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残军”到知青:缅北丛林里的中国人
作者:海欣 吴越
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12期
作者:海欣 吴越
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12期
边地“残军”:
李国辉的异域往事
二战时,缅甸对于中国有着特殊意义。为维护西南交通线,远征军二次赴缅作战,单在果敢地区,就会同当地果敢人,击毙1000余日军。
可是到了1950年波谲云诡的国内形势,在这里形成了另一种态势,直接影响到今天。当年2月20日云南解放,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少将团长李国辉,率1000多名残军从云南西盟佤山进入缅甸。
后来,从云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装纷纷前来投靠,残军很快由1500余人扩充至3000余人。增设了特务大队、搜索大队和独立第一、二、三大队,成为老缅泰边境地区最大的一股武装力量。
1950年4月,国民党军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开始主宰和统治金三角,“中华民国复兴部队总指挥部”诞生。
缅甸政府听说有支国民革命军残军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十分气愤,通牒要求残军在十天内撤走,否则诉诸武力。结果,二千人的残军,痛击缅甸政府军二万余人。残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生活越来越繁荣稳定,并开始种植鸦片,开展鸦片贸易。世界著名的“金三角”就这样出名了。
金三角武装贩毒的行当,是李国辉和钱运周一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李弥时代、罗星汉时代和坤沙时代等等,都是“摘桃派”——李国辉的事业继承人。
1950年蒋介石派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李国辉和谭忠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表示一定效忠老长官。交出军权后的李国辉飞回台湾,最后终老台湾。
知青梦:
像切·格瓦拉一样去战斗
十几年后,另一批中国人来到缅北。
和先前的国民党残部不同,这些满怀解放全人类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当时,境外的缅共武装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从1970年底至1971年,成百上千名知青跨出国门成为缅共战士。
更多推荐
残军,云南,大队,缅甸,武装,开始,成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