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言
语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过程,是对语言工具的运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语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课堂讲授是教师言语的一种主要表现,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为学生施加特定影响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这种交际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内容的转移而进行的。这种交际活动虽是双向的,但往往是以教师向学生传递为主。教师课堂上讲授言语是书面言语与普通言语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言语将其引入语言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此过程中讲授技巧应该是制胜的关键。
教师在授课中,考究语言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文字,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课要新奇,引人入胜教师被好课的同时,常常应考虑开课的导语,导语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众多有经验的教师会重视这一环节。例如:《美丽
的小兴安岭》
。教师在开课之前与学生对话:(老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吗?(学生)没有。(老师)今天老师做同学的向导,乘上火车,去哪里游玩,看一看美丽的小兴
安岭。
因而,课堂讲授言语既要生动活泼。又要通俗易懂。
二、语言明晰,运用得体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让全体学生听得清楚,明白意思。运用语言文字形如流水,自然得体,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表述上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要是你的声音再响亮一些
会更好”“来,试一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老师觉得你把这个词换一下会更贴切”。在评价的过程中夹杂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三、积累新知,开拓创新
教师课堂讲授语言技巧,在于不断积累,做到多看、多读、多学,丰厚自身的内涵。克服自满、畏难、停留两头的情绪,要感受到运用语言文字时得到熏陶。不仅学好现代文,还应鉴赏前人、古人
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学习语言的视野和情趣。
四、语言要规范,坚持不懈
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
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语言要规范正确。教师的课堂语言,尽量做到使用标准普通话,不仅自己说普通话,而且要求学生自觉说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述中,更要注意避免“文白夹杂,地方式土语”出现于课堂。同时教师发音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明朗。语文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是教师的职业所需,教师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要想真正发挥教师语言的组织、导向、激励等
作用,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还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魅力,使自己的教学更趋成熟。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门外小学)
空间表现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中
职美术教材《公共艺术(美术篇)》中的重要章节,教材在这一部分为中职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图形
素材供同学们学习选用。
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总体分为雕塑、工艺品、建筑以及景观四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的具体呈现上教材尽可能地给出了多元素的解读,在雕塑、建筑和景观部分都为同学们呈现了中外对比的图片资料,便于同学们在学习中欣赏,在赏析中比较,在比较中更加清晰、直观地对东西方美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把握,在工艺品部分教材中主要展示了我国明清时期功能不同的工艺品作品便于同学们对工艺品有直观的认识,并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所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图片信息量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求知欲,有的部分由于资料较少会在认知上出现比较抽象,不够直观的困境。另外,很多一年级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美术教育比较浅,甚至有很多学生反映在初中阶段美术课上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绘画训练,对于艺术欣赏的培养很少,更有少数同学反映初中的美术课经常有被其它科目占用的现象。因而,很多同学对于一些美术的知识甚至是常识的积累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建议做以下拓展:
一、雕塑部分直观呈现,就地体验
教材中雕塑部分给出了古希腊著名雕塑《掷铁饼者》与我国唐代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两件
作品,在讲解中发现对于一部分对美术敏感的同学来说可以很快而准确地感受到《掷铁饼者》的运动美感,可以体会到整个雕塑给人们呈现出的动势与蓄势待发的紧迫感,但对于其他同学可能只能感受到掷铁饼者的强健的肌肉为我们带来的直观的视觉冲击。对于《卢舍那大佛》,很多同学反应,在图片上呈现的大佛体魄丰满、大耳垂肩、容貌和蔼等直观的形象特征可以直观感受,但对于“气势磅礴”“沉雄博大”的感受就比较浅。针对这样的问题,建议进
行以下拓展:对于
《掷铁饼者》的动势与力量感的诠释,可以请同学上台进行现场模仿,为有真实的力量体现可以从体育组借用铁饼,让体验的同学实际手持铁饼做出相应动态来直接体验身体的感受,让身体的感觉对视觉的冲击造成有效补充;对于《卢舍那大佛》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高清图片放大至足够大的画幅,并在图片中显示作为参照物的人群,这样可以让大佛的高大、厚重的感受瞬间凸显。如果实际情况允许,最好是让学生就近实地参观寺庙大殿中的佛像可以使学生的体验更加直观。
二、工艺品部分补充国外作品以及现代工艺品进行对比
工艺品部分,教材中呈现清代《翠玉平安如意盖盒》《象牙雕云龙笔筒盒》和明代的《青花花卉纹盖罐》,三件作品均为中国古代作品,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对于工艺品的理解也会局限于中国传统工艺的范畴,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可以补充一部分国外的经典工艺品作品例如
英国的银质餐具,法国的水晶灯饰和玻璃手工艺品等,通过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发现东西方文化体现在工艺品制作的形式与技术上差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呈现五彩缤纷的现代工艺品的图片,如精致的水晶摆台,华丽的玄关装饰,甚至设计精巧的纸巾盒等等,所有现代元素的呈现会帮助同学们体验艺术品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技术发展对工艺品的影响。
三、建筑部分重点讲解建筑美感与设计寓意建筑是技术与艺术、使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是凝固了的音符。由于物质材料和形体结构的特点,建筑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门类那样可以直观地模仿或者再现生活,甚至在表现的形式上不像绘画、雕塑那样自由,由于建筑所特有的使用功能的限制,建筑的实际设计中会受到更多例如工艺、安全、材料等方面的现实性限制,这就使得建筑的外在表现看起来没有其它的表现形式那样丰富多彩。但,建筑却能通过它与人们之间发生的直接的互动,更加直接地高度概括
反映社会面貌与人文特性,在建筑的身上直接体
现着名族的特点与时代的特征,可以说每一个经典的建筑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符号。在教材中主要通过《米兰大教堂》《悉尼歌剧院》《拙政园》以及北京《国家体育场》来诠释建筑之美。这一部分的素材设计古今中外的经典建筑,可以比较全面地呈现建筑的概况,不需要进行材料补充。而需要建议的是,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偏重于对建筑外形的直观感受,而对于建筑所赋予的深刻寓意
以及精巧的设计构思的理解可能
会比较简单。
对此可以在确保基本信息掌握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意图、构思创意的讲解,这样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筑艺术的内涵有所了解,并可以开拓中职学生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生在实际设计实习时的设计思路。
四、景观部分注重景观与建筑加以区分对比讲解
景观,教材中讲到的更多的是城市景观,本来是与我们的生活链接最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似乎应该是最直观最容易讲清楚的一个部
分,但由于
“身在其中”的缘故,我们对景观的认识总是片面或是局部的,学生也很容易将景观与建筑直接等同。原因很简单,景观中必有建筑,并且很多景观的核心是经典的建筑,这就需要在这一部分讲解的时候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可以用城市(包含某个典型建筑)的全貌图与典型建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当学生清晰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带领学生共同分享关于景观背后承载的城市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话题会更清晰更有效。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的讲解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适合直观的,有体验的教学模式。结合未来就业的需要,在美术欣赏的同时还要时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的意识与动手制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做好铺垫。中职学生的学业特点决定了中职阶段的美术赏析课程不能止于欣赏,还要指向应用。
(作者单位:太原市交通学校)
关于《公共艺术(美术篇)》中“空间表现”章节的教学拓展设想
□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讲授语言的技巧
□李
2016第8期(总第116期)
教育教学研究
·

更多推荐

学生,建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