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 Sociai Sciencc Edition )Voi. 40 No. 2Aps. 2021
第40卷第2期2021年4月【建筑文化】
DOI:10. 15986/j. 1008 - 7192. 2021. 02. 005
诗意的权力:合肥崔岗村瓦房工作室的平常建造
卜令峰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崔岗村瓦房工作室通过建筑的改造、遗产的活化以及活动的组织等内容,构建乡村诗意栖居的策略。对平常
建筑的改造体现在建构中的在地性和去意义化;遗产的活化基于乡村记忆场所的保护价值以及新业态的植入;而 事件活动的策划则体现瓦房工作室作为“乡村客厅”对社会创新的驱动。对普通乡村中普通建筑的平常建造,既提
升乡村景观品质,也是实现在乡村诗意栖居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乡村诗意栖居;崔岗村;瓦房工作室;平常建造;建筑改造;遗产活化中图分类号:TU241.4; 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7192(2021)02 - 0032 - 09
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介入乡村”受到设计从 业者的关注。但通常受设计师关注较高的,是某些
具有传统古村落基因特征乡村的建筑再生设计。
然而乡村建设的现实性之一在于,少数精英化乡村 与多数普通乡村之间的并存关系。精英化的少数
乡村通常为世界遗产类乡村、名人故居,以及被列 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乡村。而非精英化的多数 乡村,亦为普通乡村、’我们的”乡村。普通乡村中
的平常建筑,尤其是我国80年代后期在乡村建造的
瓦房类民居,见证了乡村文明的发展,存贮了人们
在乡村生活的集体记忆,具有特殊的遗产价值。对
此类平常建筑的活化方法,除物理层面的硬件改造
之外,也包含以此为基础,由设计师对乡村进行的
以景观生产为理念的在地艺术与文化实践,在提升
乡村视觉品质的同时也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
如同催化剂带动区域复兴。
本文探讨的瓦房工作室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 区三十岗乡崔岗村内,距离合肥市区30公里(图1)%
崔岗村的建筑形态主流为传统型的瓦房,占总建筑的 90%。在当前以楼房为主的乡村建筑中,瓦房已被视
为一种边缘化的乡居类型。因为崔岗村的空心化,政 府计划把该村及其瓦房类建筑拆除。现瓦房工作室
业主在2012年偶然间发现崔岗村,并对其中的一套
进行改造,将其转化为’瓦房工作室”。该项目是基
于一个普通村庄内普通民房进行的改造结果,也是对
中国乡村曾经普遍存在的瓦房做可持续在地实践的
案例,从平常建造的视角阐释乡村本来具有的“诗意 的权力”。包含建筑本体改造、遗产保护与事件活动 策划、新业态引入,以及对村民主体性的关照等%试 图 瓦房工作 的改造及在地文
, 作为普通
村中平常建筑再生以及乡村振兴的一种类型实验。
这对当前研究皖南徽派建筑与园林的主流现状而
言,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也为安徽中北部地区普
通
及普通建筑的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图1崔岗村区位(卜令峰绘)
收稿日期:2020-11-0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
研究项目“ 文 遗产的整体 , 线 文化景观解析与 研究一一以合肥大姚路为例”
(SK2019A0651); 部人文社科项目“明清时期徽匠 文献整理与研究”(18YJAZH039);安徽建筑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基于
'教、学、评、展、著’为一体的设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jy05)
作者简介:卜令峰(1979 -),男,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乡建。E-maV :
****************
第2期卜令峰:诗意的权力:合肥崔岗村瓦房工作室的平常建造33
一、瓦房工作室的建造起缘
1.诗意的权力
