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邹薇
来源:《湖北政协》 2017年第11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框架的最新表述,也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而做出的重要部署。报告非常清晰地阐述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加快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有效供给、高质量供给,打造质量强国;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工程,报告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蓝图,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直接关系到“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如何建立增速更稳健、结构更优化、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发展新体系。
    近几年来,湖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已由5 年前的13.1:50.1:36.8调整为10.8:44.5:44.7。同时也要看到,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还较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正确领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协调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目前不仅存在供给的规模、结构与需求之间失衡的问题,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在增长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采取积极措施稳固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是有效供给不足与产能过剩的关系。既要看到一些领域存在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也要看到在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的许多领域中供给还存在很大缺口,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进口依赖。许多民众赴海外或通过“海淘”购买婴幼儿奶粉、保温杯、刀具、陶瓷、甚至马桶盖等,也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我国在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用品领域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对供给侧的改革不是“一去了之”,而是要着力突出“结构性”改革,在消除无效或低效供给的同时,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第三是培育新动能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系。既要看到新技术、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网络科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正在重塑经济的许多方面,又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激发其新的活力。湖北在实体经济中具有传统产业基础优势,一系列“武字头”的企业在重型加工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当前,要善于采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四是现代制造业提质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湖北的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大多数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价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同时湖北的服务业发展也处在滞后状态,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因此,湖北要坚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尤其是要着力开拓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带动湖北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提质升级。
    第五是政府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走“计划经济”老路,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去除过剩的产
能、降低过高的杠杆、化解过高的库存等等,正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中去;“降成本”则重在优化投资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条件;“补短板”强调增进有效供给,夯实经济增长的动能,补足经济发展中的薄弱产业、薄弱环节,建立更加平衡和高效的产业体系。
    自贯彻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首先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切合我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明确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世界经济强国和国内发达地区发展规律表明,当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之后,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构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支柱,是实现经济腾飞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先进制造业,就抓住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中国工业已经到了必须
通过结构转型升级来推动发展的新阶段。
    十八大来,中央一直着重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盲目追求GDP 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要转变见物不见人的旧发展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新发展理念。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加快改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传统制造业,转变到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效率的先进制造业的道路上来;同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湖北加快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问题,这是由现阶段发展特征决定的,也是湖北在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一,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需要开发利用新的生产要素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其二,重化工业发展中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与环境、资源的约束冲突加剧;其三,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较为缓慢,湖北制造业的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短,精细、高端、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开发不够;其四,湖北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绿色制造水平较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工业耗水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等指标上还存在
较大差距;其五,湖北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和企业不多,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最后,湖北工业的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也缺乏著名产品和驰名商标。
    因此,湖北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凝心聚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为立足点,不断提高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增强经济质量优势要有新思路新作为
    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GDP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此,要推动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数量或速度,而在于质量和效率。正是因此,报告多次强调“质量第一,
效率优先”,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供供给体系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湖北经济发展正处在竞进提质、积极有为的黄金期,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采取新思路新作为,不断提高湖北供给体系质量。
    一是大力推动湖北制造品质提升工程。湖北近代曾经有过“汉阳造”的辉煌,又具备相当齐全的现代重工业、加工业发展基础,现阶段必须努力打造湖北制造“高品质”的声誉,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竞争力的湖北制造精品。
    二是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为此,一方面,湖北要坚决淘汰僵尸企业,尤其是淘汰高耗低效的“五小”企业,改造那些资产负债率高、资产周转率低和盈利能力低下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要看到过剩行业中也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好企业,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贷”“断粮”等办法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反而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要鼓励这些好企业发展,兼并重组其他小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的产业链,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具体地,降低四个方面的显性经营成本:通过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壁垒,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
折旧,降低企业税费成本;通过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盘活投融资市场,结合国家降息、降准的政策,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通过有序推进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四是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要按照中央要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概言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降低企业隐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更多推荐

经济,发展,供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