朝南”,选择有利的风⼟、⽔⽂、地理、⽓候条件。这种选址的⽣态学价值在于背后靠⼭有利于阻挡冬季寒风,⾯朝流⽔,便于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和⽇照效果,有利于迎接夏⽇的穿堂风。⼭体、植被和⽔体可以涵养⽔源,保持⽔⼟,调节⽓候。河流、湖泊等⽔体可以为⼈的⽣活和动植物的驯养种植以及农⽥的灌溉提供充⾜⽔源。同时⼭⽔作为良好的景观资源提供⼈们⼀种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往往村居聚落的布局形成⼀种“村落—⼭⽔—农⽥”良好的景观安全⽣态格局,从⽽形成“⼈—村落—⾃然环境”⼀个有机的⼤地⽣命整体。
②背⼭⽽居,盖房不占良⽥,很好的节约⼟地资源。今天我们看到的民居如徽州的古村落都尽可能依⼭建村。
③理⽔聚⽓,节约⽔资源。“聚落选址观察风⽔,汲取充沛⽔源,或傍⽔、或近⽔、或跨⽔,聚落的布局与⽔源有某种联系。充分利⽤地表⽔资源建⽴灌、排⽔渠以利于耕种和⽣活⽤⽔:营建聚落内部的⽔圳、⽔塘、⽔池、⽔院,蓄泻⽣活的地表⽔,改善聚落⼩⽓候,美化环境;凿井利⽤地下⽔。”6[⑥]
④民居、环境的安排。风⽔中关于民居外形及其环境安排上也具有⼀定的科学⽣态意义。“风⽔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体、植被、⼭峦、岗⾩的协调,形成风⽔中所说的‘⽓场’,做到‘⽓不外溢’,‘地有佳⽓’,‘随⼟⽽⽣’,在居住区内⽓候温暖湿润,⽓流通畅;冬避寒风,⽇照良好,植被丰茂,创造出⾮常宜⼈的⽣态环境”。7[⑦]
图三背⼭⾯⽔——湖南湘西民居村落
图四理⽔——安徽宏村村落⾥的⽉湖
图五云南红河⼤⽺街乡哈尼村落“村落—⼭⽔—梯⽥”良好的景观安全⽣态格局
图六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环⼭绕⽔的风⽔格局
1.建筑营建因地制宜、因⼭就势、相地构屋;就地取材、循环利⽤
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地势、地形地理⽓候条件的不同特点,“依⼭之势,傍⽔之旁,村落的⼤⼩分合,房屋前后的错落都因周遍环境的不同⽽不同,这些充分体现了民居的⽣态意识”8[⑧]。如在西南及东南地形复杂的地区,当地居民在因地形⽅⾯创造出“台、挑、吊、拖、坡、梭”等不同的⽅法建造房屋,
创造出不同的住房空间形式。
传统民居的建造就地取材,因材施⼯同时也反映了其的⽣态意识。民居⽤材主要取材于当地的“乡⼟材料”即当地的天然材料,如⼟⽊砂⽯,草⽵芦苇等。这些材料在今天被称为“环保材料”,原因在于它就地取材,仅通过简单的加⼯处理即可以使⽤,价格低廉甚⾄只⽤付出劳动⼒加⼯费⽤的同时减少交通的耗费。另⼀⽅⾯,乡⼟材料废料的处理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和威胁,有的材料如⽊材和⽯头甚⾄可以循环利⽤。这对劳动⼒剩余,⽊材⼟壤⽔资源未来有增⽆减⽽其他资源紧缺的今天,就地取材、利⽤“乡⼟材料”这⼀点是具有多么的意义啊。
2.护林绿化
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营建历来都重视植树绿化。很多地⽅的民居村落⾄今都仍然保留有极为茂密的“风
⽔林”。即使在滥加砍伐的年代和地区,风⽔林依然未动。风⽔林的作⽤在于是聚落“藏风得⽓”,保持⽣⽓以免“⾏之他⽅”。
除了⼭林、风⽔林外,⽥边池旁、宅院内外都⼴泛种植果树、蔬菜、桑⿇等经济作物以及其他的乔灌⽊等多种⽅式的绿化植物。
图七村落前后茂盛的风⽔林
图⼋新疆喀纳斯湖畔图⽡村落前后的绿化植被
3.宅院中的⼩⽓候
中国传统民居常常根据不同的⽓候条件利⽤⽅位、平⾯布局、植被绿化、建筑结构形式、材料等的差异和⽅法来改善住宅内部的微⼩⽓候。“例如爱⼲燥⾼温⽓候的新疆、藏族民居和黄⼟窑洞地区,利⽤泥⼟、⽯头等⼤量吸收⽩天热量,晚上再慢慢散出。湿热地区责利⽤天井、门窗、廊道等开敞的空间来引⼊“穿堂风”,有的甚⾄把底层架空,以利于通风散热,如云南的吊脚⽵楼。”9[⑨]
图九新疆民居利⽤泥⼟⽩天吸收热量
图⼗云南吊脚楼底层架空以通风散热
⼩结
中国传统民居聚落这种建⽴在农业经济和农耕⽂化基础上,受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术影响下“天⼈合⼀”的建筑⽣态环境观,它的⽣态意义在于它“尽可能的顺应⾃然,或者虽然改造⾃然却⼜加倍补偿,达到⽣态的平衡与⾃然的循环;充分综合利⽤⾃然⽣态资源,⾮常节约资源尤其是⼟地资源;重视局部的⽣态平衡,以达到“⼈—天—地”的和谐统⼀”。10[⑩]这种⽣态意识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常重⼤的现实意义,值得后⼈借鉴。
参考⽂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
[2]郭谦,《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化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5
[3]孙⼤章,《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
[4]龙彬,《风⽔与城市营建》,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学出版社,1999
(胡赛强:武汉理⼯⼤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专业学⽣)[①]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业出版
社,2004,P76 -1⾏P77
[②]郭谦著〈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化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5 ,P124 13-21⾏
[③] 孙⼤章著〈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P604 8-10⾏
[④] 郭谦著〈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化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5 ,P123 13-18⾏
[⑤] 龙彬著〈风⽔与城市营建〉,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140 7-8
[⑥] 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P78 29-34⾏
[⑦] 孙⼤章著〈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P518 11-15⾏
[⑧] 荆其敏编〈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学出版社,1999 ,P16 13-14⾏
[⑨] 荆其敏编〈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学出版社,1999 ,P33 10-13⾏
[⑩] 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业出版社,2004 P16 18-20⾏

更多推荐

民居,环境,传统,聚落,中国,村落,营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