筑造的本质是让栖居*1+1203。荷尔德林希望通过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wohnen),使天地神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实现四位一体的共存[2]o荷尔德林在自己贫困交加之时以诗人的浪漫与觉察,认知到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产生日渐异化的趋势%为避免继续被过度异化,荷尔德林呼唤人们通过诗意地栖居以寻找回家之路。在此,荷尔德林倡导的“诗意栖居”主要针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趋
同性以及生活的碎片化,并提醒世人予以警惕。所谓“趋同性”,意指工业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高效而消除事物的多样性,使生活世界千篇一律,特色消弭。“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的间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工具理性日渐发展为主流%人作为被量化和使用的物质元素,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样板化生活模式的碎片。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更关心物质生活和五官享受%用梭罗的话来说,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其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也始终贯彻一个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即“诗意地栖居”。
把乡村与诗意的权力相结合,隐喻城市与乡村的二元边界有待模糊,乡村本应具有"诗意的权力”。美国学者格尔顿•皮格罗说道,越来越多的人对地方重新发生兴趣,村庄成了聚集优秀品质的地方,这些品质能够治愈由大城市和大企业所带来的各种疾病*3+34。乡村通常与空气质量、食品安全、清新宁静等关联,其开放的院落空间和相互连接的邻里关系,契合艺术创作所需的物理环境与哲思氛围。此种理念虽有浪漫主义意蕴,但确是当今都市人对回归乡村需求的体现。乡村村民在积极向城市流动的同时,城市人又普遍具有回归乡村的愿景与需求。在城市居住是“大隐隐于市”,乡村生活则为“小隐隐于野”,两者本自各具其美。然而,从当前的二元关系可以看出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暧昧状态,两者的流动通道还有待拓宽。此种状态也促使部分人群开始寻找适合的乡村,去争取和构建乡村诗意的权力。
2.路上观察者与“瓦房”的发现
“路上观察者”源自日本东京一个民间本土文化自发保护机构一路上观察者学会。他们聚焦于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层叠性,即关注城市的碎片化节点,其美学观点和热衷的物品与本雅明和“拾得艺术”(found ari)相似。在小范围内搜寻城市中的历史遗迹,记录下可以体现城市普通人记忆的自然或人工印迹%路上观察者们把精力放在散步、照相和标记这些具体的实践之上⑷70-71,以此来介入城市记忆的保护,同艺术理论或艺术作品的打造结果相比,其发现价值更为重要,实践中的偶发因素大于必然性%回溯历史上某些艺术村的起源,其被发现同观察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莫奈在回到乡村的过程中,曾赴巴黎城郊寻找合适的村居做工作室,但难以如愿%在此过程中因莫奈乘火车至吉维尼途中,偶然发现了地处鲜花丛中的乡村一吉维尼,随后他携家人迁居此地居住了43年,受其影响相继有多位艺术家入驻吉维尼。莫奈与吉维尼相互成就,他在此建造花园与工作室,吉维尼也成为法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的瓦房工作建造起,同奈作为观察者发现吉维尼的过程相似%瓦房工作室现业主谢泽,尝试寻找“儿时在乡村外婆家夕阳照在身上的体验,以及身体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他曾试图购置皖南徽派民居作为工作室,但因距离较远而放弃,后把目光放在合肥城郊三十岗乡%三十岗的名称源于其高低蜿蜒的“岗式”地形风貌,区域内的大姚路是把三十岗各乡村与合肥城区相连接的一条主干道%大姚路及周边的乡村和荒野景观类似美国的“珍珠项链计划”,使用道路串联起城市、乡村、湿地与涵养林(图3)。其岗式地形、荒野的生态,在艺术家、媒体和市民的传播中,被誉为合肥“最美乡村公路”。2012
年11月,谢泽顺着大姚路的指引发现崔岗村。崔岗村因地处合肥城郊,受城市虹吸效应影响较深,村民多外出务工或定居,仅有几十名老人和孩子留守。村内的建筑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的瓦房。此类瓦房与当前乡村主流建筑不同,不追求体量和装饰,没有大理石、罗马柱等外部装饰,建筑功能与立面质朴、真实,虽然
