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渝:把中国的“西三角”立起来
作者:***
来源:《一带一路报道》2020年第05期
        跨越秦岭,连接重庆、四川、陕西,构成了约30万平方公里的“西三角”经济区。其经
济总量仅次于“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撑起了西部经济的“半壁江山”。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开新局,全国乃至世界目光聚焦中国西部,西三角地区也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多次聚焦“西三角”。“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開发开放枢纽” “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仗剑行天下,雄心万丈再出发。一边是国家赋予的重任,一边是自身的雄心壮志, “川陕渝”要如何赴这场盛世邀约?
        “西三角”为何能引领西部发展
        早在16年前,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刘斌夫就曾提出了“西三角”概念,提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撑点,建设中国西部经济重心和中国西部经济高地的构想。多年来,川陕渝地区生产总值稳居西部前列。2019年,四川、陕西、重庆分别以4.66万亿元、2.57万亿元、2.36万亿元位列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前三。不沿边不临海的“川陕渝”为何能走在西部各省市前列,回望三地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究竟。
        二战期间,川陕渝地区成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后方,不仅是彼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成为当时的工业中心。三线建设时期, “川陕渝”承接了国家工业建设任务所积累的产业基础,如陕西和四川的航空产业,重庆的重工业等,均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所在地。
        进入21世纪,国家的几次重大战略都惠及“川陕渝”。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三地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重庆、成都、西安——西部仅有的三个国家中心城市,成为最早设立自贸区的西部省市。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赋能,另一方面“川陕渝”也积极谋求改变以扭转地理劣势带来的阻碍,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构筑了集航空、铁路、水运于一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由内地跃升为开放的前沿。2019年中国十大机场客流,成都、西安和重庆分别排名第四、七和九位。中欧班列统计数据显示,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4600列,约占全国开行总量1/4,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2019年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蝉联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全国第一;中欧班列(重庆)2019年重箱折算列超1500列,位居全国第一,运输货值也位居全国第一。西成高铁的开通,让成都到西安的时间从16小时缩短至3小时,
西渝高铁即将动工,3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这也印证了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的话,“先有了(高)铁三角, ‘西三角’才能真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同时, “西三角”近年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重庆在传统机械制造、化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都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等为支柱产业,还有发展迅速的第三产业;西安在传统军工制造业上优势明显。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走进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成都卓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影科技”),展厅两面墙挂满的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2016年度优秀高成长企业” “2019年度成都高新区瞪羚企业” “2020年度成都市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我们去年获得的这个CMM15(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证书,是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的认证,这也是对我们公司软件研发体系完善度的高度认可。”卓影科技党支部书记、董事会秘书陈峻峰指着一份全英文证书告诉记者,语气中充满自豪。
        “我们研发的智能机顶盒终端软件已进入1亿多户家庭,并与全国26个省级通信运营商
达成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支撑系统及增值业务内容方面的合作,还随着国产智能终端(电视机、机顶盒)的‘出海’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卓影科技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疫情期间,公司的传统业务虽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大屏增值业务如游戏、在线教育等收入却实现了50%的逆势增长。基于卓影科技在终端软件及视频业务软件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还成为了谷歌认定的Android TV全球业务合作伙伴之一,卓影科技是全国也是亚洲唯一一家入选企业。
        如今,天府软件园已成为中国西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包括IBM、西门子、阿里巴巴、腾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世界500强落户。软件产业是成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成都的支柱产业,是助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锐介绍,软件产业已成为成都市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19-2025)》明确指出,到2025年,将实现世界500强、全球软件百强等知名企业在蓉落户机构达8家以上,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重庆则把智能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利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生产改造,优化配置产能。从事笔记本电脑等产品零配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精鸿益科技公司今年投入1.35亿元,采用5G网络为数据传输纽带,将分布在厂区的439台机器、设备连接起来,构建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络,实现了原有厂房、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据公司董事长刘新年介绍,此举帮助公司效率提升了40%。2019年,重庆市智能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4%,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逆势上扬,近几个月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近日,西安高新区正式提出打造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计划到2025年,产值超过4500亿元。该区聚集了Intel、三星、IBM、阿里巴巴、华为等35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随着三星二期项目的启动,这里将变成全球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数据显示,上半年,西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43.1%的高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3.9%。除了汽车、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文旅产业在西安乃至陕西的发展布局中更为亮眼,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不断刷爆网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打卡”的游客……
        高质量人才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成都的“蓉漂计划” “成都人才新政12条”,重庆的“重庆英才计划”,西安的“百万人才计划”都透露出“西三角”对人才的渴求和“野心”。随着北上广深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的不断攀升,更多知名企业向西部迁移,重庆、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不断蓄能,发展高价值链的产业,打造更宜居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企业中层员工所得薪资.成都与深圳已相差不大,但对比两地房价来说,拿同样的薪水在成都的生活质量远远高于深圳。”陈峻峰告诉记者,随着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企业落户成都,很多高质量人才也愿意来这里安家立业。5月29日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 “西三角”三地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毫不逊色,排名上成都第一、重庆第二、西安第五,成都招聘海归的人数比例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深。陈峻峰告诉记者, “这里办公很舒服,政府还会给我们一定的人才支持,给予优秀人才奖励等。”卓影科技去年就有一人入选“蓉贝”软件人才计划,这是成都为构建软件产业高质量人才生态,实施的一项软件人才引育计划,这无疑将进一步激活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活力。
        产学研协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卓影科技还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等川内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提前去高校发掘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舒红平看来,由于高校从学术的角度而非从市场的角度,难免造成错位,需要“在校学生培养,在企员工培训”协同攻关,打通产学研用产业链条。
        重庆两江新区近日举办了全球“云引才”系列活动,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球高层次人才伸出“橄榄枝”。“新区对各层次人才都有相应的政策红利,比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团队,我们将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资助,特别优秀的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及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两江新区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还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校生培养,把就学和就业创业连接起来,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造就一大批智能人才、高端人才。

更多推荐

成都,发展,人才,软件,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