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伦坡黑猫中的不可靠叙述者
摘要:《黑猫》出自美国文学家埃德加•爱伦•坡笔下,《黑猫》是一篇哥特风浓郁的短篇惊悚小说。文章全文都以第一人称我作为主要陈述者,一个将死之人即将接受法律制裁,言简意赅的叙述自己的犯罪过程。在叙述自己与黑猫的交集中,主人公残暴行为及变态心理被表述的淋漓尽致。由于主人公的人格与作者的道德价值观完全不同,因此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个心里极度变态者,更是一个“不可靠叙述者”。作者在小说中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极尽嘲讽,并夸张的表达了人物心理,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人公也就是叙述者的不可靠行。《黑猫》全文并无华丽辞藻,看似平铺直叙的自我检讨,却收到了极佳的阅读效果【1】。这与叙述者的不可靠性给读者带来的反差不无联系,如此用心的安排,使得《黑猫》成为文学界短篇小说的巨著。在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爱伦•坡研究不仅具有视野的开放性和学科的包容性,还具有研究载体的多元性。除了传统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今天的爱伦•坡研究还被赋予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意义。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学术的交流更加便利。世界各地关于坡的网站多不胜数,形成了全球化的爱伦•坡研究网络。各种与坡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也构成了“坡产业”的一道独特风景。坡研究协会前任主席杰拉尔德•肯尼迪说道,“无论人们对坡的文学成就持何异议,不可否认的是,还没有哪一位南北战争前的作家像坡这样在当今社会受到欢迎和认可【2】。”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坡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天才,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之中。面对如此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文化魅
力,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当代文化成就了坡,还是坡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杰拉尔德•肯尼迪给我们的答案是二者皆有之。不过,他认为坡文化在当今社会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坡对现代美国社会由来已久的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把握。也就是说,坡作品中所反映的暴力、疯狂、变态、疏离、错位和犹疑等主题恰恰映射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实质。毋庸置疑,全球化问题的升温和文化研究的勃兴构成了新时期全球学术界一个最令人瞩目的景观。在这一规模宏大而又气势磅礴的文化语境的观照下,爱伦•坡研究必然要走向更宽广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领域。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不可靠叙述者;
目录
一、善良牵动人心的忏悔 (3)
二、自相矛盾的叙述 (4)
三、冷酷无情的叙述 (4)
四、文章中的不可靠叙述 (6)
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厉害的作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通过文字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无法自拔。有些文章自始至终看似自相矛盾,殊不知这都是作者的精心布局,这些矛盾能够顺利引起读者的注意,进而将读者带入话题中去,并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黑猫》的作者——美国文学家埃德加•爱伦•坡就是这样的聪明作家,从不可靠叙述角度重新审视《黑猫》,我们将得到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黑猫》言简意赅,以将死之人作为主人公,将主人公赡养到杀害黑猫的过程作为文章主线,主人公很显然是一个心存善念但行动不受大脑支配的变态人群,多年的软弱让其备受歧视,酗酒让他的这种暴虐根源显露出来,他残忍的折磨黑猫,并从中找寻自我快感,以至于最后人性完全泯灭,杀害妻子。通过主人公回忆录似的自我反省,读者轻而易举的被带入故事环节。通过主人公的叙述,读者表象上认为是黑猫让主人公泯灭人性,黑猫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恶灵的化身,小说中作者也在极尽所能的为读者设定这一情节【3】。主人公文章开头的忏悔让读者有一种同情心理,然而随着文章的推进,叙述者冷酷无情的心理彻底显露,通读整篇文章,读者才彻底醒悟:主人公开始的善良都是虚伪的、他的冷酷无情让读者发自心底的不寒而栗。作者营造的恐怖效果在这种心理反差下被无线扩大,作者的真实意图也彻底显现。爱伦·坡正是希望通过此希望对爱与恶交织的内心加之以枷锁,锁住那恶,
让爱生长。本文试图从不可靠叙述理论入手,着力探讨爱伦·坡的小说中呈现的不可靠叙述及其阅读效果,论文通过使用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韦恩.布斯和詹姆斯.费伦的不可靠叙述理论具体分析了《黑猫》这部小说。借此更好的理解坡以及《黑猫》这部小说。
