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
[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
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
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
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随之而来的
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
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书写德拉库拉等吸血鬼故事的影片不断呈现在银幕之上,如《吸血狂魔》《德库拉的噩梦》等,吸血鬼故事也成为哥特电影所展现的核心内容。在西方数代导演的探索中,哥特电影中的吸血鬼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象,吸血鬼们肤白、英俊,在吸血时尖齿獠牙、面目狰狞,
拥有由永生带来的孤独气质和优雅举止,成为“美”与“恶”的完美综合体。1979年,影片《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成功上映再次引发了哥特电影的创制、观看热潮,提升了哥特电影在世界影坛中的地位。近年来,《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刀锋战士》《黑夜传说》《暮光之城》等优秀影片的出现更是昭示着哥特电影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期
提到近年来的哥特电影,《暮光之城》无疑是中国电影人及观影人最为熟知的吸血鬼影片。《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共有四部,分别是上映于2008年的《暮光之城》;上映于2009年的第二部《暮光之城:新月》;上映于2010年的第三部《暮光之城:月食》以及上映于2011年和2012年的《暮光之城:破晓(上)》和《暮光之城:破晓(下)》。虽然《暮光之城:破晓》存在上下两篇,但却因故事内容的连贯和影片题名的一致被认为共属于《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第四部。上述四部影片分别由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克里斯・韦兹、大卫・斯雷、比尔・康顿执导,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罗伯特・帕丁森担任主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人鬼恋”的连续故事,不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吸血鬼形象,更着力塑造了哥特电影中的又一重要形象,即狼人,其间所呈现出的跨越种族的爱情、友情、亲情使《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内涵超越了以往的哥特电影。这不仅使《暮光之城》系列影片在全球热映,而且还荣获了MTV电影奖及土星奖中的多个重量级奖项,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哥特电影的发展。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
二、《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及其文化内涵
吸血鬼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或许尚待考证,但其在西方文化中却流传已久,最早的吸血鬼传说可上溯至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当时横行欧洲的黑死病成为吸血鬼传说的发源。同时,源自非洲的木乃
伊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吸血鬼文化在欧洲的发展。在黑死病与木乃伊文化之外,关于吸血鬼的起源还流行另外一种说法,即源自《圣经》,亚当与夏娃的孩子该隐出于嫉妒杀死了其弟弟亚伯,上帝揭露了该隐的罪行并诅咒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嗜血而生正如上文所述,吸血鬼是哥特电影的核心,也是哥特风格的重要承载,其与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丑”变“美”的过程。早期的吸血鬼电影风格惊悚、恐怖,吸血鬼形象也大都是生性嗜血、内心冷酷的杀人狂魔,但随着哥特电影在世界影坛中边缘化地位的改变,各国电影人对于吸血鬼形象的塑造也告别了简单粗暴的杀人饮血,而是转向了对吸血鬼特有的复杂性格与丰富情感的塑造,外形俊美、气质优雅但又在饮血宿命与人性之间挣扎的吸血鬼形象在影片《夜访吸血鬼》《黑夜传说》中均有体现。在《暮光
之城》系列电影中,吸血鬼虽然依然嗜血、畏光,但却告别了黑暗的角落,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他们在永生的过程中获得了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识、财富和见识,同时还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暮光之城》系列影片还着重展示了吸血鬼富有人性的善面及其与人类之间真挚的爱恋与友情。影片的男主角爱德华是一位出生在20世纪初的男孩,疾病夺去了他不满20岁的生命,吸血鬼用血液转化了爱德华使之延续了“生命”,从此爱德华与吸血鬼“父亲”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为了不伤害人类,他们以动物血液为生。影片中的这一情节可谓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塑造的一大突破,为美化吸血鬼形象奠定了基础。为了掩藏吸血鬼的身份,爱德华与“父亲”只能奔波在世界各地,使自己不老的事实不被人类发现,当爱德华来到影片故事发生的小镇时,贝拉的独特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爱德华,
爱德华与贝拉很快陷入热恋之中。然而当贝拉得知爱德华的真实身份后,却一再要求爱德华转化自己以获得与爱德华永远相恋的可能。影片展现了吸血鬼爱德华在挚爱面前的内心挣扎,为了保护贝拉的生命安全与人类身份,爱德华甚至决定从此远离贝拉。虽然最终为了拯救贝拉的生命,爱德华转化了贝拉,但爱德华对贝拉的爱却从未衰减,像人类一样追寻爱情的爱德华无疑成为哥特电影中新一代吸血鬼的代表,他们虽然难改嗜血本性,但能够用人类社会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同时,对
更多推荐
哥特,吸血鬼,电影,影片,形象,人类,欧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