3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
长期无人居住,但许多房屋依然保存完好%瓦房工作室业主在原瓦房基础上进行空间、立面以及庭院的改造,并在此举办会客、展览等多种活动%在其影响下更多艺术家入住崔岗村(图3)。当代艺术家介入乡村的价值在于,其不仅作为路上观察者去“发现”和记录,而是深耕乡村的田野和实践。在随后的八年时间中,瓦房工作室通过多主体协同共建,在建筑改造、遗产保护,以及活动策划等领域开展在地实践,驱动乡村各要素的完善与更新,不仅使崔岗村免于拆除也对省会合肥的文化观念、城市气质等产生触媒式影响。
图2大姚路(谢泽摄)
图3崔岗村平面
(刘冰盈、孙磊、李美易绘)
二、平常的建造
1•平常的释义
张永和在《平常建筑》中通过分析密斯,主张设计实践的起点是建造,把建筑定义为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就该定义而言,建造形成一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从材料、方法、形态、空间到材料、方法、形态、空间,这种实践的产品可以是合理的平常⑸17%这一主张基于一种具体的语境,即建筑师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泛化与干扰,象征、象形等附加的意义常常转移、分散了对建筑本身的研究。’平常建筑”的写作是一次把焦点拉回到建筑核心问题的努力,是对那种主观的、附加的、延传的、武断的、静止的、僵化的意义的排斥*6+%这种思想对应今天建筑所承载的宏大叙事,建筑的艺术性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被凸显,有时被赋予一种过度的艺术化想象,与日常生活世界发生间离。乡村建筑承载的功能不仅为居住,精神与情感受到同样高度重视,有时体现为外观形式所指代的多种符号下的隐喻,建筑的“平常性”被立面与室内的附加装饰稀释,如罗马柱或马头墙,抑或其他复杂的视觉饰面。在安徽的地域文化中,皖南徽派民居因社会背景、地理区位、文化影响力等成为徽文化的符号,文化遗产属性突出。反观20世纪后半叶皖中与皖北地区建造的瓦房类民居,其建造过程把居住和经济目标的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建筑的形式服务于功能的需求,较少涉及理想主义色彩在建筑中的过度表现,平常、质朴、实用为其主流%在视觉景观被权力景观异化的语境下回望乡村瓦房,其中本体意识与朴实的建构思想衬托出瓦房类的
平常建筑在当今乡村被忽略的价值。
2.瓦房的品牌
瓦房工作室品牌来源于其前身建筑——“瓦房”。瓦房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缘起于西周末期,初始为茅屋的附属物。至春秋后期,起脊草房逐渐演变成瓦房。秦汉末期,宫廷、官署的屋面大体已全部用青瓦覆盖,墙体多用青砖垒砌,形成所谓的秦砖汉瓦。在清明上河图中,沿街建筑中多为瓦房。明清时期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也多建瓦屋式四合院,现代的农村小康之家也建起瓦房。20世纪90年代至今,乡村瓦房先后被平房和楼房取代。传统瓦房虽远离人们的视野,但作为延续数千年来的居住形式,这种近乎人类童年的建筑样式已经作为文化符号被传递%
瓦房工作室业主在进入崔岗村时发现该村最
第2期卜令峰:诗意的权力:合肥崔岗村瓦房工作室的平常建造35
大的一处瓦房庭院,租下15年的使用权,并决定使用“瓦房”作为工作室名称。既因场地是以瓦房为基础,亦因瓦房自身具有一种质朴与真实的品质,体现过去村民的建造与生活智慧。在工作室标志设计过程中,业主让9岁的女儿画出心中的房子,孩子笔下油然生成中国乡村的典型建筑符号一瓦房,瓦房工作室的品牌标识由此而来(图4)%在夸张、拼贴、繁华等所见即所得式的建造结果中,以及的与千城背景下,在改造已经被冷落的普通瓦房似乎普通,但恰体现出当下对精英化遗产保护和建造行为的不同选择,是基于建构的朴素建筑学理论指导下的建造实践,也是近年来对乡村景观设计中某些重“布景”轻内核等现象的回应。对平常建筑的关注和改造本身亦形成一种“陌生化”的艺术观念,建造的理念和结果凝结于瓦房工作室平常且拙朴的品牌标识之上,使观看者在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感知平常中蕴含的不寻常。
图4瓦房标志(谢泽设计)
3.平常的建构
'建构”(tectonic"—词来源于希腊文tekton,本为木匠、建造意[7]5%国内最早关注建构的,是伍时