一、善良牵动人心的忏悔
文章开头,主人公以一种近乎低微的语气告诉世人,他明天将要赶赴刑场,想在自己临死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坦白于是,并明确表示,只有将这些事情交代清楚,他的灵魂才能够得到安息。一个将死之人本身就让人心生怜悯,无论他之前做过怎样的罪恶,人们依然乐于见到这个人忏悔,也相信临死之人话语的真实性,这是更古不变的人之常情【4】。作者通过主人公开头的陈情成功拉近了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读者乐于相信叙述者所述事实,毕竟这是一个将死之人的告白,生命都将逝去,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读者轻易地被主人公拉入故事情节,迫切的想倾听将死之人的忏悔。
叙述者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很快做起了自我剖析。他说他从小就心地善良,因为善良还成为了好友的嘲笑对象,他喜欢小动物,最大的快乐就是喂养它们。从这些叙述中,叙述者被包装的软弱而善良,甚至引人同情。读者甚至怀疑这样善良的人怎么可能犯下滔天罪责?一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将其带入深渊。读者开始为罪犯开脱,甚至帮助其找寻犯罪的非主观因素。作者很聪明,他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件始末。“我”说:自己性格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酗酒,是酒精麻痹了我的神经,埋没了我
的人性。酗酒让我讨厌动物,甚至开始虐待曾经最宠爱的黑猫。起初,我的妻子对黑猫存有偏见,她固执地认为黑猫是巫婆的化身。但我并没有屈从于妻子的观点,依然爱护黑猫。这样一种执着的爱护是我的天性使然,我很善良。酗酒将我的这种善良全部剥夺,我变得喜怒无常,甚至开始打骂最爱的妻子,更别说宠物了。因此,我开始虐待黑猫。当我写到挖掉黑猫的眼珠,我甚至面红耳赤、不寒而栗。由此可见,叙述者的暴虐都是酗酒造成的,是酒精麻痹了他的神经,让他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做出了罪恶举动。这时的叙述者让人感觉很善良,读者对其充满同情,罪恶全部归结到了酒精的头上,读者从心底接纳了叙述者,甚至开始原谅他的所作所为,我此时的话语是被读者高度相信和同情的。
二、自相矛盾的叙述
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者忏悔的语气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不在仅仅满足于对妻子和宠物的谩骂,我开始残忍地虐待他们。从挖去黑猫的一只眼睛开始,恐怖和后悔开始笼罩心头。但这些悔恨只是略过心头的一个善念,我依旧屈从于酒精的麻醉,不停的宿醉,对于黑猫的伤害行为从最初的悔恨变成了不削一顾,甚至开始憎恨黑猫带给自己良知上的种种不安【5】。一个酒后的清晨,我终于将这种愤恨发挥到了极致,我残忍的将黑猫吊死在树上。我在文章中自述:黑猫自始至终没有给我带来一丝伤害,而我却残忍的杀害了她,这种对于生命的残酷剥夺让我的灵魂得不到片刻安息,即使是最仁慈的上帝也不会原谅我的这种所作所为。黑猫被吊死的当晚,我的家中遭遇火灾,并在废墟下面我清楚的看到了黑猫的影子。这让我身处极度的恐惧之中,我开始怀疑是报应使得
我失去了一切。失火后的几个月,我无法从黑猫的幻想中解脱,我想找到一个与黑猫外贸相似的物体来排解我这种悔恨,以至于第二只黑猫的偶然出现,让我欣喜若狂。我
将第二只黑猫看作是被我残忍杀害的黑猫的化身,我要用它来弥补我内心的亏欠。因此,黑猫被我带回家抚养。看到此处,读者被深深带入故事情节,感觉叙述者的良知尚存,他在杀害黑猫之后做出了相应的弥补。这让读者相信叙述者善良的本性依然存在着,甚至想象着叙述者一定会对黑猫百般宠爱。然而,事与愿违,故事接下来的叙述很快打破了读者的这种幻想,甚至颠覆了叙述者在读者心中建立的美好形象。这时,读者开始对叙述者产生怀疑,两者间刚刚建立的情感也被快速拉开,读者开始怀疑叙述者的话语。
三、冷酷无情的叙述
捡来的黑猫出于对我的报恩而愈发于我亲近,可我却对它的这种献媚表现的特别厌恶。我的这种厌恶之情伴随着黑猫的到来而更加深刻,终于我对黑猫开始仇视。当我看到黑猫的眼睛也被人挖去、脖子上还有绞刑架的象征后。我开始发出感慨:“一个没有理性的畜生,竟对我,按上帝形象创造出来得人,带来如此不堪忍受的折磨”,我的身心开始备受折磨,刚刚建立起来的善念很快消失,我的性格变得更加捉摸不定,从最初的痛恨动物变成了痛恨一切,甚至是人。妻子也在我的盛怒之下沦为我发泄怒火的工具。由此可见,在叙述者的本质观念中,我是人,是高级产物;而猫是动物,是低级产物;
我是不能被低级动物折磨的,而且我是高高在上的,在任何人面前我都是最高贵的。出于这种心里,我将自己的不行归结给别人。当我去地窖,黑猫差一点将我绊倒,我盛气凌人,直接拿起斧子,一斧子想要结束黑猫的生命,也结束我对黑猫的畏惧感。善良的妻子出来阻止我,我残忍的将矛头直指妻子,用斧子将其残忍杀害。令我们心生寒意的是,再将妻子残忍杀害之后,我居然想着大错已经铸成,悔恨不如赶紧想办法藏匿尸体,隐藏自己的罪行,逃避法律责难【6】。我再经过一定的缜密盘算之后,想了无数个
藏匿尸体的方案。我甚至想将同床共枕的妻子残忍的剁成肉泥、当做货物搬运。最终一个更为缜密的计划跃入了我的脑海:将尸体密封在地窖墙内。当这一切准备妥当后,我将惨死的妻子用水泥密封在了地窖的墙内。更让人感觉疯狂的是:我在杀害妻子、藏匿尸体后居然能够酣然入梦。我们不仅感叹这是怎样冷酷无情的丈夫?是怎样杀人如麻的杀手!竟然能够这样完美的处理妻子的尸体,更能心无旁骛的安然入睡。叙述者的冷酷无情、没有人性在此时显露的淋漓尽致。即使在最后警方找到惨死的妻子,面对腐败不堪的尸体,我依然认为是黑猫让我失去
更多推荐
黑猫,读者,叙述者,开始,主人公,妻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