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紫砂壶名家
黄玉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所制茗壶,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 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 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 暂无资料
谈尧坤 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 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
「吴德盛」专制紫砂杯。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裴石民 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22岁到利永陶品公司制作紫砂陶器其时已在紫砂陶业中崭露头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陶器34岁时由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烧成后陈设于莫家橱窗,作品有<<悟奇治陶>>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因而为<<悟其壶>>。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 陈鸣远街道二”的雅号。二年后又先后给几个古董商仿制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宜兴。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开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极喜养猫
、鸟、金鱼、松鼠、蟋蟀等小动物并以写生悟性,把物性可爱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田螺水盂>>、<<九条艺 桑菜盘>>、<<螃蟹荷菜盘>>、<<十件果品>>
施福生 施福生(1921-1999年),又名馥森,宜兴蜀山北厂人。天资聪慧,启蒙师傅是曾被聘在上海仿做古董的“叶德喜”。1935年与朱可心等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担任实习技师。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为建厂七人小组成员之一。长期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产品质量检验直至离休。善制鱼化龙壶、大型松鼠葡萄咖啡壶等高极紫砂茶具。与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等老艺人知交甚厚。
程寿珍 号冰心道人。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18年(1929),擅长制作掇球,仿古壶等。所制掇球壶身与壶盖犹如大小双球垒叠,周正完美,浑朴丰润,口盖紧密,曾于民国21年(1932)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优奖。
汪宝洲 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戈根大 清光绪六年(1880)-民国26年(1937),擅长制各种盂,花绿缸等工艺陈设陶瓷,善绘画、雕刻和堆花,首创抽角四方、抽角六方式样。并是宜兴建筑琉璃瓦第一位名艺人。
冯桂林 民国初制陶名艺人
范占 暂无资料
范泽林 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从范泽林学过陶刻。
吴纯耿 吴纯耿(1916~ ),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吴纯耿生於制壶家庭,由於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三○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於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抗战爆发之後,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进入四○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不久,吴纯耿受聘於「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
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立信」所订制着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其後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五○年代之後,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却较为一般,从高峰期开始衰退。至七○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现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内。
王寅春 (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 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开始求艺生涯。三年满师后,帮窑户制坯当客师,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因手艺好,上海客户纷纷定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印款盖于壶底,名染沪上。后由宜兴蜀山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钤于壶底。 1934年宜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300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其率先采用紫砂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
怀希仿制紫砂古董,接触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把握精神气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小畦等名师的佳作。1937年抗战时不惜抛弃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壶工具,为了生计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同时亦制作《洋桶壶》、《线圆壶》,销往泰国,《15头咖啡茶具》销往欧洲,并制作《96头满汉全席的紫砂餐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艺声誉。1954年提携幼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1960年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艺精巧令人赞叹。先后带徒50余人都是制壶快捷高手。为人宽厚诚朴,乐于助人,爱徒如子,艺徒们对其尊如父辈,企业领导对其极为敬重。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玉笠壶》、《圆条壶》、《八方盅型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著名京剧演员梁会超为得其《六方菱壶》曾三次慕名到厂,遂如愿。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由其制作,二位名家“迁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是留世杰作。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为满足同仁意愿,连续几十天,制作《牛盖洋桶壶》50余件,件件光泽和润,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视之如宝。74岁时还创作了《裙花提梁壶》,与半浮雕于体,用冷金黄色段泥制成,造型俏丽,线条阴阳,合度流畅。王寅春是位勤奋多产的名艺人,传世力作颇多,有《亚
明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半菊壶》、《小梅花壶》、《六瓣高瓜酒具》、《铜锤方方》、《圆条茶具》、《汉群壶》、《高流京钟》等。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方器选型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一生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云根(1982年11月6日-1969年) 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萧条,紫砂窑大不景气,常靠搬运泥坯和窑货为生。1915年,由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同行的有杨阿时、李宝珍。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试验成二次烧成的炉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回家乡后,仍以制壶为业。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两年后回宜兴。1932年在江苏省立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止。 1954年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其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宜兴紫砂厂成立,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这时其“门墙桃李盛极一时”。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最早由
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同辈中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而师徒又十分和谐首开师徒间竞技比赛之先河。1959年虽年事已高,但技艺不衰,为徒弟们作示范,逐一评讲,深受弟子们爱戴。他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为他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丰富内涵,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
王石耕 原名王长根,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
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这组作品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
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套茶具古朴典雅,通体采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线条舒展流畅,以直线突出主题,纵横直线相间架的结构,取得直体平衡,“直中寓圆、圆中有直”,平衡中见变化。另一套“五头贵方茶具”造型古朴,施艺严谨。壶和杯均呈四方新斗型,采用回文图案装饰,通体雕以汉玉纹饰,技法精美。嘴、、盖棱角分明。他制的方货精品如“方钟”、“抽方”、“提梁六方”壶等都是轮廓周正、角线挺括,不失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俞国良 (1874-1939)原籍无锡,作品精美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严光芝 清同治七年(1868)-民国16年(1927)又名严小罗子,制陶名艺人。
彭再生 清同治五年(1866)-民国36年(1947)均陶名手,善制花盆、花瓶、鼓凳等器。
鲍六芝 清光绪-民国年间贴花名手。
李宝珍 清光绪至民国初年间人,为民初时期一紫砂名手,与当时陶艺家专供铁画轩素坏,
所制壶朴实厚重,圆融不已,壶器流传多光货,如一[圆珠壶],典雅圆润,以一[宝珍]方印为款识 。
更多推荐
紫砂,宜兴,制作,制壶,技艺,陶器,茶具,蜀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