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赵梦雪李沐宸王越
摘要: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兴起,后经过建筑大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传入我国,在我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该文通过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吸取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建筑发展提供灵感与参照。
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功能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稳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与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对房屋的需求急剧增长,中国现代建筑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传入中国后,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世界潮流趋势,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初露锋芒,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进入21世纪,中西文化交融后的本土化现代主义建筑不断发展。
一、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1.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背景
兴起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是由欧洲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建筑师推动的设计运动的产物。他们强调建筑的功能,在形式上主张摆脱传统的束缚,崇尚简单几何造型,倡导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形式进
行设计。推动这场建筑革命的重要先驱有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
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房屋需求量剧增以及新的技术、材料的不断发展,从而自发寻求改变和突破的一场建筑革命。与西方不同,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最早是被动式的,外来因素是其在中国最初的发展推动力。
2.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为我国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而城市里老旧的平房、筒子楼、大杂院以及棚户区等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带来的房屋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建筑数量的剧增和大规模的房屋建设活动。
(2)物质基础
工业的发展,使钢筋混凝土、水泥、玻璃这些现代主义建筑倡导的新材料大量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使新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这些都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教育基础
改革开放后,全国高等教育逐渐恢复。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增设建筑专业,并投入师资力量,培养建筑人才。中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再次恢复了体制化、正规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建筑教育迅速发展。
(4)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并对当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媒体和网络的推动下,建筑日益成为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建筑展览、研讨会等各种相关活动不断开展,吸引了很多国际建筑师参与,他们开始在中国承接各种建筑项目。我国的一些优 秀建筑师也逐渐步入世界建筑领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建筑赛事和活动。
二、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22世纪22年代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兴起,经过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不断探索和设计实践,有了深厚的底蕴和根基。而我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发展,几经波折。在理论研究上,我
国的部分现代主义建筑缺乏美学根源和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更多地强调现代主义中的功能主义因素、结构科学和工业化的生产条件等。在实践中,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多以满足功能、结构要求为标准,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
1.现代主义建筑初露锋芒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全国建设多家旅游涉外饭店,这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现代化饭店的诞生。其中,有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北京长城饭店、南京金陵饭店、广州大饭店,以及我国建筑大师莫伯治、余畯南领衔设计的广州白天鹅宾馆等。这些建筑理性而现代,开启了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新篇章,促使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2世纪80年代初,由莫伯治、余畯南领衔设计的广州白天鹅宾馆,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中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体建筑呈现对称结构,立面没有多余装饰,注重建筑的功能、结构以及材料。在简洁、大方的现代主义建筑外观之下,其内部设计可谓别有洞天,属于中式设计。其最具特色的是酒店的中庭设计,将岭南庭院融入其中,打造出园林式中庭,是现
94
更多推荐
建筑,现代主义,发展,中国,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