堂以肯尼思•弗兰普顿的著作《构造文化研究:19和20世纪的建造美学》中的建造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针对当时建筑理论中出现较多的“将建筑这门十分现实具体的学问,变成了纯然的智力游([8]问题的批评,种基于朴素语境下的建筑学研究范式%如同阿尔托在其工作室的设计中,往往舍弃某些概念化的元素,传递手艺的精工细作和充满朴素的匠人精神,虽然是极小的空间,但不同于当今批量化的城镇建筑,而是充满灵活与柔性,使建筑生动且平常%建构理论从设计的本源“动机”出发,使建造成为一个具有实质的建造过程,避免陷入“为设计而设计”的形式怪圈,如某些“建构”的案例:城市化妆、过度美化等⑼%是需求决定了平面、屋顶和竖向支撑,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创造[10]%瓦房工作室改造的平常性体现在对装饰的态度上,从空间的功能与本质出发,结合时间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空间需求的变化以追溯外观的缘起,这种倒叙的方式规避了从形式出发可能带来的布景式的、非建构的景观结果%
在瓦房工作室的改造中,设计师根据主体功能需求和审美判断形成渐进式的改造阶段,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建构观(图5)%在2012年第一阶段的改造中,设计师通过软装设计对瓦房作初步改造%由于这一时期初始入驻,仅以微介入的理念做试探性设计(图6)%使用湖蓝色遮盖原门窗的暗红色(图7",反映瓦房业主对托斯卡纳的向往%小面积的湖蓝并未消解托斯卡纳蓝在瓦房中的“灵韵”,恰同乡村天空的蓝色呼应,与窗帘和铺在院子长桌上的方块花格布共同凸显乡村的时尚%这种具有冲突特质的“灵韵”根植于设计者的真诚,即围绕于功能开展的空间营造策略%如客厅的会客区、室外的交谈区分别由
壁炉、沙发、防腐木长桌,以及雨棚等组织而成,并根据瓦房工作室策展需要在院落右侧加建展厅%2015年为第二阶段的改造,对原有的院落与室内部分空间结构重新整合%为改变与房东合用院子的现状,使用红砖墙把左侧房东居住区与瓦房的空间分割,为其增加独立出入口%在院墙建造过程中,为保留房东使用了三十多年的水井,向内收了一条180度的弧线%因场地需要而被动调整的策略,打破直线式的砖墙,使彳然的变化结合功能演绎成意外“惊喜”,也说明基于功能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对空间深层美感的建构%这一阶段中把建筑,用大的增
光,为瓦房工作室引入充足阳光,解决传统乡村瓦房建筑采光不足的问题%同时基于江淮地区的气候特征,在东侧房前建造阳光房,用于冬季庭院植和人的%2017年瓦房工作第三阶段的改造,这一阶段基于消夏需要,对处于封闭状态的后院进行利用,使用废弃木料建造瓦房后院(图8)
%
3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
a.原始布局
b.搭建遮阳棚
c.区隔庭院、设置独立出入口、扩大釆光
d.建造展厅
e.加建阳光房、改造雨棚£改造后
图5瓦房工作室改造中的建构观(刘国昊绘)
图6工作室改造初始(旌阳摄)
图7工作室改造初始(旌阳摄)
图8工作室后院(华超摄)
安藤忠雄在谈到其建筑思想时指出,他的建造注重使用真实的材料作为装饰,如、石头、空气和光等%这里的真实意指不做附加装饰而注重本体装饰,尊重建造过程中材料自身的本源面貌,以发挥“真实”带来的力量。关于装饰的态度,在建筑学领域,哈里•马尔格雷夫(Harry Mallgrave)认为,饰面是一种整体的装饰,他分为本体和附加性装饰*11+ 1。附加性装饰是通过外在的、可见的附属物以近似于拼贴的方式附着于物体之上,这种装饰对功能不产生直接作用,目的为从视觉上快速传递物体的功能和语义信息,有时也纯粹为了让被装饰对象“好看”。与相对应的是本体装饰%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s Perrei)和路易斯•康(Louis Kahn"都注重本体装饰而反对附加装饰。因为附加性装饰忽视了元素和非元间的关系[12]%瓦房工作室的改造,其建构思想中的真实功能和真实材料,当前建筑与景观中过度的现象,思辨是否应使建筑承载过多本体以外的职能?在真实的建构实践中,废旧的木材被作为主要材料应用。改造瓦房所使用的木材取自于合肥城郊废弃木料市场,它们多被使用于瓦房后院的建造,以及建筑立面的玻璃门框与窗框的制作。好的诗人善于把日常景物信手拈来,然后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感情去,用非常贴切的词语和平常的东西去造就诗意[13]%瓦房业主收遗留的生产和生活类器物,放置于庭院和室内,此类器物同瓦房工作的当代艺术绘画和共存。与之并存的还包含壁炉、室内卫浴、庭院落地灯等现代家具。从普通瓦房到瓦房工作室的转换,改造后的空间被赋予“当代性”,即一种具有反思和反叛特质的理念与实践,
而非形式与视觉层面上的风格
更多推荐
瓦房,乡村,建筑,工作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