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
作者:***
来源:《财讯》2018年第04期
        我国要想在“十三五”时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当前的经济结构,但要注意,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因此,在注重供给方面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需求方面的改革。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裁析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供给侧 需求侧 结构性失衡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丰义经济理论中的观点,社会再生产过程可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象征着供给,而消费象征着需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体现在: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消费表现为终点,
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体体现在:消费是生产的日的。由此可知,供给在一定程度卜-影响着需求,而需求也在一定程度卜-影响着供给,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光有供给没有需求,也就意味着生产失去了日的,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不能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资本循环受阻,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光有需求没有供给,也就意味着人们想消费的对象一开始就不存在,其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绝不能把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仅仅强调供给侧的改革是不伞面的,缺少了需求侧的改革,供给侧的改革将事倍功半,难以成功。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在供给侧,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供给大于需求带来的产能过剩。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行业如钢筋、水泥等,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经营困难,而这种产能过剩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第二种情况足有效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收入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人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海外购买或代购奢侈品已成为其消费常态。同时,由于品质安伞等原因,我国消费者还在国外购买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一般消费品,比如新西兰的牛奶、日本的智能马桶盖、韩国的化妆品等等。由
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中低水平的产品,难以满足收入水平提高后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购买力流向国外。

更多推荐

需求,供给,生产,消费,经济,产品,社会,改革